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花间一壶
酒,
独酌无
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
人。
月既不解
饮,
影徒随我
身。
暂伴月将
影,
行乐须及
春。
我歌月
徘徊,
我舞影
零乱。
醒时同交
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
游,
相期邈
云汉
—
李白
《
月下独酌
》
关于“月”的诗句
我寄愁心与明月
,
随
君直到夜郎西
.
——
(
李白
)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关于“月”的诗句
关于“月”的诗句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
李白
《
静夜思
》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
王维
《
竹里馆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
白居易
《
暮江吟
》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
王 建
《
十五夜望月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张九
龄
《
望月怀远
》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
—
李白
《
军行
》
关于“月”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关于苏轼
苏轼
(
1037
-
1101
)
: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
,
北宋
文学家、书画家
。
与
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
三苏
”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1079
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
被
贬
黄州
。
嘉佑六年(
1062
年),苏轼开始为官。
熙宁二年(
1069
)因上书反对新法被迫离京。后十年先后调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元丰二年(
1079
年),因有人故意扭曲他的诗句,苏轼被捕下狱,坐牢
103
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张怀民当时也被贬官黄州
,
住于城南承天寺
。
苏轼
政治上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苏轼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礼部尚书。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后又因哲宗亲政启用新党,他又被一贬再贬,直至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
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
64
岁。死后谥“文忠公”。
政治上失意的苏轼
他的一生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胸怀豁达
积极乐观
张怀民
:苏轼的朋友,
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关于张怀民
位
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
,
初名
“
南禅寺
”
。北宋景德四年(
1007
年
)
赐名承天寺
,
其规模仅次于开元
寺,因
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
“
月台
”
两字
,
故又名月台寺
。
关于承天寺
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清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我们继续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
《
记承天寺夜游
》
,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朗读
课文
,
读准字音和节奏
。
元
丰六年
/
十月十二日
/
夜,解
(
jiě
)
衣
/
欲睡,月色
/
入户,欣然
/
起行。念
/
无
与
(
yŭ
)
乐者
,遂
(
suì
)
/
至承天寺
/
寻张怀民。怀民
/
亦未寝
(
qǐn
)
,相与
/
步于中庭。
庭下
/
如积水空明,水中
/
藻
(
zǎo
)
、荇
(
xìng
)
交
横(
héng
),
盖
/
竹柏
(
bǎi
)
影也。
何夜
/
无月?何处
/
无竹柏?但
/
少闲人
/
如吾两人者耳。
简叙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
(用文中词语)
欲睡→
起行
→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绘景→抒怀。
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行踪:起行
——
至(
承天寺
)
——
寻
(张怀民)
——
步(中庭)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元丰二年(
1079
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此乃历史上有名的
“
乌台诗案
”
(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
“
签书公事
”
,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因此职位相当低微,他甚至带领家人在城外东坡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东坡居士” 之号便得于此时。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二人
---
即他和张怀民的深厚友谊和无限感慨
。
写作
背景
参照背景,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
2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看看文中哪些句子集中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1
、
课文哪些语句是描写月光美景的?你认为写得好吗?为什么?
合作学习读懂文本
讨论
“
月色入户”
:寒夜寂寥,“解衣欲睡”,这当儿,月光悄悄地进了门。“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做伴。
“欣然起行”
: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意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时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四字写出了作者的喜悦和兴奋。
赏析
文章分析
元
丰六年
/
十月十二日
/
夜,解
(
jiě
)
衣
/
欲
睡,月色
/
入
户
,
欣然
/
起行
。
念
/
无
与(
yŭ
)乐者
,
遂
(
suì
)
/
至
承天寺
/
寻张怀民。怀民
/
亦未
寝
(
qǐn
)
,
相与
/
步于
中庭。
宋神宗赵顼(
xū
)年号
打算、将要
门
高兴、快乐的样子
考虑、想到
共同、一起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于是,
就
睡觉
到
寻友夜游
元
丰六年十月十二
日夜
,
解
(
jiě
)
衣
/
欲睡,月色
/
入户,欣然
/
起行。念
/
无
与
(
yŭ
)
乐者,
遂
(
suì
)
/
至承天寺
/
寻
张怀民
(唯张怀民可与同乐)
。
怀民
/
亦未寝
(
qǐn
)
(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相与
/
步于
中庭
(两人亲密无间)
解析
叙事
(
记叙
)
(赏月缘由)
时间
地点
缘由
人物
元丰
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承天寺
月色入户、
怀
民
相与
我和张怀民
贬居寂寞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
的承天寺寻
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又自然流畅
。
(
寻友夜游
)
文章分析
庭
下
/
如
积水
空明
, 水
中
/
藻
(
zǎo
)
、
荇
(
xìng
)
交横
(
héng
),
盖
/
竹柏
(
bǎi
)
影
也
。
清澈透明
都是水生植物
表推测,大概是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交错纵横
庭中景色
庭下
/
如积水
空明
, 水
中
/
藻
(
zǎo
)
、
荇
(
xìng
)
交横,
盖
/
竹柏
(
bǎi
)
影也。
写景
(
描写
)
(庭下月景)
积水空明
藻、荇交
横
景色宜人
解析
此句描写运用
比喻
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虚实相生,相映成趣。“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用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
(
庭中夜色
)
文章分析
何
夜
/
无月?何处
/
无竹柏?
但
/
少
闲人
/
如吾两人者
耳
。
(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只是
语气词,罢了
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
个有职无权的
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
月下抒怀
何
夜
/
无月?何处
/
无竹柏?但
/
少闲人
/
如吾两人者耳。
抒情(
议论
)
(庭下月景)
解析
但少
闲人
如吾两人
点睛之笔
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
月下抒情
)
元
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解开衣服将要睡觉时,月光从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
庭院
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
哪
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
。
全文翻译
第三
部分(第五句)
议论
:两个
反问句
引人深思。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第一部分(前三句)
记叙
:首句点明夜游的时间,因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第四句)
描写
: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皎洁的月光。
1.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合作探究
一方面
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
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合作探究
2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合作探究
3
、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是感慨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了良辰美景,
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环境,
三是透露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悲凉心境。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闲
贬谪的悲凉,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人生的感慨。
通达乐观
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
)赏月的欣喜;(
2
)漫步的悠闲;
(
3
)贬谪的悲凉; (
4
)人生的感慨;
(
5
)自我排遣的旷达。
合作探究
4.
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说明作者
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月色入户
——
门庭冷落
念无与乐者
——
交游之稀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点明其闲
合作探究
首先,
“
闲人
”
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
——
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
5
、
怎样理解“闲人”?
其次,
“
闲人
”
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
“
闲人
”
呢?赏月
“
闲人
”
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
“
闲人
”
的自慰罢了。
《
记承天寺夜游
》
和
《
答谢中书书
》
这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
记承天寺夜游
》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
!
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比较阅读
《
答谢中书书
》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这篇文章中有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实欲界之仙都”,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疑。“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比较阅读
这
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小结
忍得住孤独
挺得住痛苦
挡得住诱惑
受得起打击
担得起
责任
耐得住寂寞
顶得住压力
经得起折腾
丢得起面子
提得起
精神
1.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
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2.
抄写并背诵
《
记承天寺夜游
》
布置作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