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2016) / 八年级上册 / 第六单元 / 春望/杜甫 / 《春望》教案及练习

《春望》教案及练习

  • 2021-04-08
  • 6页
  • 41.5 KB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春望》教案 ‎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  【教学重点】‎ ‎  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  【教学难点】‎ ‎  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  2、品味诗歌的“美点”。‎ ‎  【教学方法】‎ ‎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  【教学时数】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要求背诵并解释),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  二、学习《春望》‎ ‎  (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 ‎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  (二)创作背景。‎ ‎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  (三)正音(课件显示)‎ ‎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 ‎  (四)范读,指导朗读,全班齐读课文。(课件显示)‎ ‎  (五)诗歌最主要的阅读能力是联想,给2分钟学生讨论从此诗中联想到什么?学生描绘诗歌画面。(注意引导学生要把自己想象成杜甫,想象他当时的心情。)‎ ‎  (六)课文分析 ‎(引导读诗的方法:抓关键词,通过关键词构建画面,由画面表述引导到作者的心情,体会诗歌的精妙。(课件显示内容分析)‎ 节奏划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整体解释:‎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 家在 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字词注解:‎ ‎1、《春望》:选自《杜甫详注》 6、别:离别 ‎2、国:首都长安 7、烽火:战火 ‎3、破:陷落 8、浑:简直 ‎4、草木深:草木丛生,人烟稀少 9、簪:古代男子用以束发连冠的首饰 ‎5、时:时局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首联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在描写景物之中蕴涵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问)‎ ‎  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  这一句中,应抓住“破”“深”字来体会:由“破”字想到了什么?脑海中浮现了一个废墟的场面,残垣缺瓦,到处显得非常的萧条。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杂草丛生的荒凉地。草木深,不仅表明人迹罕见,而且说明抛荒已久,明为写景,实为写感。简单的一个“破”“深”字把一幅满目凄然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可见诗歌之精妙。(读诗可抓住关键词来体会)‎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这是一种拟人的写法,意思是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由于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反而使诗人对花流泪,闻鸟而惊心。通过写鸟和花的感时恨别,更加烘托出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时恨别之情,这是看到景物触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属于哪种写法呢?(问)‎ ‎  答:触景生情 ‎  这两句可浓缩为“感时恨别”,一个“感”字,“恨”字把作者的感慨时政,国都残破,与亲人离别之恨的内心痛苦表露无遗。因此我们从这可看出“感时”的“时”即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句;“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  颈联是对感时恨别的进一步发挥:自安史叛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同时,我们也可认为诗人珍视的“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  “烽”:古代边境上遇有敌情,就升起烟火作为警报,这里借指战争。古代的烽是用狼粪烧的。‎ ‎  “连”:说明战争时间长,百姓生活痛苦不堪。‎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学生根据教师前面的方法自己赏析,教师补充。)‎ ‎  尾联总写了忧国思家的感情,诗人经过战乱的煎熬,半年多的陷身长安,由国想到家,再由家想到自身,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簪子也簪不住了。“白头”两字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一位满头白发,因焦虑忧思而频频搔头的形象跃然纸上。写这首诗时,诗人才45岁,但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可见诗人忧思之深。“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  (七)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  四、自由朗读几遍全诗,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慢慢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  五、全班背诵全诗。‎ 延伸试题:‎ 1、 战乱之中,家属难得,对远方家人惦念的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 用花鸟的反意来写诗人心绪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 用移情法表达含蓄丰富的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 国都陷落,山河破碎令人感到满目惨然触目惊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5、 运用对比的手法写出远望所见的句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 刻画一个忧国思家,爱国者的句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 通过细节描写展示诗人内心世界的句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春望 ‎ ‎   [唐] 杜甫 ‎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
正在获取登录状态,请稍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