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6 音乐之声
一、课前自学
(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峥嵘(zhēng róng) 山麓(shān lù) 鳞次栉比(zhì)
涟漪(lián yī) 伫立(zhù) 嬷嬷(mómo)
顶礼膜拜(mó) 弥撒(mísa) 通宵达旦(xiāo)
【峥嵘】高峻,突出。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顶礼膜拜】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流连忘返】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通宵达旦】从天黑到天亮。
【遐思】悠远的思索或想象。
【肃穆】严肃安静。
【款步】缓慢地步行。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按捺】抑制。
【窥视】暗中察看。
【老成持重】阅历多,办理稳中。
【不动声色】不说话,不流露感情。形容态度镇静。
【固执己见】坚持自己的见解,不肯改变。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众说纷纭】各种说法又多又杂,很不一致。
(二)知识积累
1、关于作品体裁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本文是电影文学剧本,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画面为主,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接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2、关于作者
洛特·勒曼,美籍德国女高音歌唱家。勒曼先后演唱过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莫扎特、普契尼、贝多芬等作曲家的数十部歌剧的主要角色。她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抒情斯宾托女高音之一。她录有大量唱片。她的著作有《开始和发展》、《不只歌唱》《5部歌剧和R·施特劳斯》等。1902年发表了《我的歌唱艺术》一书,对她的歌唱体会进行了详尽的总结,在声乐界有广泛的影响。
3、作品背景
电影《音乐之声》是一个真实人家的经历: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歌唱的姑娘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地管理孩子们,使孩子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玛丽亚来了以后,给孩子带来温暖,带来欢乐,带来歌声,受到孩子们的爱戴,也改变了上校的沉闷心境。玛丽亚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德国军方胁迫上校接受任命,为他们服务。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在音乐会尚未散场之际,全家摆脱了监视,开车驶往国外,逃离了德国军方的魔爪。冯·特拉普一家出走奥地利后,组成合唱团,浪迹天涯,苦苦为生,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1947年,玛丽亚在美国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乐营。随着音乐营的扩展,她建起特拉普山庄。1965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玛丽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火把特拉普山庄化为灰烬,一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麓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它吸引着崇尚真善美的人们,如今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
4、故事简介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欢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二、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2、欣赏音乐剧作品,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体会奥地利人民的爱国情怀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知识:
1、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剧作者是美籍德国女高音歌唱家剧作家 (姓名)。
2、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峥嵘( ) 涟漪( ) 顶礼膜拜( )
山麓( ) 弥撒( ) 鳞次栉比( )
3、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峥嵘:
窥视:
鳞次栉比:
众说纷纭: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剧情:
课文有两个场景,划分两个场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个场景内容。
第一个场景:
第二个场景:
(2)从节选部分剧情看,主人公玛利亚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3)课文开头部分,大段环境描写对塑造玛利亚形象有什么作用?
2、句段品读
先完成表格,并准备用下列句式交流:
我喜欢(不喜欢)玛丽亚,因为从这段 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 。
优点
缺点
概括玛利亚
评价玛利亚
形容玛利亚
例如:“招人喜欢”
例如:爱闯祸
热爱大自然、热爱唱歌
老师的评价: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
例如:山间的小溪等。
3、探究质疑
课文中塑造主人公形象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艺术效果?
(三)延伸拓展
创设剧情:当玛丽亚跑回来时,大家也结束了议论走散了。你也尝试当一次导演继续创设剧情。
《音乐之声》学案参考答案。
(一)
1、洛特·勒曼
2、zhēng róng lián yī mó shān lù mísa zhì
3、峥嵘:高峻,突出。
窥视:暗中察看。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众说纷纭:各种说法又多又杂,很不一致。
(二)1、(1)第一个场景:在莎尔次堡的郊外,写玛利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
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众嬷嬷对玛利亚的议论。
(2)节选部分可见,玛利亚是一个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少女形象。
(3)节选部分开头,由远而近,层次渐进的向人们展现了富有奥地利特色的地方风光,在诗情画意的景致中,让主人公渐次“亮相”。这一段环境描写,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玛利亚的纵情歌唱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了人物当时的内心世界。
2、略
3、第一个场景和第二个场景结尾玛利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形,是对玛利亚形象的正面描写;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麽麽的对话和对唱,则是侧面描写。课文对主人公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了玛利亚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其中的侧面描写,它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的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三)略
《音乐之声》随堂抽测题
1、对课文内容或写作手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玛利亚放声歌唱《音乐之声》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展示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B. 文章先写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再写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这是对比写法。
C. “反正我看黑羊身上的毛也一样暖和”这句话的言外之意玛利亚做修女不合适。
D. 文中院长与众麽麽的对话和对唱,是侧面描写。
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剧作者是 国剧作家(姓名)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涟yī( ) 鳞次zhì( )比 山lù( ) 通xiāo( )达旦
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索菲娅(唱):只要跟她在一块,我就晕头转向,分不出东西南北。
阿格塔(唱):像变化莫测的天气。
卡塔林(唱):飘啊飘的羽毛。
玛格丽塔(唱):她真可爱。
贝尔塔(唱):她真可怕。
玛格丽塔(唱):她像绵羊。
索菲娅(唱):她比祸害还祸害,
赶得黄蜂没处藏。
阿格塔(唱):她比异教徒还异教徒。
玛格丽塔(唱):时而温柔,时而野。
卡塔林(唱):像个孩子,像个谜。
贝尔塔(唱):叫人头痛。
玛格丽塔(唱):叫人爱。
院长(唱):像个小姑娘。
众说纷纭的修女们只好一齐双手合十,仰脸向天齐唱:
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
叫人怎么来形容玛丽亚?
卡塔林
阿格塔(合唱):她爱唠叨,叫人难捉摸。
贝尔塔(唱):像个小丑。
众修女(唱):有好多事你想开导她。
有好多事她应该懂了。
院长(唱):可她就是坐不住,
贝尔塔(唱):听不进你的话。
玛格丽塔(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
众修女(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
突然“砰!”的一声开门声,接着一阵急促而响亮的脚步声打断了修女们的争论。
玛丽亚像阵风似的跑进院子,她把衣服往地上一扔腾出两只手来,飞快地按两下抽水唧筒的手柄,又用双手赶紧承接住水管里流出来的水胡乱地往脸上抹了一把,再捡起衣服三脚两步地冲到院长的面前。
突然,她发觉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地注视着她的举止。她连忙放慢砰然作响的脚步。立定之后,她小心翼翼地向旁边探视修女们,看到大家都以严厉的眼光看着她,便摇了摇头无奈地走了。
表情各异的修女们合唱最后一句:
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
大家就这样散了。
(1) 修道院院长把玛利亚比作“胶结的月光”“天上的彩虹” ,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2)从众修女的议论中,可以看出她们认为玛利亚是否适合做修女,为什么?
(3)从描写的角度看,节选文字是对玛利亚的什么描写?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随堂抽测题参考答案:
1、C
2、漪 栉 麓 宵
3、(1)恰当。修道院院长把玛利亚比作“胶结的月光”“天上的彩虹”,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利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麽麽对玛利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2)在众人眼里,玛利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总之,不适合做修女。
(3)侧面描写。这样写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表现出来。活泼风趣的议论,又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