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习目标:
德育目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知识目标::积累字词以及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同时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意。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学习反驳论证;口味语句,体会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和嘲讽意味的语言特点。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忧国忧民、关心民族命运和热烈情怀和深刻思想
学习重点:领会鲁迅先生的立场、观点、言语,使学生充满自豪感,自信力。
学习难点:理解关键语句,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魅力
学习方法:读中感知全文,诵读、品读,研读等形式,领会写法及思想内涵等。
指导流向:
一、听故事,孩子与妈妈的一段对话:
“妈妈,你为什么不买汽车呢?”
“买不起呀。”
“那怎么才能买上小汽车呢?”
“你现在好好 学习,长大后就可以买小汽车了。”
“那你小时候为什么不好好学习呢?”
提问:孩子用的什么方式使妈妈感到瞠目结舌的?(反驳)
师谈话: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不正确的说法,需要我们写文章批驳,帮助澄清思想,端正认识,这类以反驳为主的议论文通常叫驳论文。
驳论论文与立论文一样,仍然有论点、论据、论证,只不过在前加一个“驳”字,在“驳”的过程中,要针锋相对,得出自己的的正确结论。如:有人说,早插秧,早打谷,早结媳妇,早享福。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今天,我们一起去学习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一文。
二、板书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三、整体感知
1、时代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我国东北三省日益沦丧。国民党反动政府于1934年派亲日派乞求和平,遭到日本公使的拒绝。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当时资产阶级在《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派推卸责任,并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鲁迅毫不留情地揭露出了他们的假面纱,并指出中国人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2、抽生朗读课文。并指出以下词语,要求学生掌握。
玄(xuǎn)虚 诓(kuāng)骗 怀古伤领今 渺茫
为民请命 慨(kǎi)叹 前仆(pū)后继
四、自由朗读课文,并探究全文的内容
本文是一篇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议论文,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认为它错误的依据是什么?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正面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设计:
失去自信力
失去他信力
发展自欺力
自夸 不夸“地大物博
信 不信“国联
一味“求神拜佛
(对方错误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依据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古代
中国的脊梁
(正面观点)
依据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
有自信心的中国人民
现在
五、合作探究
1、齐读1~5自然段,研讨
(1)、作者认为对方 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而是自欺力,这样,敌论点不攻自破,实际上由他们提供的论据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说明对方论据与论点之间缺乏必然联系,这是在驳论证。
(2)、作者认为,国中人失掉的并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理由是什么?
A、 信“地“信”物,认为自己地大物博
B、信“国联“认为国联能帮助中国
小结: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转尔就“求神拜佛”“麻醉自己,发展“自欺力”
,即不但欺骗自己,还欺骗别人,可知,这些都不足论证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自信,就谈不上有没有自信力。
2、再默读6~9自然段,探研
(1)第六段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作者是如何论证“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板书)
(3)你认为这类人的处境怎么样?(板书)或从文中勾出即可
(4)重点探读末段(齐读末段)
问:文中所说的中国人是否相同,我们应该怎样去评价中国人?
A、“脂粉“:喻美化,伪装。B、筋骨脊梁:喻气节、人格、品质。
实际上,第一句先驳论点的前部分:就是说“中国人”不能看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即要看“他的筋骨脊梁”,不能以偏概全。
后一句论论点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拿出自己的眼光来看地底下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
明确:“状元宰相”: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地底下”:喻当时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力量。
其含义是:先抽生回答,师再总结:
(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中去,才能真正了解历史,才能真正知道中国历来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
小结:
通过对比,可看出鲁迅是爱憎分明,忧国忧民,关心民族的命运,鲁迅不愧于中国的脊梁。
结束语:
同学们在新世纪的今天,你们就是中国的脊梁,努力吧!为祖国美好的明天奋斗。
六、交流、延伸
1、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鲁迅反复强调脊梁有什么作用?(鼓舞斗志、增强自信力)
2、在改革开放日渐深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应如何保持并增强民族自信力?
七、品味语言,独立完成。
1、鲁迅先生的笔锋犀利,讽刺意味强,揣摩第一段的三个副词“总”“只”“一味”的位置能否互换,为什么?
2、“中国的脊梁”在我们现在也有现实意义,请以《由脊梁引起的思考》写一篇短文。
51678111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