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师 说
韩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其、之、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自读注解、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自主学习。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文章的对比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点与难点:
1
、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
2
、把握“师”与“道”的内涵
一、作者介绍
韩愈
(768--824),
字退之
,
祖籍河北省昌黎
,
世称韩昌黎
,
曾官至吏部侍郎
,
又称韩吏部
,
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
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主张对古文应“师其义不师其辞”,做到“词必己出”
古文运动:
我国古典散文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次巨大的变革。从陈子昂开始,经元缜、韩愈、柳宗元直到杜牧、罗隐等许多人的里,在前后二百多年间,改变了自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骈文对文坛的统治,实现了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解放,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发展。
韩愈的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道即为儒学道统。
首页
二、解题
“说”是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
《
师说
》
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
35
岁时在长安任国子监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以及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有积极进步的意义,在当时具有移风易俗的影响。
三、辨音析字
1
、字音
句读 相师 或不
位卑 近谀 欤
郯子 苌弘 老聃
子蟠 经传 贻
1
、字音
(
do
ù
) (
xi
ā
ng
) (
f
ǒ
u
)
(
b
ē
i
) (
y
ú
) (
y
ú
)
(
t
á
n
) (
cháng
) (
dān
)
(
pán
) (
zhuàn
) (
yí
)
2
、一字多义
之
①动词:往、到
…
去。齐闵王将之鲁。
②动词:至、到。至死不渝
③指示代词: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1
、用于修饰语与被修饰语之间,相当
④结构 于现代汉语的“的”
(用于中心语和定语之间)
(
例
)
助词:
2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
取消句子的独
立性
(
例
)
3
、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动词或 介词前面。
(
例
)
⑤
音节: 用在某些副词或动词后面,凑足音 助词 节,无意义
(例)
思考题
:
1
、按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
、韩愈在
《
师说
》
中“师”有何特别之处?
既不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传道受业解惑”的人。
3
、请在找出运用了对比论证方法的内容,并说明对比的结论。
4
、第三段的分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课文分析
师道之
不传
赠李蟠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于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
士大夫
师百工
圣人无
常师
古之学者
必有师
孔子言:三人行(引用)
孔子行:无常师(举例)
破立对比
“耻学于师”
“其志乃反
不及”
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
(
1
)表明中心的句子:
(
2
)表明教师作用的句子:
(
3
)表明从师必要性的句子:
(
4
)表明择师标准的句子:
(
5
)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
(
1
)表明中心的句子: 古之学者必有师
(
2
)表明教师作用的句子: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3
)表明从师必要性的句子:人非生而知之者,
……
终不解矣。
(
4
)表明择师标准的句子:生乎吾前
……
夫庸知其年 之先后生于吾乎。
(
5
)表明择师原则的句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
自读课文:按要求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对比论证
:
对比一
:
结论:
对比二
:
结论:
对比三
:
结论:
对比
一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
对比二
:“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
结论: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
对比三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结论:“士大夫”之智乃反不及“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
反问
语气
否定
责备
强烈
讽刺
语气加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