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聆 听 三 千 年 华 夏 先 民 吟 唱
感 受 公 元 前 东 方 文 明 辉 煌
《诗经》
《楚辞》
现实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
风
《离骚》
“
风骚
”
《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概括
《诗经》的内容:
风
: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
雅
: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
颂
:分周颂、鲁颂、商颂,是祭祀的乐歌。
《诗经》的精华在于15“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
现实
,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
《诗经》基本表现手法:
赋、比、兴
赋:
反复铺陈。“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
朱熹《诗集传》,
赋即铺陈,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
比:
打比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
朱熹《诗集传》,
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来
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
攻:琢磨。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
兴:
起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
朱熹《诗集传》,
兴即烘托、衬托,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兼有了比喻、象征、烘衬等的手法
,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如《桃夭》一诗,开头的“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
《诗经》在句式上
以四言诗为主
,
章法重叠,回环往复
;语言上
双声叠韵
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
韵律和谐
。
《诗经》的特点:
《诗经》善于运用
重章叠唱
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
修辞上
都收到美的效果。
1、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
2、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
3、有的隔音重叠,重首重尾。
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回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
《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
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潇潇,鸡鸣胶胶”,其中“凄凄”“喈喈”“潇潇”“胶胶”都是叠字;双声如“参差”“踟蹰”等;叠韵如“窈窕”“崔巍”等。
这些修辞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蒹葭
《
诗经
·
国风
·
秦风
》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黍
离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木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