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湖心亭看雪》同步测评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字词注音。
崇祯( ) 更( )定 更有痴似相公者( ) 拏一小舟( ) 拥毳( )衣 雾凇( ) 沆砀( )( ) 长堤( ) 与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强( )饮 喃喃( )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②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③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惟长堤一痕
⑤余舟一芥
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⑦是金陵人,客此
⑧及下船
3.填空。
①本文选自《 》,作者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②大雪三日,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是日更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往湖心亭看雪。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
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4.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 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5.“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7.“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8.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 )大喜曰 ( )是金陵人 客( )此
( )拉余同饮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3
11.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1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3.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三、课外提升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划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14.为下列横线字注音。
突兀( ) 如颊( ) 目酣神醉( ) 丁酉( )
15.解释下列加粗词语。
(1)突兀层崖中( ) (2)山色如娥( )
(3)已不觉目酣神醉( ) (4)余游西湖始此( )
16.哪些语句写出了西湖全景?
17.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初时的心情?
四、写作
18.题目:雪后美景
请写一段话,写出雪后美景,字数在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1. zhēn ɡēnɡ ɡènɡ ná cuì sōnɡ hànɡ dànɡ dī jiè zhān qiǎng nán
2.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拏:通“桡”,撑(船)
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惟:只有
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而已:罢了
客,做客,名词作动词。在此地客居
及,等到
3.①陶庵梦忆 张岱 宗子 陶庵 明末清初②湖中人鸟声俱绝 ③余拿一小船 拥毳衣炉火④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⑤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一)4.明思宗朱由检 怀念故国的深情
5.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6.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7.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8.连用三个“一”字,与“上下一白”相呼应。写法上,作者未站在一个固定点上,而是不断变换角度写景写人。
(二)9.余 客 客 于 客
10.“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3
11.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12.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3.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14.wù jiá hān yǒu
15.(1)高耸的样子 (2)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 (3)喝足了酒 (4)从这一次开始
16.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17.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18.(略)
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