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傅雷家书两则
教学目标
1
.学习“庸碌、凭吊、扶掖、谀词”等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
.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3
.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一、阅读课文,说说傅雷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第一封信里,傅雷希望儿子能够正确地对待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学会用达观的态度泰然处之,保持心灵的平衡;进而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事理,正视现实,吸取前车之鉴。第二封信,希望儿子在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仍然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整体感知
二、傅雷在给儿子的另一封信中曾经说过:“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成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从这两封信来看,这种“父子如朋友”的境界体现在哪里?
自主学习
“朋友”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藉。当傅聪情绪消沉时,可以毫无顾虑地向父亲倾诉,而父亲并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说些教条式的训诫。相反,他能够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首先尽力地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后娓娓而谈,以十分平等的口气给他提出一些人生的忠告。朋友的境界,还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体现。
三、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并从课文中再摘抄几句含义深刻的语句。
1
.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到过感情的
ruin
,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是怎样一种情绪?)
2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
!
(孤独的赤子创造的是什么样的世界?)
品味语言
1
.这句话意在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只余下万千感慨,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这就是我们对待往事应有的心态。
2
.赤子之心是最纯洁的,它剔除私心杂念,远离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所以“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
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身边的世界让他孤独;但人类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就是这些心灵的朋友和美好的情感,成为赤子创造的博大宽广的精神世界。
四、写信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展开深层次心灵交流的常见方式,它与面对面的交谈有着不同的效果。请你也试着就某一话题,跟父母进行一次朋友式的通信交流。
拓展延伸
一、作者简介(戈宝权)
傅雷(
1908—1966
),文学翻译家。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市南汇县人。
20
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
1927
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
1931
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
《
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
》
,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
1931
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
1966
年
9
月含冤而死。
有关资料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
30
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
15
种:有
《
高老头
》《
亚尔培
·
萨伐龙
》《
欧也妮
·
葛朗台
》《
贝姨
》《
邦斯舅舅
》《
夏倍上校
》《
奥诺丽纳
》《
禁治产
》《
于絮尔
·
弥罗埃
》《
赛查
·
皮罗多盛衰记
》《
搅水女人
》《
都尔的本堂神父
》《
比哀兰德
》《
幻灭
》《
猫儿打球记
》
(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
·
罗兰
4
种:即
《
约翰
·
克利斯朵夫
》
及三名人传
《
贝多芬传
》《
弥盖郎琪罗传
》《
托尔斯泰传
》
。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
4
种:
《
老实人
》《
天真汉
》《
如此世界
》《
查第格
》
。梅里美
2
种:
《
嘉尔曼
》《
高龙巴
》
。莫罗阿
3
种:
《
服尔德传
》《
人生五大问题
》《
恋爱与牺牲
》
。此外还译有苏卜的
《
夏洛外传
》
,杜哈曼的
《
文明
》
,丹纳的
《
艺术哲学
》
,英国罗素的
《
幸福之路
》
和牛顿的
《
英国绘画
》
等书。
60
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
《
傅雷译文集
》
,从
1981
年起分
15
卷出版,现已出齐。
《
傅雷家书
》
(
1981
)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选自
《
中国大百科全书
·
中国文学卷
Ⅰ》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2
年版)
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
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教师小结
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教师小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