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世说新语》两则
刘义庆
第一课时 《咏雪》
刘义庆(403—444),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420年,袭封临川王。刘义庆平生爱好文学,广交文士,编撰笔记体小说《世说新书》,后改名为《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一部古代笔记小说集
,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36门,
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作品
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生动,辞意隽永,
人物形象鲜明,
对后世笔记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一、预习内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掌握重点词语含义。
2.翻译全文。
二、课堂反馈
1.重点词语解释
内集:举行家庭聚会。
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快速,急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作。
因:凭借。
2.课文翻译示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
安
把家人
召集
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
谢安
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
谢朗
说:“ 跟在空中
撒盐
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
谢
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
在风中漫
天飞舞。”
谢安
高兴
地
笑了起来。
谢
道韫是
谢安的
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三、深入文本 认真思考
1.文中的“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用一两个词概括)
2.“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那种说法更能体现大雪纷飞的样子?为什么?
3.“公大笑乐”有什么深刻含义?
4.你认为谢道韫有怎样的特点?
5.如何理解课文标题?
四、课堂练习、测试
1.翻译重点句子。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2.背诵全文。
五、咏雪名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唐 李白《北风行》
3.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唐·韩愈《春雪》
六、课堂小结
作品讲述了东晋文学家谢安家里的一次家庭聚会的情景,通过简练的语言描写,刻画了谢道韫聪慧灵秀的才女形象,表现了古人家庭教育和文化生活的典型画面。
六、作业
1.完成《探究在线》第1、2、3、9、10题。
2.熟读《陈太丘与友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
一、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要求:
1、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
2
、感知文意,复述课文内容
。
二、
再读课文,疏通语句
同桌两人
合作学习,
翻译课文,
质疑解惑。
课文译文示例
: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
定在正午会面
。正午已过,不见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
父亲
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
非常生气
,
开口就
骂道:“真不是
人啊
!跟别人约好一块走,却把别人丢下,自
己先
走了。”元方说:“您跟我
父亲
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
无
礼。”那人感到惭愧,便
走下车来
,想
拉元方
,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三、
精读课文 质疑探究
1、
文中的“客”犯了哪两个错误
?2、
你怎么看待元方的行为
?3、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4.元方和“客”各有什么特点?
四、课堂练习
1.
在《陈太丘与友期》中,使用了许多不同的称呼,找出来,说说他们的意思。
⒉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
在《陈太丘与友期》中,使用了许多不同的称呼,找出来,说说他们的意思。
“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家君”是对人称自己父亲时的谦词
补充举例:
令尊、令堂、令郎、令爱
、
家父(家严)、家母(家慈)、
家 兄、家姊、舍妹(弟)、犬子
⒉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您跟我
父亲
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
无
礼。
五、课堂小结
作品讲述了陈元方机智巧妙、不卑不亢地反击客人无理言行的故事,表现了他聪慧机敏、懂守信、识礼仪的鲜明特点,同时告诉我们做事要讲究诚信。
六、课堂作业
1.同桌互相背诵课文。
2.完成《探究在线》第1——15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