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伤仲永》知识点
南平三中佘冬妹
伤仲永 北宋朝(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一、重点字词注释
(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
邑人( )日扳( ) 仲永环谒( )
不能称前时之闻( ) Mǐn( )然
答案:Yì pān yè chèn 泯
(二)、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通 译为:
2、贤于材人远矣: 通 译为:
3、未尝识书具: 通 译为:
答案:1、“扳通“攀”,牵、引。2、“材”通“才”,才能 3、“尝”同“曾”,曾经
(三)、重点字词解释
1、世隶耕( ) 2、未尝识书具( )( )
3、父异焉( ) 4、并自为其名( )5、收族为意( )
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7、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8、邑人奇之( ) 9、稍稍宾客其父( )( )
10、或以钱币乞之( )( )
1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12、不能称前时之闻( ) 13、泯然众人矣(
)
14、仲永之通悟( ) 15、受之天也( )
16、贤于才人远矣( )17、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
答案:1、属于2、曾经;书写工具3、以------为异4、名字5、聚、团结6、从此;完成7、文采和道理8、以-----为奇9、以宾客之礼相待10、有人;求取,意思是花钱求仲永题诗11、四处拜访12、相当13、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14、通达聪慧15、承受16、胜过、超过17、指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四)、词类活用
1、邑人奇之:形容动词作动词,以…为奇。
2、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把…当作宾客。
3、利其然:名词作动词,以…为利。
4、伤仲永:形容词作动词,哀伤,感伤。
(五)、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古义:代词,这 今义:判断性动词。
2、或以钱币乞之
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二、重点翻译: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 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译:他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译: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简答题:
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
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
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
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
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启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2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幼年时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
第二阶段:少年时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青年时“泯然众人矣”。
2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2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2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①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②活到老,学到老。③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25.本文的内容告诉我们什么?
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26.学习本文有什么启示?
启示一: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启示二:应该由自己努力加强后天的学识和修养。
启示三:天才往往需要苦难作为一块垫脚石。
启示四:急功近利最容易摧残人才。
启示五:孩子的成长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