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 ‎2、掌握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与战的基本史实。‎ ‎3、用辩证的历史观分析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的历史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分析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措施及其与宋的关系,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2、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辽、西夏与宋的战和关系,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2、契丹族、党项族与汉族的密切交往,对奠定祖国的辽阔疆域,开发边疆地区,促进社会的进步,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华民族具有极大的凝聚力,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掌握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与战的基本史实。‎ 二、难点:用辩证的历史观分析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的历史作用。‎ ‎【教学方法】‎ 一、教法:本课采用阅读法、活动体验法、小组合作探究、史料解读法、电教媒体辅助等教学方法 二、学法:本课学生主要通过阅读法、欣赏法、比较法、讨论法以及感受法等来学习本堂课。‎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这一阶段学生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探究学习的欲望强烈,但形象思维与感性认知仍占主导,注意能力差,分析问题难免缺乏深度。‎ ‎【课时安排】1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 ‎【教具准备】“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表格、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北宋的建立和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中提到了,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 那么,契丹族和党项族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二、展示学习目标及重、难点 ‎1、了解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政权的建立。‎ ‎2、掌握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与战的基本史实。(重点)‎ ‎3、用辩证的历史观分析澶渊之盟与宋夏和议的历史作用。(难点)‎ 三、互动新授 探究一:政权篇 阅读教材,分组讨论,将下列表格补充完整。‎ 政权名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民族 都城 辽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契丹 上京临潢府 北宋 ‎960年 赵匡胤 汉 开封(东京)‎ 西夏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党项 兴庆府 巩固提高:‎ ‎1、“乱世造英雄”,下面三位都是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请你分别给他们加上一个称号。请连连看吧!‎ ‎2、下面三个年代分别是哪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呢?‎ ‎3、下面三个民族分别建立了哪个政权呢?请填在图中的相应位置。‎ ‎4、下面三个都城应该填在图中的什么位置呢?‎ 探究二:生活篇 ‎1、契丹族的生活 展示:“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北宋太子少师苏颂出使辽国时所写,是对契丹人生活形象的写照,早期契丹人人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学生再次阅读教材,分析并回答:唐朝末年契丹人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学生思考并回答。‎ ‎2、党项族的生活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原属羌族的一支;后来,发展农牧业经济 讨论:契丹族和党项族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他们的发展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民族 与汉族的关系 发展 共同点 契丹族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为避战乱,北出长城,带云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农耕、冶铁、纺织,建筑房屋、城邑,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 都是在唐朝时学习并接受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党项族 唐朝时,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以展农牧经济,创制文字。‎ 探究三:交往篇 ‎(一)宋辽关系 ‎1、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 相关史事:‎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幽蓟十六州”,是五代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燕指幽州,云指云州。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了皇帝,将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 ‎ ‎2、从对辽用兵到“守内虚外”‎ 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 宋太宗: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3、澶渊之战 请同学们做一个小小军事家,结合课文和下图,完成下面的战争报告吧!‎ ‎(1)时间:1004年 ‎(2)交战双方:辽、北宋 ‎(3)交战地点:澶州(古称澶渊)‎ ‎(4)关键人物:寇准、宋真宗 ‎(5)战争结果: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4、澶渊之盟 ‎(1)时间:1005年 ‎(2)内容:①辽军撤回;②宋朝给辽岁币。(北宋每年送给辽银、绢等钱物,称为“岁币”。)‎ ‎(3)意义: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二)宋夏关系 阅读课文36页第一段,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元昊称帝以后,西夏与北宋关系怎样?(战争)‎ ‎2、后来西夏为什么与北宋议和?(连年的战争使西夏受到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之中)‎ ‎3、订立宋夏和约内容是什么?(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4、宋夏和议有什么作用?(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知识结构】‎ ‎【课堂小结】‎ 在北宋与辽、西夏并立的过程中。既有兵戈相见,又有经贸交流,友好相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正是各民族的彼此交流,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民族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这是中华民族内部的事,是兄弟之间的事,它同异族的侵略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学习中国的民族关系史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当堂检测】‎ ‎1.下面能大致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2.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政权,定都地点是( )‎ A.汴京 B.上京 C.兴庆 D.会宁 ‎3.宋辽之间的长久和平关系始于( )‎ A.设立榷场后 B.王安石变法后 C.澶渊之盟后 D.西夏建立后 ‎4.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 ‎①宋朝建立 ②澶渊之盟 ③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 A.①②③④ B.③④①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5.宋真宗死时,辽朝大臣集会致哀,辽道宗说:“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互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争。”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辽朝“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2)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当时在职的宰相是谁?‎ ‎(3)这一历史事件给人民带来了和平安定的生活,但也有它的消极影响,它的消极影响是什么?‎ ‎6.合作探究:‎ 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答案:‎ ‎1.C 2.B 3.C 4.D ‎5.(1)澶渊之盟。‎ ‎(2)1005年。寇准。‎ ‎(3)对北宋来说这是个屈辱条约,它大大加重了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6.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使北宋与辽、西夏之间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对社会经济而言,避免了战争给社会生产力带来的破坏,促进了我国边远地区的贸易与开发,有利于经济的交流和发展。对于民众生活而言,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另一方面,使民众生活环境相对安定,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教学反思】‎ 本课在学习过程中,对辽、宋之间的关系重点学习,宋与西夏的关系略学,以求突出重点。由于各民族政权和民族关系混杂在一起,学生感到繁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从总体上分为两大块,即:并立的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与并立的民族政权之间的“和”,化繁为简,变难为易,知识体系更加清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课堂效果非常理想。‎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