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部编版(2016) / 九年级下册 / 第三单元 / 10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 /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4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22《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及古文知识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唐雎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形象。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 ‎ ‎3.体会文章选材善于突出重点、突出中心的写法。‎ ‎4.培养敢于质疑,独立思考的思维品质。‎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字词,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2.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特点。‎ ‎【学习难点】   课文如何扣住“不辱”二字在选材上有所取舍的。‎ ‎【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学讨论法。‎ ‎【学习时间】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 ‎1、 作者作品背景介绍:‎ ‎     (1) 作家作品: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___《战国策·魏策四》__。《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___国别体史书__史书。原有《国事》《国策》《短长》等不同名号。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2)背景资料: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山东六国中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__安陵国__,于是安陵君就派_唐雎__到秦国谈判。‎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唐雎(jǔ )  怫然( fǔ   )  休祲(jìn    ) 缟素( gǎo  )‎ 徒跣( xiǎn   )  色挠(  náo  )  抢地( qiāng ) 韩傀( guī )‎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 ‎2.齐读。‎ ‎3、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四、积累文言词语。(先自己做,再小组交流,最后分组展示)‎ ‎1、辨析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含义     徒: 免冠徒跣     ( 光着  )号令徒属曰 (所属的人)     ‎ ‎ 徒以有先生也(只是)     若:若为佣耕  (你)      若士必怒 (如果)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     使: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派)               因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怒:秦王怫然怒  (发怒)                        怀怒未发(怒气)     夫:此庸夫之怒也  (成年男子)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实义)     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用)               以君为长者(把)     亦: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也)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也不过)‎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 ① 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②故不错意也(通“措”,放置)‎ ‎ ③轻寡人与 (通“欤”,吗) ④仓鹰击于殿上 (通“苍”,青色) ‎ ‎ ⑤寡人谕矣 (通“喻”,明白) ‎ ‎3、解释加点的词。‎ 不辱使命 ( 辱没) 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出使) 易安陵(交换) 虽千里不敢易也 (即使) 请广于君(扩充)    而君逆寡人 (可是)(违背) 以头抢地(撞)   秦王色挠 (变了脸色 ) 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长跪而谢之 (道歉) 休祲降于天 (吉凶的征兆)    轻寡人与(轻视) 4、翻译句子 ‎1、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 译: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土地,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2、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译:安陵君从先王那儿继承了土地并守住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 何况只是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呢?‎ ‎3、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 韩国、魏国灭亡,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存留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 ‎ 第二课时 一、分各色朗读课文。‎ 二、 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分组展示)‎ ‎1、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是什么?秦王以大易小而安陵君为什么不答应?‎ 是因为秦王提出以大易小,妄图吞并安陵君的土地。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所以安陵君派他出使秦国。‎ ‎ 因为他知道秦王并不是真的想易地,秦王的目的是吞并安陵国。‎ ‎2、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 秦王显得很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 ‎3、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 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 ‎4、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 唐雎临危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 ‎5、秦王最后是长跪而谢之,说明了什么?这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唐雎的?‎ 说明秦王害怕了。从侧面表现了唐雎不畏强暴的精神。‎ ‎6、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 相同的是都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7、唐雎的语言与秦王的语言进行比较。‎ 唐雎是针锋相对,后发制人,着眼点小——刺杀秦王 秦王是前倔后恭,威胁恐吓,着眼点大——进攻国家 ‎8、从文章的语言和故事情节入手,你认为秦王和唐雎分别是怎样的人?‎ 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智勇双全的外交家。 ‎ 三、问题探究 ‎1.唐雎的使命是什么?为什么说他没有辱没使命?师生互相交流看法。‎ ‎2、这个故事是真实的吗?请说说你探究的结果。‎ 四、延伸思考 ‎1、 你还了解中国历史上哪些出使他国而“不辱使命”的人或故事?‎ 晏子:出使楚国 蔺相如:完璧归赵 诸葛亮:舌战群儒 ‎(爱国志士为国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2、 思考、讨论:唐雎的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和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面对不良风气,面对歹徒,应当怎样有勇有谋地斗争?当国家有难,比如在台湾问题上有人挑起战争;比如说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之时,你应当怎样做?答题时教师注意点到为止,不要上纲上线或偏离课文。‎ 五、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一则短文,回答问题。‎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师旷论学》)‎ ‎1.解释下面加粗词的活用现象。‎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炳,点燃。炳烛,这里是使动用法,把蜡烛点燃的意思。‎ ‎2.识别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并领悟其作用。‎ ‎(1)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作用:叙事透辟,讲出一个人应终身向学,并且条分缕析;内容集中,不枝不蔓,增强气势;节奏鲜明,长于抒情,富有感染力,不能不打动晋平公。‎ ‎(2)……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此两句运用了顶针和反问的修辞方法。前一句的句末短语“炳烛之明”作下句的开头,构成顶针辞格,具有蝉联续接的特点。增强了语气语势,更加有说服力。后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表示确定的意思,加强了语气,对说服、打动晋平公更具有作用,更显得情真辞切。‎ ‎3.根据这则短文,能概括出一个成语: “炳烛之明”“举烛之明”。‎ ‎4.这篇文章给我们什么启发?‎ 刘向的这篇文章,勉励人们要终身向学,活到老学到老。这则故事概括为成语“炳烛之明”或“举烛之明”,告诫人们即使到了老年,也要努力学习。现在用此成语形容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或用于自谦。‎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