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旅 夜 书 怀
杜 甫
1
教学目标:
1
、巩固通过
知人论世
的方法鉴赏诗句;
2
、学会通过
缘景明情
的方法体味诗情;
3
、理解本诗
寓情于景
和
直抒胸臆
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
一、作者生平
——
知人论世
p61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
少陵野老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年少优游
——
仕途不顺
——
战乱流离
——
为官期
——
西南漂泊期
——
江舟长逝
3
(一)
35
岁以前优游漫游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载见面了。
4
二、
35
至
44
岁仕途不顺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透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5
三、
44
至
48
岁战乱流离期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
(fū)
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
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
(guǎn)
事被贬华洲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6
(四)
48
至
58
岁西南漂泊、江舟长逝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中。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漂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郞》、《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7
旅 夜 书 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8
思 考:
看题目
《
旅 夜 书 怀
》
这个诗题有几层意思?
9
“旅” 知背景
“夜” 赏景色
“抒怀”悟实情
10
“旅夜书怀”
,
顾名思义就是
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
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
764
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
当时的杜甫已
53
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
,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背景分析
11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
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 、
平野、月、 江流
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
怎样的特点?
思考:
12
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阔岸
孤立突兀的
危樯和孤独
的小舟对抗
着漫漫长夜
草
:
细
——
孤弱
风:
微
——
轻风 虽轻却不断
岸:
(阔大的)江岸
樯:
危
——
高
孤立突兀
夜:
(凄冷的)夜晚
舟:
独
——
孤舟
孤舟
点
线
面
孤弱的细草
在无边的风
里飘摇不定
13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星
平野:
月:
江流:
——
低垂
阔
——
辽阔无边
垂
明朗的月光
汹涌澎湃
远景
近景
星空低垂愈显
原野辽阔无边
明朗的月空下
江水汹涌澎湃
奔流不息
月似乎不堪滚滚东
流的大江的压逼而
一下子涌了出来
14
明确:
写
“旅夜”
;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
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
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
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诗歌内容分析
1
、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15
名岂文章著
,
官应老病休
.
飘飘何所似
,
天地一沙鸥
颈联
:
写了
”
名著
””
官休
”
二事
,
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
活
.
那么“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
明确:
“名声”不是因为
”
文章
”
而
”
著
”
的,不做
”
官
”
是因 为”老病
”
而休的
.
思考
:
诗人名满天下
,
是因为什么
?
明确:
韩愈写诗说
:
李杜文章在
,
光焰万丈长
.
这决非
过誉之词
.
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
16
明确:
这很明显的是
激愤之语,
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
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理解: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一生不受皇帝的重用,
又遭到了同列的排挤.所以在这儿所写的仍是激愤之词
.
尾联:
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沙鸥
以
”
飘飘
”
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然后又以广阔的
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
,
就更显得孤独和
凄凉了
.
效果
:
天
地
沙鸥
直抒胸臆
对比的手法
_____
艺术手法
:
17
明确: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政治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
这就流露出因政治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
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
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
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
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
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
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
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
“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2
、 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18
延伸
:
诗人好以鸥鸟自况
:
1
白鸥没浩荡
,
万里谁能驯
.
析
:
这是作者英锋俊采的象征
,
舍南舍北皆春水
,
但见群鸥日日来
.
析
:
这是古人笔下的隐士的伴侣
.
自去自来梁上燕
,
相亲相近水中鸥
.
析
:
写燕鸥有一种回归自然、乐群
适性的意趣
.
19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这两句写景的诗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无垠的星空,平旷的原野,浩渺的月光,奔流的江水,看上去是那样的雄浑阔大,让人心旷神怡,难怪有人认为这两句诗是“
开襟阔远
”(浦起龙《读杜心解》),甚至有人认为是写出了作者“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其实只要联系本诗写作背景和全诗的意境不难看出,这两句诗是在
以乐景写哀情
,作者正是
以自然的辽阔无边反衬一叶可怜小舟的孤单与渺小,
面对茫茫的宇宙,想想坎坷的过去,望望无光的未来,何处才是自己的归程,怎不悲从中来?
名
句赏析
20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
.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
.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
.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
.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练习
提升
(答案
A.
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
及远。颔
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21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
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
,
隔夜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
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
22
2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