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2016) / 八年级上册 / 第三单元 / 12*与朱元思书/吴均 /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和实录)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和实录)‎ 赣榆县塔山二中 刘家亮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㈡方法与过程目标 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法 ‎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设计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导入 展示富春江山水图片,配以悠扬的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气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导语:同学们,这就是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2.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 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帮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黑板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 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二、在合作中,归纳疏通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知识,并设置解答疑难和提交学习成果的环节进行归纳疏通,努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分小组,由组长带领,参考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 ‎2.划出疑难语句,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运用归纳法,小组共同完成重点词汇的整理,力求知新温故。‎ ‎4.各小组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解决或提交小组学习成果,全班共同分享。‎ 如:‎ 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 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百叫无绝:停止以为妙绝:极 重点词语:奔:飞奔的马;负:凭借;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经纶:筹划……‎ 三、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阅读中有所思考、善于发现才能学有所得,教学中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注重品读,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探讨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欣赏水平。‎ 赏析写景之妙:‎ ‎(1)巧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表现景物特征,语言美。如“共色”、“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画面感,能激发想象,让人如见其景。‎ ‎(2)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如:形、声、色等。‎ ‎(3)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等。‎ ‎(4)情景交融,溶情于景。‎ ‎(5)整体布局巧妙,结构安排得当。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板书:‎ 与朱元思书 ‎ ‎ 四、在创作中,拓展提高 学有所得,更要学以致用。利用掌握的方法进行创作,才能真正提高。利用品读中领会的写景方法与技巧,活学活用,创作现代版的“我心中的富春江”。‎ ‎ 设置一个小小的游戏:设想你是富春江的导游,要求你用最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述富春江如画景色,力求打动听众,吸引他们报名参加富春江之旅。支持人数最多者获胜。‎ ‎ 五、作业布置 ‎ ‎1.背诵课文 ‎2. 导游篇:“美丽的富春江”。‎ 课堂实录片段 三、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师:这篇小品文清丽脱俗,可圈可点,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品读品读,看看作者到底用了什么妙法使美景跃然纸上?‎ 生:仔细品读 师(提示引导):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与小组讨论交流。‎ 生:展开交流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说说看,作者到底用了哪些方法来描绘景物的?‎ 生(1):我个人认为,原文的字词精致,富有表现力。‎ 师(鼓励地):很好,能具体举例说说吗?‎ 生(1):比如说“天山共色”,“共色”两字不仅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还暗含着形体感,让人仿佛眼前就现出:青青的山霭渐渐消逝,溶入蓝蓝的天空,慢慢合为一体……这境界是多么悠远又阔大。‎ 师(感慨地):说得真好!“共色”两个字就仿佛在我们眼前拉开了一幅画,可见作者用字多么精致。同样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还有吗?‎ 生(2):还有,像“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画面感,能激发人的想象,让人如见其景。‎ 生(3):我也很有同感,读着读着就不禁想起一些很美的诗词。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就会想起《三峡》中的“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读“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就会想起“疏梅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句。很美。‎ 师:(赞赏地)**同学分析的太棒了。除了字词富有表现力,具有画面感外,还有别的好方法吗?……(启发地)比如写景的角度、方法、修辞的运用……‎ 生(4)(举手):文中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这样文章显得更生动形象。‎ 师(点头):能具体说说吗?‎ 生(4):对偶到处都是。还有“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是比喻;“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是拟人。‎ 生(5):我们小组认为写景角度的变化,也是一个好方法。分别从颜色、形状、声音各个角度进行描述。‎ 生(6):还有情景交融。看到这样的美景,作者想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避世退隐的心迹,很有陶渊明的味道。我想正因为如此,他笔下的景色才有一种澄澈透明的美。‎ 师:集体的力量真是伟大呀,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我想请教一下,你说,在这短短百余字的短文中,作者写了水、鱼、树、鸟、蝉等等这么多事物,为什么却没给人凌乱、堆砌的感觉呢?‎ 生(7):是因为结构安排得好,思路很清晰。这一点刚才我就提出过,但他们(指小组其他成员)否决了。‎ 师(惊奇地):为什么呢?‎ 生(7):他们认为景写得美,写得好与结构没有关系。‎ 师(转头问):大家认为呢?‎ 生(8):肯定有关系。就像画画一样,如果没有构思好,这里画一笔,那里画一笔,就算每一笔都很好,也不会是一部好作品。‎ 师:对,平常我们写作文不也有这方面的要求的吗?那,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这结构如何个好法。‎ ‎(教师与同学一起分析,共同完成板书)‎ 师生(分析):第一段,总述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全景,总领全篇。‎ 第二段展现“水之异”。“水皆缥碧……直视无碍”描绘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描绘水之急。‎ 第三段展现“山之奇”。“夹岸高山……千百成峰”,用树之奇衬山之势,写出了山的峻峭;“泉水激石……猿则百叫无绝”,从听觉的角度,写出山之声的美妙;“横柯上蔽……有时见日”,从视觉的角度,在光与影中展现山之色。‎ 全文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板书:(边分析边板书)‎ 与朱元思书 教学反思 初中文言文教学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但这往往又是很枯燥的。因此,怎样让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也能充满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应是教学之首务。教学中发现注重这几个环节的设置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 一、重视导入。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如一幅水墨画,所以采用画面加音乐的形式来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古文深厚的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历史典故、人物故事、事件背景、成语由来等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二、注重朗读。朗读是学习文言文极为有效的方法。在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既不枯燥,又能培养语感。同时朗读还应与联想想象有效结合,既有助于理解,又有助于背诵。‎ 三、小组合作。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有工具书的辅助,便于开展小组合作,调动学习主体的热情,再适当教以方法,开展小组竞赛,提供展示成果的平台,便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一定要有思考和发现,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赞赏个性化的发现,珍视阅读体验,总会有意外的惊喜。 ‎ 点评 这个教学片断的重点把握比较准确——即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从教学实录中看,授课教师基本上是落实了自己的教学设想,特别是对文章语言的品读,可以看出教师对文章的钻研和教师自身良好的素质,也可以看出学生活跃的思维。但从案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时安排”及“教学反思”的后两点上看,似乎教师想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与朱元思书》是一篇精致的美文,上这样的课,把“合作学习”和“口语交际”“写作”等内容都拢进来,是否必要?建议“课时安排”为一节课。‎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