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二轮复习 / 2021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实战练习

还剩 2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21年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实战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国际体系是历史的产物。无论世界上第一个国家诞生于何处,受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根本性制约,它所能统辖的地理范围都是相当有限的,散布于世界各地的人们必然先后建立起为数众多的国家。由众多“分而治之”的国家为最高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形成的国际体系,本质上是一个无政府体系,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是国家无能为力建立世界政府的相应后果。置身无政府国际体系的国家将始终面临多重结构性力量的作用:(1)同一国家疆域内人们基于共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而相互认同,产生对自群体(本国人)的偏爱和对他群体(外国人)的疏离;(2)各个国家优先为疆域内社会的繁荣与福利而行动;(3)没有中央权威阻止拥有組织化暴力的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对他国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4)国家可以通过自己的积极作为增强自己的力量,从而改变与他国的力量对比关系,而国家为了自己的安全和利益,也不得不增强自己的力量。这诸方面的合力决定国家间充满着不依单方意志为转移的竞争。国家间的竞争推动着上述诸方面的变化,他们的变化又赋予国家间竞争以新的内涵。‎ 只要没有国家能将世界上“分而治之”的众多国家统合为一个国家,国家间相互竞争,尤其是大国间相互竞争的严峻局面就将持续下去。直接地看,国家间的竞争是彼此实力的比拼,无实力即无竞争力。而国家的实力在国家间的竞争中总是要被消耗的,一个国家,无论眼前的实力多么强大,都不足以保证在国家间的竞争中能长时间处于优势地位。长远地看,国家作为能动性主体,其实力的大小依存于能力的强弱,实力随着能力的变化而变化,对于国家间的竞争,如果我们关注的不是一时的成效,就需要从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实力考察上升到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考察。‎ 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拥有超大社会规模的中国国力呈现相对他国更快的上升势头,中国在日益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地带的同时,也置身于越来越激烈的国家间竞争,并面临现有大国特别是居于世界舞台中心的首强大国一环紧扣一环的围堵与遏制。从根本上讲,中国在国家间竞争中严峻乃至凶险的处境,不是自身可以避让的。如果不愿由他国主宰命运,中国的选择便不在于是否应对他国的竞争,而在于如何应对他国的竞争。加强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研究,有助于推进中国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建设,破解他国设置的困扰中国发展的迷局。‎ ‎(摘编自黄清吉《论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目前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国家间的竞争也就看不到将要停息的迹象。‎ B. 国家间的竞争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合作也是一种竞争。‎ C. 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过程,是国家彼此实力与能力强弱的比拼的过程。‎ D. 国家间的竞争以单方面的意志为转移,国家间的竞争也推动多方面的变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论证了国家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对当下中国该如何面对国际竞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B. 文章论证了置身无政府国际体系的国家始终面临的“四个方面”的多重结构性力量的作用。‎ C. 文章论证到,当今世界的无政府体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可预见的时间里将会加以改变。‎ D. 文章论证到,中国在日益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地带的时候面临围堵是正常的,但不可自乱阵脚。‎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迈向国际舞台中心并长时间居于中心的国家,是拥有应对他国竞争整体的能力优势并能实现持续整体能力增长的国家。‎ B. 国家间的竞争,短期内着眼于力量的对比,长期来看则着眼于力量对比的变化,即谁能更快地实现力量的相对提升。‎ C. 国家的实力和能力其实是两个概念,但是两者之间有着较为松散的联系,实力的大小随着能力强弱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D. 在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处于相互竞争中的国家对应对他国竞争的能力一旦出现战略性误判,就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社会保障改革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社会关注度高,必须重视战略研究。由全国2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的《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及此后出版的四卷本著作,是这方面的标志性成果。该书指出,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应坚守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理念,先构建起“二免除一解除”制度支架,再实现制度全面定型和稳定发展,最终实现制度可持续发展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推动社会保障制度沿着公平、普惠、可持续方向发展,在解除人民生活后顾之忧的同时,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并增进人民幸福感。近10年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实践,在许多方面验证了这一成果的科学性。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继续深入研究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是社会保障学者肩负的重要责任。‎ 养老保险是最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选择什么样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如何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是社会保障学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们普遍认为,基本养老保险应当坚持互助共济和社会公正原则。一些学者对不同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作出分析评估,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要求,提出完善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的建议。近年来,在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方面也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未来,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模式、明确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推进步骤,仍然是社会保障研究的前沿课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关乎全民切身利益,也是社会保障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多年讨论中,已经达成的普遍共识是,医改要以解除人民疾病医疗后顾之忧和保障人民健康为出发点,坚持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在医改路径研究方面,一些学者主张由政府强势主导并直接提供医疗服务;一些学者主张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还有一些学者主张在政府主导下合理选择制度安排,如医疗服务应突出公益性,医疗保障应坚持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医药宜走市场化道路但需要政府监管到位并对医药产品及价格体系进行适度调控。关于医改路径的研究仍需在实践探索中不断深化。‎ 我国在本世纪初进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在此背景下,推动养老服务全面发展的问题愈发受到学界重视。一些学者主张发挥好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四方面作用,并根据老年人分层分类的需求采取公平但有区别的政策,突出居家养老为重、失能老人优先、养老机构社会化的原则,根据老年人分层分类需求实现精准递送服务。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失能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还应督促家庭成员尽责,倡导老年人互助。如何发挥好各方面作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如何优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设计等,仍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点课题。‎ ‎(摘编自郭林《保障重大问题研究深入推进》)‎ ‎4.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社会保障研究不管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在现阶段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B. 在我国探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路径方面,目前出现了一些分歧,还没有达成共识。‎ C. 在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更好地推动养老服务的全面发展越发显得重要。‎ D. 我国社会保障道路有时可以不尊重社会保障制度规律,但要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道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当下的中国仍然是一项重要课题。‎ B. 基本养老保险应是坚持互助共计和社会公正的原则,这是学者们较为一致的看法,具体细节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C.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社会保障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不管如何,医改要有一个好的出发点,坚持“三医”联动。‎ D. 养老保险制度研究逐步走向深入,选择什么样的基本养老保险模式等问题是社会各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 ‎6.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我们已经研究了10年,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还需要我们继续加以深入研究。‎ B. 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应先实现制度全面定型和稳定发展,再构建起制度支架,最终实现制度可持续发展并不断提高保障水平。‎ C. 不管是政府强势主导并直接提供医疗服务,还是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都属于医改路径范畴,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D. 作者认为,应充分发挥好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四方面作用,并根据不同需求采取不同政策,实现精准递送服务。‎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我对《兰亭》的崇高地位闻名已久,想了解它学习它的愿望与古人并无不同。但我接触和理解的《兰亭》大不简单,我闻名已久的《兰亭》范本却是千百年来相延已久的所谓《定武兰亭》,而我这个笨学生一看《定武帖》就困惑起来:说真心话,以我十多岁的那份童心和艺术眼光,就觉得这个被古人认为是无价之宝的《定武兰亭》,不令我“入胜”,不知它的优胜之处何在。它是凭着一种什么魅力,把千古以来学书者的魂灵紧紧地吸引住了?我自幼失学、没有良师,是在盲人瞎马似地摸索一点可以通窍的道路。直到上世纪60年代,我才得以把《兰亭》的奥秘作为自己一个专心致志、下一点工夫的对象。‎ 那时北京东城的老东安市场遗风远韵尚存,我的住处离这个市场不远,穿过马路走进金鱼胡同就到了这个宝地,里面是百货俱陈,我唯一的目标就是那些“旧书烂帖”的小书铺,而最注重的目标则是各种各样的《兰亭》帖本。稍过一些岁月,居然就有了十多种《兰亭》佳本。我把它们罗列、互证、对勘细细研究起来,在每本帖后有些长短不一的题记。后来又把桑世昌的《兰亭考》找出来细加核对,又获得不少过去未曾弄清的细节情况。那时我的眼已经开始欠佳(大约年方42岁),然而还能写些相当细小的行楷书,留下了一批学书心得的痕迹。但是自己从未把这些零笔碎墨当做什么重要著作。可是到了近几年,子女们发现了这些笔迹,把它们收集起来加以整理编次,居然也成为一本小书,无论内容、体例、字迹、见解都还有我个人的一种风格,不应日久散佚,内中有些甘苦心得,还是在别处所不易得到的。由于时隔40年之久,当时的种种历史情况、学术艺术的学习环境、评价标准,这一切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如不加一点简略说明,“80后”的读者已难以想象了,这是我要在卷首交待几句这本小书的原由始末的原因。‎ ‎“兰亭秋夜录”五个字很平常,却给人一种清而雅的感受。老北京的胡同不俗而雅致之处很多,但我写作《兰亭秋夜录》的无量胡同又有它的特色和历史价值,值得提上几句:这条胡同的西端有清末皇族人士傅雪斋的居所,据说院子有好几进深,那正房还称之为“殿”。胡同最东端有一所大宅子紧把着东北角,巨大的木门关闭得严严实实——原来这里就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的故居,听说里面也有花园。一条巷子两端有这么两位名流的故居,已然太不俗气了,后来老师顾随先生告知我说:书法大名家沈尹默先生也住在这个胡同里。在哪一处房子呢?据说离东端不远,后得知就是门前有四棵古槐,大门外有台阶,望进去有影壁及汉白玉底座太湖石的这处宅院。这在我居住此巷时已经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宿舍,记得好像是唐弢先生也住在此院内。这样说来,我大为高兴,因为这个胡同与书法的历史关系可就太不简单了,我在这里写过《兰亭秋夜录》,这冥冥之中似乎有段翰墨因缘。‎ 庚寅大暑之日 ‎(摘编自周汝昌《〈兰亭秋夜录〉自序》)‎ ‎7. 下列关于《兰亭秋夜录》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历史情况、学術艺术的学习环境、评价标准等已发生很大变化,为方便80后的读者读《兰亭秋夜录》,这是作者写作自序的原因。‎ B.《兰亭秋夜录》是作者根据许多《兰亭》帖本进行罗列、互证、对勘细细研究,并最后以桑世昌的《兰亭考》作为摹本而写成的。‎ C. 作者在文中写到了具有特色和历史价值的无量胡同与《兰亭秋夜录》的关系,在作者看来书名本身就给人一种清雅的感受。‎ D.《兰亭秋夜录》已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篇序言的完成时间应当是2010年7月,此时周汝昌先生眼睛状况已很欠佳。‎ ‎8. 下列对文意的把握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定武兰亭》被古人认为是无价之宝,可作者周汝昌先生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把此书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B.《兰亭考》一书注重细节,作者在研读此书时,获得了不少细节的情况,如此看来,足见周汝昌治学的严谨。‎ C.“一条巷子两端有这么两位名流的故居”,“一条巷子”指老北京的无量胡同,“两位名流”指梅兰芳和沈尹默。‎ D. 本篇序言,语言朴实,毫无华丽的辞藻,但是内容却含蓄隽永,意蕴丰富,读来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9. 根據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文意,作者周汝昌先生自幼失学,从小到大一直都没有遇到过良师,于是便将《兰亭》作为摸索的对象。‎ B. 读罢文章,我们感觉到作者周汝昌是一位治学严谨的人,他学书有心得,如果他视力很好,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C. 纵观全文,我们清楚了《兰亭秋夜录》是周汝昌潜心对《兰亭》帖本研究的结晶,是先生尘封四十余年书法艺术之研究著作。‎ D. 在钻研《兰亭》的过程中,周汝昌先生记下了一些心得,并把这些独特感受整理成册,编辑成《兰亭秋夜录》。‎ 参考答案 ‎1. D 【解析】“国家间的竞争以单方面的意志为转移”错误,原文意思是“这诸方面的合力决定国家间充满着不依单方意志为转移的竞争”。‎ ‎2. C 【解析】文章看不出“在可预见的时间里,国家体系将会加以改变”的意思。‎ ‎3. C 【解析】“两者之间有着较为松散的联系”不妥,分析文意,应当是“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4. D 【解析】我国社会保障道路,不管何时还是要尊重社会保障制度规律。‎ ‎5. D 【解析】不是“社会各界”,而应是“社会保障学界”。‎ ‎6. C 【解析】A项,文中是“近10年的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实践,在许多方面验证了这一成果的科学性”,并不是说我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只研究了10年,事实上,这种研究远不止10年。B项,原文是“先构建起制度支架,再实现制度全面定型和稳定发展”,两者之间颠倒了。D项,不是“作者认为”,是“一些学者主张”。‎ ‎7. B 【解析】据桑世昌的《兰亭考》细加核对,非作为摹本。‎ ‎8. C 【解析】是梅兰芳和傅雪斋。‎ ‎9. C 【解析】A项,文中“自幼失学、没有良师”不能推导出“从小到大没有遇到过良师”;B项,“如果他视力很好,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无中生有;D项,是作者子女整理编辑而成。‎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