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白居易诗两首
放言五首
卖炭翁
白居易
作者简介:
白居易
(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
《
卖炭翁
》
就是其一。
放言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诗歌朗读:
写作背景:
元和五年(
810
),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
《
放言
》
诗表示自己的心情:
“
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
”
(其一),
“
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
”
(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
《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
。白居易在贬官途中,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
《
放言
》
诗奉和。
诗歌注释:
放言
五首(其三)
白居易
赠君一法
决狐疑
, 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
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
复
谁知?
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
诀:判定。
狐疑:犹豫不决,俗说狐性多疑。
真玉烧三日不热。
枕、樟木生长七年后才能区别。
向使:假使、假如。
复:又。
赠君一法决狐疑,
不用钻龟与祝蓍。
赠一法为其排解忧烦。
表明此“一策”是作者久藏心中之物,也说明了彼此间诚挚的情谊。
又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
说它简单易行。
赠
诗歌分析:
首 联:
试玉要烧三日满,
辨材须待七年期。
说明是怎样的“一法”。虽未直接说出,却令人有所悟。
说明此“一策”必须要经历一定的时间;
则形象地表明还需要一定的方式。
诗歌分析:
颔 联:
“三日”与“七年”:
“烧”与“辨” :
正面说明
方法正确
说明方法
很简单
:
让时间去考验。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诗歌分析:
颈 联:
反面说明
方法正确
指出识别人事的真伪尤其需要时间的决断。
说明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举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两个事例,说明此“一法”的灵验。
向使当初身便死,
一生真伪复谁知?
暗示好友:莫要怨愤伤自身,待以时间辨真伪。
深情勉励友人要自信,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坚信舒心的一天就会来到。
这正是诗人对生活的总结,既是写给友人的,也是自勉,从中更可看出诗人那磊落的、坦荡的襟怀。
诗歌分析:
尾 联:
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时间是检验一切的试金石。
诗歌中心: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哲理诗。诗中借用比喻和历史故事,说明了辨别人才好坏的方法。特别是三、四两句,作者运用典故,证明辨别事物真伪,评述历史人物功过,往往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考验,才能判断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结论来。最后四句诗,过去常为一些小说引用。例如
《
三国演义
》
第五十六回,写曹操大宴铜雀台,对诸文士谈到自己的生平志愿之后,作者就引用了这四句诗。
诗歌小结:
“
为民而作
”的诗歌
卖炭翁
[
唐
]
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上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诗歌朗读:
解题:
乐府诗
叙事诗
讽喻诗
原作题下有小序
——
“
苦宫市也”
什么是“宫市”呢?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烧炭
——
运炭
——
抢炭
卖炭翁
宫使
伐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翁,
砍
两鬓苍苍十指黑。
满面尘灰烟火色,
外 貌
颜 色
bìn
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得钱何所营?
自问
自答
最低生活水平
经营
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身上衣正单,
为什么“衣正单”,
还要“愿天寒”?
困苦处境
“衣单”总该盼天气暖和吧,可老人却“愿天寒”,希望天更冷些。因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贱了;天寒,炭价就会更高一些。为了炭价高一点,他宁愿自己受冻。
矛盾心理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雪大,车重,路难走
zhé
ni
ǎ
n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讨论:你认为老者“泥中歇”的时候在想什么?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对比
牛困人饥
翩翩两骑
满面尘灰烟火色
黄衣使者白衫儿
jì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动词:形象逼真地写出了
宫史们蛮横无理的
强盗行径。
拿
皇帝的命令
大声呵斥
chì
chì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宫使赶着就要走,(老翁)舍不得也没有办法。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同“值”,
价钱、代价。
对比
一车炭,千余斤
半匹红绡一丈绫
“半匹”、“一丈”极言其少,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卖炭翁一年的辛苦就这样付诸东流,满怀的希望就这样成了泡影。
通过记叙卖炭翁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及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诗歌中心:
那么,当卖炭翁一车炭被抢,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呢?
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细节,有对比。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尤其是结尾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诗歌小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