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2016) / 八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 《记承天寺夜游》总复习(7份练习)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 《 记承天寺夜游 》总复习(熊甫军)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     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参考答案:    1 念:考虑、想到 步:散步、漫步(每空0.5分)   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答出如何巧喻月色得1分,答出表现的心情,言之成理得2分)‎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_______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1分)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1分)    盖竹柏影也    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 步:——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参考答案:‎ ‎1、苏轼,唐宋。(答完全正确者得1分;否则,不得分)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6、盖/竹柏影也    3、①考虑,想到 ②‎ 散步(或漫步、走、行走)    4、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1    5、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 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 旷达)             ‎ ‎(三)‎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练习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1.本文选自《     》,作者是________,题目是《      》‎ ‎ 2.解释加点的词语。‎ ‎ 欣然起行 欣然:      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译文:‎ ‎ 4.画线句子蕴涵着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答:‎ ‎ ‎ 答案:1.《东坡志林》,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2. 欣然:高兴的样子 相与:共同,一起 ‎3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哪夜没有月亮,哪里没有竹子、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 ‎ 4. 蕴涵着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散步的悠闲等微妙复杂的感情。‎ ‎(四)‎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练习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念无与为乐者( ) 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 )‎ ‎③怀民亦未寝 ( ) ④水中藻荇交横 ( )‎ ‎2.从划波浪线的句子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 起因: 经过: 结果: ‎ ‎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 ‎②相与步于中庭 ‎ ‎ ‎4.你如何理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句的含义。‎ ‎ ‎ ‎ ‎ 答案1.①考虑 ②只是 ③睡觉 ④交错纵横 2.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 起因:我见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结果:我与张怀民相与步天庭中 3.①哪里的夜没有月亮啊!哪儿没有竹子和松柏树啊 ②同张怀民一同走到院里 4.惋惜无人赏月,更暗示世人大都醉心于功名利禄,为俗务所累,无暇及此,表现作者和张怀民超凡脱俗,摒弃一切凡尘事物的拖累,淡泊宁静的旷达情怀 ‎ (五)‎ ‎ 无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农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解释加点的词。‎ ‎ 念: 遂: 盖: ‎ ‎2此文共分三层:‎ ‎ ①第一层,记事,交代 ;‎ ‎ ②第二层,写景,写 ;‎ ‎ ③第三层,抒情,抒发了 。‎ ‎3.贯穿全文线索的是 ,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 ‎ ‎ 。‎ ‎4.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 答: 。 ‎ 答案 1.考虑,想到 于是,就 原来是 2.①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②月下庭中景物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3.月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相影也 4.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的心情。这是因为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纵情山水,在江山月夜中找到美景寄托自己的苦闷;另一方面大自然给了作者无穷的愉悦,令作者陶醉,远离人间世俗,使作者感到了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自慰。‎ ‎(六)‎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下列问题。‎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东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本文是一篇不足百字的抒情小品,作者 ,宋朝文学家、书画家、被喻为 之一。‎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语语在文中的含义。‎ ‎(1)相与步于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4)念无与为乐者 ‎3、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 ‎ ‎ ‎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5、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 奇趣,‎ ‎ 闲情。‎ ‎6、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 7、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 ‎ ‎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 ‎ ‎ 9、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 ‎ ‎ ‎ ‎10、夏夜的海边,一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沙滩上,面对着茫茫大海陷入了沉思之中,老者在想些什么?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老者的内心独白。‎ ‎ ‎ ‎ ‎ ‎ ‎ 答案:‎ ‎1、苏轼;唐宋八大家。‎ ‎2、前院 形容水的空无澄澈 清闲的人 考虑、想到 ‎3、念无与为乐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4、念无与为乐者。 5、将影作藻见 以水喻月抒 ‎6、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7、从“闲人”二字可看出作者用惋惜无人赏月来暗讽那些汲汲于富贵功名的世俗中人,同时也把自己政治失意后的孤高情怀寄托其中,表现一种随缘自适,潇洒自如的人生态度。‎ ‎8、明月是经常有的,美景也是经常在的,但人们的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与张怀民当时都被贬官,有职无事,是个闲人,作者虽被贬,却能从随处可见的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如此充满诗情画意好文,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9、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 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10、略 ‎(七)‎ 比较阅读苏轼两篇作品,完成1-5题。(10分)‎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保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把洒问青天( )‎ ‎(2)念无与为乐者(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3.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3分)‎ ‎(1)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想对应的作品原句。‎ ‎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笔下柏影也。‎ ‎ ‎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2分)‎ ‎ ‎ 参考答案:‎ ‎1、(1)端起洒杯 (2)考虑 或:想着 ‎2.B ‎3.(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4.(C)‎ ‎5.例: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