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思源实验学校九年级(上)语文导学稿
课题: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型:新授 执笔:熊守满 审核:林志豪
一、学习目标: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二、学习重难点:
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资料链接
⑴背景简介:一九三一年以前,中国的统治者总是自夸地大物博。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了东三省,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寄希望于国联,希望国联能赶走日本,国联却承认了日本在东北的权益。一九三四年七月,蒋介石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公开叫嚣:“日本的军事准备比世界上任何一国都充足,三天之内就可以占领中国所有沿江沿海。” 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适逢国民党政府要员戴季陶打着“为国消灾”的旗号在杭州灵隐寺大肆烧香拜佛。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特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三周年以后的一星期,发表本文,指出: 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
⑵杂文简介: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地说理,而是用文艺性的笔调,形象化手法来议论说理。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特点:a、篇幅短小,取材广泛。b、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c、冷嘲热讽、幽默风趣。d、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⑶驳论文简介: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论点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并理解下列各字词的含义。
搽( ) 玄虚( )
省悟( ) 自欺欺人
渺茫( ) 脊梁( )
诓骗( ) 怀古伤今
3、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4、就课文不理解之处质疑。
(二)课堂导学
1、细读课文,理清思路
⑴作者要批驳的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
⑵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⑶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⑷作者最后得出结论,作者提出判断自信力有无的标准是什么?
2、品读课文,学习写法和语言
⑸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⑹作者既然认为对方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文章开头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⑺ 如何理解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⑻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⑼揣摩“自欺力”、“他信力”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表达效果
⑽“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⑾第9段作者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找出来体会其意思。
三、拓展延伸
1、 课文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呢,有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人们”,在上世纪30年代,“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在今天,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呢?说一段话,作一番介绍。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练习
黄岩岛,到底属于谁
①4月,菲律宾以“地理邻近”——黄岩岛离自己的本土近和黄岩岛在菲律宾专属经济区范围之内为理由,对黄岩岛提出领土主权要求,这些说法站得住脚吗?
②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的国际法原则。从黄岩岛的位置以及地质构造上看,黄岩岛是中国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黄岩岛以东的马尼拉海沟是中国与菲律宾的自然地理分界。世界上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距其本土较远,而距其他国家更近的情形比比皆是,如果按照菲“地理邻近论”行事,世界政治地图将要重画,天下势必大乱。
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允许沿海国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但沿海国无权因此而损害他国的固有领土主权。企图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去改变领土主权归属的想法和做法都是违反国际法的,也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④黄岩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辩的领土主权。
⑤从历史上看,首先,中国最早发现了黄岩岛。1279年,天文学家郭守敬就在黄岩岛进行了“四海测验”。其次,中国是最早命名黄岩岛的,1935年中国就将黄岩岛以斯卡巴洛礁之名列入中国版图,1983年将黄岩岛作为标准名称。再有,中国政府早就指出黄岩岛领土主权属于中国。
⑥从开发利用上看,黄岩岛海域一直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场所,而且中国政府还多次派科学考察队到黄岩岛进行科学考察,例如,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登上黄岩岛进行考察。1994年又在岛上建了水泥纪念碑。
⑦另外,4月28日,菲律宾媒体发表菲律宾专家的署名文章,称黄岩岛的确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菲律宾的主张不能改变这一事实。
⑧ 从种种依据看,菲律宾对黄岩岛的任何权利要求都是非法的、无效的,黄岩岛属于中国的固有领土是不可争辩的事实!
(1)这篇文章驳论与立论结合,请用“︱”划分驳论部分与立论部分,只能划一处。(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2)第⑧段“从种种依据看”中的“种种依据”,在立论部分中具体指哪些依据?请简要概括。(3分)
(3)选文第②段中加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附:板书设计:
┏ 自夸“地大物博” ┓
┏敌论据 ┃ 只希望国联 ┃┓
┃ ┗ 一味求神拜佛 ┛┃ 以偏概全
┃敌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
┃直接反驳:┏ 失掉“他信力”
┃ ┗ 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 ┗ 论据:从古到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参考答案
二、课堂导学
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不久只寄希望于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
2、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所以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脊梁”
4、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5. 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
6、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叫归谬法。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在论证方法上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和力量。
7、“这句话也含蓄的批判了国民党一些官僚和“社会名流”以号召人民“求神拜佛”为幌子,蒙蔽群众,对日本的侵略实行妥协,不抵抗政策,所以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在鲁迅这篇文章发表前就把这句话给删去了。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8、不能。“总”嘲讽了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 “只”嘲讽了国民党当局仰人鼻息抓住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则刻画出国民党当局沉迷于其中的而也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形象。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9、运用仿词的修辞方法,揭露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本质,也增强了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 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10、A、“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默默无闻、努力工作的广大劳动人民。如:毕升、祖冲之、李时珍、詹天佑、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 B、“拼命硬干的人”: 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怕牺牲、不计得失、忠于祖国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戚继光 文天祥林则徐等人C、“为民请命的人”: 指同情人民,为人民鸣不平、伸张正义的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屈原、关汉卿、海瑞、杜甫、白居易、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D、“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英勇献身、探求真理的人。如:玄奘 、鉴真、如商鞅、谭嗣同、李大钊等。
当时国民党到外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11、“脂粉”:比喻统治阶级的欺骗性宣传;“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状元宰相” :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三、拓展延伸
(1).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2)①中国最早发现黄岩岛,中国最早命名黄岩岛并将其列入中国版图,实施主权管辖。②中国一直对黄岩岛进行长期开发和利用、进行科学考察。③菲专家发表文章称黄岩岛为中国固有领土。 (3).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或:对比论证,或归谬法)。作用:有力地驳斥了对方“地理邻近论”是站不住脚的,是错误的或有力地论证了国际法早已认定“地理邻近”不是解决领土归属的国际法原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