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送东阳马生序
一.翻译。
第一段:
余幼时即嗜学。(即:就。嗜:爱好,喜欢。)我年幼时就喜欢学习。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无从:没办法。致:得到。以:介词,来。每:常。假:借。于:介词,向、从。之:结构助词,的。笔:用笔。以:相当于“而”,表修饰,不译。)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买)书来看,常向藏有书籍的人家求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约定的)日期归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大:很,非常。坚:坚硬。弗之怠:“弗怠之”,之:代指抄书这件事。)
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弯)屈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毕:完。走:跑。之:他,指藏书人。逾:超过。) 抄写完后,跑着送还给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以是:因此。以,因。是,此,这。以:把。因:于是。得:能够。)
因此人们大多肯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博览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既:表示已经。加冠:指成年。益:更加。慕:仰慕。之:的。道:学说。患:担心。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名人:有名望的人。游:交往,结交。)
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和有名望的人同(我)交往。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尝:曾经。趋:快步走。从:向。乡: 同乡。先达: 有道德学问的前辈。执:拿,捧。叩:询问,请教。)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即德高望众。填:挤满。未尝:不曾。稍降辞色: 把言辞、脸色略变得温和些。)
前辈德高望重,学生、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和表情略变得温和些。
余立侍(于)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侍:陪侍。左右:身边。援:引,提出。质:询问。以:介词,来,一说,相当于“而”)
我站着陪侍在他身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或:有时。叱咄:训斥,呵责。色: 表情、神态。至:周到。出:说出。以:连词,相当于“而”修饰,不译。复: 回答、答复,这里是辩解的意思。)
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辩解。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俟:等待。则:就。焉:兼词,“于之”,向他。故:所以。卒:终于。)
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最终还是有所收获(最终还是获得不少教益)。
第二段: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当:在……时候。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从:跟随,跟从。负箧(qiè)曳屣(yè 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曳:拖。箧:书箱。屣:鞋。)当我(外出)跟随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穷冬:隆冬。穷:极。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而:连词,表转折,却。)
隆冬时节,寒风猛烈,积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却不知道。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舍:客舍。支:同“肢”。僵劲:僵硬。媵人:仆役。汤:热水。沃灌:浇洗。沃:浇。以:用。衾:被子。拥:围裹。覆:盖。而:表顺承,不译。乃:才。和:暖。)
到了客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役端着热水(给我)浇洗,用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寓:住。逆旅:旅店。日:每天。再:两次。食:供养,给……吃。鲜肥滋味:新鲜肥美的东西。之:的)寄居在旅馆,店主人每天只供给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被:同“披”穿。绮绣:华丽的丝绸衣服。朱:红色。朱缨宝饰:用红色的带子和宝石装饰。腰:在腰间佩戴。容臭:香袋。臭:香气。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然:……的样子。)
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用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戴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像神仙一样。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则:却。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乱麻。敝:破。略无:毫无。慕艳:羡慕。意:想法。)
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当中,毫无羡慕他们的想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以:因为。中:心中。足乐者:值得快乐的事。者:……的事。这里指读书一事。口体之奉:吃的穿的。奉:供给品。若:如)
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盖:首句发语词,不译。之:结构助词,的。勤:辛勤。艰:艰苦。若:像,如。此:代词,这。)
我求学的辛勤和艰苦就是像这个样子。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
(虽:虽然。耋老:年老。犹:还。幸:有幸。预君子之列:意思是做了官。预:参与。之:的。而:连词,表递进,可译为,并且。宠光:恩宠光耀。缀:跟随。)
如今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还是有幸做了官,并且承蒙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身后。
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日:每天。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侍坐:侍奉(皇上)而坐。备:准备。顾问:咨询,询问。四海:天下、世间之人。亦:也。谬称:错误地称颂,此为谦虚说法。其:代词,指“我”。氏名:姓名。况:且。之:取独,不译。过:超过。于:比。余:我。者:……的人。)
每天在皇帝座位旁边侍奉,准备(接受)询问,天下之人也在错误地称说我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第三段: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
(诸生:指太学生。于:介词,在。县官:朝廷。日:每天。廪稍:公家按时供给的粮食。之:的。供:供给。岁:每年。裘葛:冬天的皮衣、夏天的葛衣。遗:给予,赠送。馁:饥饿(这里作动词)。患:忧愁。)
如今的学生在太学学习,朝廷每天供给粮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受冻挨饿的忧虑了。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 (大厦:高大的房子。之:的。而:表承接,不译。)
坐在高大的书房里诵读经书,没有奔波的劳苦了;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为:作为。之:代词,他们。而:表转折。者也:表判断语气。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却得不到结果(的情形)了。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宜:应该。之:的。皆:都。集:集中。于:在。之:取独,不译。手:用手。假:借。诸:“之于”的合音。而:才。)
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其:如果。者:……的原因,与其连用,表示假设的语气。天质: 天资。卑: 低下。则:表转折。之:取独,不译。耳:罢了。岂:难道。之:的。)
如果有人学业不精通,好品德没有养成,并不是天资低下,而是心不像我这样专一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错吗?
第四段: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流辈:同辈。甚:很。贤:才德。)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才德。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朝:朝见。以:凭借。乡人子: 同乡晚辈。谒:拜见。撰:写。以为:作为。贽:初次进见尊者所持的礼物。辞:文辞。甚:很,非常。畅达:顺畅、通达。)
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与:同。之:代词,他。论辨:议论、辩驳。和:谦和、平和。而:表并列。夷:平易。)
同他议论辩驳,言语谦和脸色平易。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
(谓:说。于: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甚:很。是:这。者:……的人。)
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刻苦,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人了!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故:特意。道:说。为学:求学。之:结构助词“的”。以:连词,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用来”。)
他将要回家拜见亲人,我特意说出(自己)求学的艰难来告诉他。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 (谓:说。以:相当于“而”,表承接。者:与“也”连用,表示判断。志:意愿。)
(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这就是)我的用意;
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诋:诋毁。际遇:遭遇、时运,指受皇上赏识重用。之:取独,不译。而:表承接。岂:难道、怎么、哪。者:……的人。知:了解。)
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的遭遇好而在同乡面前显示骄傲,怎么(能说是)了解我的人呢?
二.一词多义
以中有足乐者 以衾拥覆 无从致书以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计日以还相当于而,表示顺承
弗之怠它,指抄书这件事 益慕圣贤之道 走送之它,指书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色愈恭,礼愈至 至舍
三.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寓逆旅 缊袍敝衣 日再食 鲜肥
6.重点虚词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 尝趋百里外 或遇其叱咄 故余虽愚 久而乃和
四.填空简答
1.本文作者 宋濂 ,字 景濂 ,号 潜溪 ,浙江金华人。明初 散文 家,本文体裁是序,是一篇赠序,赠序是指 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 勉励,推崇,赞许 。
第一段:作者写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和成年后虚心请教老师的情景。
1.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2.作者在学习上遇到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他是怎样解决的?
幼时嗜学与家贫无书可读的矛盾,益慕圣贤之道与无硕师名人与游的矛盾。
解决办法: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4.“天大寒,砚冰坚”的作用:暗示家贫,衬托出“我”的勤奋刻苦。
5.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勤奋刻苦,诚实守信。
6.卒获有所闻的原因:勤学好问,尊敬师长(谦虚恭谨)。
7.先达都有哪些特点?有什么作用?
德隆望尊,态度严厉,教学严肃;这些能衬托出作者渴望知识、勤学好问、尊敬师长。
第二段:写作者外出求学的情景,以及最终结果。
1.“深山、巨谷、穷冬、烈风”这些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天气的恶劣、旅途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的艰难,衬托出作者不怕吃苦、勤奋好学的品质。
2.远学从师的时候,在表现自己生活上的艰难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对比的手法;以同舍生的富有与自己的贫穷对比,突出自己的求学的勤奋刻苦、心无旁骛。
3.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4.体现出作者乐学的句子(生活上不与别人攀比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作者写最终结果目的是:勉励马生刻苦求学。
6. 本段中作者大量用谦词,如“未有所成”“幸预” “缀” “谬称”等,蔼然有长者之风范,既勉励了对方,又无自夸之嫌。
第三段:历数太学生们学习条件的优越,并和自己年轻时学习的艰苦情形进行对比。
1.“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
2. “太学生”没有成就的原因在于“心不若余之专”而不是“天质之卑”。
3.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4.写出本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
“日有廩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 “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5.作者认为太学生德不成业不精的原因在于什么?你是否也同意他的观点,为什么?
根本原因在于其用心不专;同意这种观点,学习条件的优越,不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学业,道德上的成长,取决于自己的主观上是否努力。
6.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
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 寒冬巨谷中负箧曳屣;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
负箧曳屣入深山求师;披绮食肥居大厦读书。
第四段:写这篇序的目的。
1.这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2.作者对马生的评价是,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是可谓善学者矣。
1流辈甚称其贤。2辞甚畅达。3言和而色夷。4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3.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4.文中表明作者的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什么?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5.赞扬马生善学的句子是: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6.赞扬马生文章写得好的句子是: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7.赞扬马生与长辈谈论时态度虚心,谦恭的句子是:
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全文综合:
1.读书要善于整体把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与太学生的优越的学习条件进行对比,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2.本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并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
3.本文通过叙述作者求学的经历,表现了作者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的优秀品质,告诉人们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勤奋刻苦。
4.你还知道哪些刻苦学习的故事?战国时苏秦锥刺股;汉代孙敬头悬梁;匡衡凿壁借光;车胤囊萤;孙康映雪;王冕学画:王冕幼时非常喜欢画画,但家里穷买不起笔,于是在放牛的时候他便用树枝在沙滩上画画,最后他终于成为一个书画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