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望岳
杜 甫
杜甫(
712
-
770
),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2 0
岁
开始为时
十
年以上的壮游,
35
岁
到长安应试,落第后居长安
十
年。安史乱起,携家逃难。后投奔唐肃宗,
被任命
为左拾遗。长安收复后,他因直言敢谏触怒肃宗,
被贬
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关内大旱,他弃官携家西去,千辛万苦跋涉到成都,靠朋友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一座草堂。后来,友人严武镇蜀,保荐他
当了
检校工部员外郎,这就是后人称他“
杜工部
”的由来,后因成都战乱,杜甫又迁至夔州,过着贫穷的生活。
最后病逝
于湘水的一条破船上。
《
望岳
》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
年(
735
),杜甫赴洛阳应试落第,于是漫游齐、赵一带,这诗是
游泰山时所作
。泰山为东岳,是五岳
(
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
之首。
近岳而望,并未登山,所以题为
“
望岳
”
。诗中描绘泰山高大而磅礴的气象,以及自己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都是从
“
望
”
字着笔的。
望岳
唐
·
杜甫
岱宗
∕
夫如何?齐鲁
∕
青未了。
造化
∕
钟神秀,阴阳
∕
割昏晓。
荡胸
∕
生曾云,决眦
∕
入归鸟。
会当
∕
凌绝顶,一览
∕
众山小。
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诗史”。
岱宗
∕
夫如何?
五岳之首泰山的景象怎么样?
齐鲁
∕
青未了。(
青,指山色;未了,不尽。
)
在齐鲁大地上连绵不断看不尽它的青色。
造化
∕
钟神秀,(
钟,聚集。
)
大自然把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
阴阳
∕
割昏晓。
它使山南山北一面明亮一面昏暗
,
截然不同。
荡胸
∕
生曾云, (
荡胸,心胸摇荡;
)
层层云升腾,跳荡心胸,
决眦
∕
入归鸟。(
眦,眼角。
)
飞鸟归山,映入眼帘。
会当
∕
凌绝顶,(
会当,终当,终要。
)
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
一览
∕
众山小。
那时眺望,四周重重山峦定会看起来显得渺小。
岱宗
∕
夫如何?齐鲁
∕
青未了。
写
远望
所见。
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
造化
∕
钟神秀,阴阳
∕
割昏晓。
“钟”字
运
用
拟人
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
,也体现出作者对泰山秀美景色的喜爱
;
“割”字
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写近望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是实写。
荡胸
∕
生曾云,决眦
∕
入归鸟。
写的是
实
景,乃
细望
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
。
会当
∕
凌绝顶,一览
∕
众山小。
写出了他心底的
愿望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
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或:
充分体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
写法
—
借景抒情
主 旨
本诗热情地赞美了泰山
高大雄伟的气势
和
神奇秀丽的景色
,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
远大抱负
,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首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