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2016) / 七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 11《论语》十二章 /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2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2

  • 2021-04-08
  • 6页
  • 44.5 KB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十二章》说课稿 ‎ 枣岭中学 刘错琴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十二章》,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十二章》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篇课文。它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在《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之一。而这一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对文言文的学习。本课涉及到的《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藉,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课文中所选的《十二章》,着重叙述了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均归属于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范畴。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也曾说过:“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因此,本文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深入养成教育。‎ 二、教学对象分析 ‎ 初一学生刚刚入学,在小学时又强调快乐学习,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够重视,因此学生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十二章》是学生本学期接触的第二篇古文,由于初一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基础较差,就我们班学生来说,对文言文实词、虚词的掌握较差,实词积累少,因此在阅读中存在一定困难。所以本文要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拔钉子”的方法,掌握重点词语,并且注意积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知识。‎ 三、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 1、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 ‎ 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 ‎3、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反思学习经典的原创精神。‎ ‎2、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 五、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六、说理论依据 新课标要求初一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诗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 七、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不久,通过反复地读、大声地读、气韵畅达地读,读出古味,熟读成诵,培养学生古文的语感。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 教法依据:“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本文是文言文,课文要求背诵,对文言字词的理解主要是通过朗读来实现;其次本文语言简练,句式相似者较多,适宜朗读,通过朗读,从整体上感知语言,理解内容。‎ ‎2、点拨法。运用点拨教学法,以突破重点。运用点拨法,就是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用画龙点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学生在讨论“贤哉,回也!”时,只要老师引导一下,学生就知道这是一个判断句。教师的相机诱导,往往能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不断联系,补充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思维也得到训练。‎ 教法依据: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废止串讲,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组合是现代课堂教学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互问互答,围绕问题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表现出积极的思维。用学生的互问互答,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把问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较开放的探究活动中对文章深入理解。‎ 教法依据: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分类整理归纳法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教学依据: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 八、说学法 以学为本,变教为学,是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这一道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为学生设计教学,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能力,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 积累文言词语。对于文言文而言,教师应重视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文言词语,在具体的语境中落实字、词、句,而学生应注意融会贯通,归纳总结。‎ ‎2、 朗读法:知道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知每一则的含义,加深理解。‎ ‎3、 整体感悟法。虽然每一则之间内容缺乏联系,然而就其内容的侧重点而言,内容又可归纳为学习和修身两部分,整体感悟内容,以利于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认为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以及个人的品德修养。‎ ‎4、 讨论、合作探究法。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讨论探究面越是深广,就越能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潜能,有利于学习的深入;学会发现问题,并能围绕某个问题探究,解决,在积极采育中使自己的话语、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学到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九、说教学过程 ‎《十二章》一文的教学安排,主要分三课时,第一课时熟读课文和学习并理解前三章;第二课时学习并理解四至八章;第三课时学习并理解九至十二章。本次说课内容即针对第二课时而设计。由温故知新导入,然后通过朗读、翻译、点拨、理解小结等环节学习四至八章,再板书总结,最后做题学以致用。在设计中突出学生主动的合作探究,充分让学生活起来,注重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字词的教学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强化。‎ ‎(一)温故知新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前三章,下面我检查一下大家学习的情况。(出示)‎ ‎1、填空 ‎《论语》是记录________的一部书,共___篇。‎ ‎ 孔子是春秋时期__国的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家,___ 家。‎ ‎2、解释下面的词语。  ‎ ‎ 不亦说乎? 说: 人不知而不愠,愠:‎ ‎ 不亦君子乎? 君子: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 四十而不惑,不逾矩。惑: 逾: 矩:‎ ‎3、翻译下面句子。   ‎ ‎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教学一开始通过温故知新,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从而做好对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指导。‎ ‎(二)学习理解 ‎【朗读】‎ 点明学生读这五章。 ‎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读熟文章,便于后边的学习。‎ ‎ 【翻译 】‎ ‎1、学生自由翻译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第四至八章,不会的标注出来。‎ 这一环节设计训练学生独立翻译的能力。‎ ‎2、小组合作讨论不会翻译的词句。‎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不会的字词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点拨】‎ 提问学生后,老师对于学生翻译中存在的字词句进行点拨。‎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老师的点拨强调重点,解决难点。 ‎ ‎【理解】‎ ‎ 同学们,熟悉了这几章大意后,下面我们从几个问题来理解。‎ ‎(出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这则告诉我们孔子认为怎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互动1题)‎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则告诉我们怎样才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互动3题)‎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仍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这则语录中,孔子赞美颜回有怎样的品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孔子的这番话告诉我们什么?(互动2题)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解决这些问题理解这五章内容。‎ ‎【小结】‎ 结合板书小结。‎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总结本节课学习了的学习方法、求知态度和修身做人。 ‎ ‎(三)学以致用 ‎ ‎ 1、做感受1题(1)、(2);‎ ‎ 2、做感受3题(1)、(2)。‎ 这一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做练习来检查学生本节课学习的情况。‎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