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物理 / 教学同步 / 2015-2016学年九年级(下)第一次段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2015-2016学年九年级(下)第一次段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2分)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D.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2.电视机的开启和关闭,可以通过遥控器来实现,遥控器用来控制电视机的是(  )A.次声波B.超声波C.紫外线D.红外线3.你在上体育课时,遇到了下列一些场景,并由此联想到学过的物理知识,下列联想错误的是(  )A.“跳远助跑”时利用了惯性的原理B.“引体向上”时手搓镁粉利用了增大摩擦的道理C.“踢足球”时利用了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道理D.“仰卧起坐”时利用了大气压的原理4.如图所示,从斜面底端被弹簧弹出的木块在沿光滑斜面上滑的过程中受到(不计空气阻力)(  )A.重力、支持力B.重力、支持力、推力C.重力、摩擦力、冲力D.重力、摩擦力、推力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房屋、树木随地球转动不属于机械运动B.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一定不相同C.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D.用也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且越小,表示运动越快6.某同学在上学去的路上,用0.8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用1.2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路程,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0.8m/sB.1.0m/sC.0.96m/sD.1.2m/s7.“镜中花,水中月”的现象说明了(  )A.光的传播速度太快B.光发生了反射现象C.光发生了折射现象D.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8.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汽车的重力和它所受到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C.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汽车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D.汽车的牵引力和它所受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9.在河岸上用手电筒照向平静的河面,进入水中的光(  ) A.速度变小,光路向下弯折B.速度变小,光路向上弯折C.速度变小,传播方向都不变D.速度变小,传播方向不变10.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4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3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A.10cm<f<15cmB.15cm<f<20cmC.20cm<f<30cmD.30cm<f<40cm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C.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可能有力的作用D.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12.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压无关的是(  )A.马德堡半球实验B.用注射器注射药液C.用吸管吸饮料盒中的牛奶D.吸盘可以压在光滑的墙上13.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的过程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14.若水中的鱼能看到岸边的人,它看到的人其实是(  )A.变矮了的人的实像B.变高了的人的实像C.变矮了的人的虚像D.变高了的人的虚像15.从平面镜里看到背后墙上挂钟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准确的时间应该是(  )A.1点20分B.10点20分C.10点40分D.11点20分16.如图所示的两个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的质量和底面积均相同,容器中分别装有甲、乙两种液体且液面在同一高度.若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则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A.一样大B.甲最大C.乙最大D.无法判断  二、填空(每空1分,共12分)17.请记录下列测量工具所测物理量的数值.(1)观察如图甲所示;甲图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2)如图乙所示;乙图木块长度是      cm.18.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      不同来加以辨别.19.如图所示,底面积和质量都相同的A、B两容器,装有等深、等质量的不同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A      pB,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A′      pB′(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0.放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      弯折(填“上”或“下”),这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21.小明用20N的水平推力推着木箱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大小为      N.若小明将推力增大到30N时,则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大小为      N.22.某容器质量为200g,装满水后总质量是700g,装满某液体时总质量是600g,则该容器的容积为      cm3,此液体的密度为      kg/m3. 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23.如图所示,S′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MN中的像,SA为点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请画出平面镜MN,并完成光线SA的光路.24.物体受到100牛的重力,对斜面的压力为80牛,作出这两个力的示意图. 四、实验探究题(25-27题每空1分,28、29题每空2分,共34分) 2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填“大”或“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      cm;tBC=      s;VAC=      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26.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对有关的问题分析如下:(1)他们利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先用弹簧测力计      拉着木块沿长木板滑动,此时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      力.(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他们应控制      不变,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实验中应用了      的研究方法.(3)实验中他们发现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稳定性,很难读数,原因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小明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乙所示.利用该装置的优点是:      .27.小红物理学习小组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实验中,所用器材有:天平、小石块、烧杯、水、细线等,她的实验过程如下:(1)调节天平平衡时,应将游码移至      处,若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填“左”或“右”),直至天平平衡.(2)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1.(3)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置于天平上,平衡时的读数为m2.(4)如图乙所示,接着用细线将石块拴住,使之完全浸没在上述烧杯的水中,天平平衡时的读数为m3(此时手向上拉住细线另一端,石块不触杯壁和杯底,水不外溢). (5)若水的密度为ρ水,则石块排开水的质量为      ,石块的体积为      .(6)石块的密度表达式为ρ石=      .(7)此实验过程中若将(3)(4)顺序对换,则所测密度的误差是偏      .28.小玉同学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发现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如图所示放置时,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的特点是:      (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就是利用凸透镜的这个特点制成的.现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与蜡烛的位置对调,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像.29.如图所示,为小丽在“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中所选用的器材在水平桌面上进行的实验过程图示.(1)本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2)小丽为了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压力大小的关系,应该通过图中的      两次实验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为了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该通过图中的      两次实验进行比较得出结论;(3)通过实验小丽得出结论: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小丽的结论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4)在生活中,书包的背带做得又宽又大,这是利用了:      来减少压力作用的效果;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所蕴含的物理知识是:      来增加压力作用的效果. 五.计算题(30题4分,31题6分,32题8分,共18分)30.将一钢球放入盛有100mL水的量筒中,水面上升到160mL处.又用天平称出该球质量为237g,此钢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若为空心的,在空心部分注满煤油,那么钢球的总质量为多少?(注:ρ钢=7.9×103kg/m3,ρ煤油=0.8×103kg/m3)31.现代社会汽车大量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驾驶员从发现前方道路有异常情况到立即刹车制动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汽车通过的距离叫反应距离.从操纵制动器,到汽车完全停止,汽车又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若汽车在平直高速公路上以12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问:速度v/km•h﹣1反应时间t/s制动距离s/m500.4913600.5020800.51341000.52541200.5485(1)反应距离是多少? (2)为避免与前车相撞,在正常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自己驾驶的汽车与前面车辆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一距离至少要大于多少米?(3)请你谈谈超速行驶的危害.32.如图所示,水平桌面的正中央放着一个圆形鱼缸,重为30N,其底面积为1200cm2.鱼缸内装有0.2m深的水,水的质量是27kg.(g取10N/kg);请计算(1)鱼缸内所装水的重力;(2)鱼缸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力;(3)鱼缸对桌面产生的压强.  2015-2016学年九年级(下)第一次段考物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2分)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音调高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D.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响度的影响因素是振幅;音调的影响因素是频率;(3)发声体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解答】解:A、俗话说“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符合题意;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2.电视机的开启和关闭,可以通过遥控器来实现,遥控器用来控制电视机的是(  )A.次声波B.超声波C.紫外线D.红外线【分析】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利用红外线做电视机的遥控器.【解答】解:红外线可以用来进行遥控,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故选D. 3.你在上体育课时,遇到了下列一些场景,并由此联想到学过的物理知识,下列联想错误的是(  )A.“跳远助跑”时利用了惯性的原理B.“引体向上”时手搓镁粉利用了增大摩擦的道理C.“踢足球”时利用了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道理D.“仰卧起坐”时利用了大气压的原理【分析】(1)惯性指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任何物体都有惯性,有些惯性是有益的,要加以利用;有些是有害的,要注意防止.(2)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3)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仰卧起坐是以臀部为支点,以腹肌拉力为动力的杠杆运动,与大气压无关.【解答】解:A、“跳远助跑”是因为当起跳时人的身体仍然保持原来的速度前进,这样会跳的更远,是利用了惯性原理,故该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引体向上”时,为了防止手打滑,在手上搓镁粉,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增大摩擦,故该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C、“踢足球”时,因为足球受到力的作用,足球的运动状态就会发生改变,因此是利用了力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故该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仰卧起坐”时利用腹部肌肉的伸缩来完成的,跟大气压没关系,故该选项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4.如图所示,从斜面底端被弹簧弹出的木块在沿光滑斜面上滑的过程中受到(不计空气阻力)(  )A.重力、支持力B.重力、支持力、推力C.重力、摩擦力、冲力D.重力、摩擦力、推力【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各种力.并且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注意摩擦力产生的条件.【解答】解:物体从光滑的斜面向上滑,所以不受摩擦力.任何物体都受重力,在向上滑的同时,受到重力作用.同时物体会受到斜面对其向上的支持力作用.故选A.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房屋、树木随地球转动不属于机械运动B.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一定不相同C.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D.用也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且越小,表示运动越快【分析】一个物体相对于其它物体的位置变化都叫做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参照物一旦确定,则假定他不动,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匀速直线运动有两个特点,一是快慢不变,二是经过的路线是直线;根据速度公式可理解t/s的意义.【解答】解:A、房屋、树木随地球转动都属于机械运动,故A错误;B、对同一物体选用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情况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故B错误;C、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保持不变,故C错误;D、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越小说明V越大,故D正确.故选D. 6.某同学在上学去的路上,用0.8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用1.2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路程,则他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A.0.8m/sB.1.0m/sC.0.96m/sD.1.2m/s【分析】根据速度公式先算出前半程用的时间,再算出后半程用的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总路程与总时间的商就为全程的平均速度.【解答】解:设总路程为2S,根据速度公式前半程的时间为t===,同理后半程的时间为t′==,那么全程所用的时间为t″=t+t′=+=,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2S×=0.96m/s,故选C. 7.“镜中花,水中月”的现象说明了(  )A.光的传播速度太快[来源:Z.Com]B.光发生了反射现象C.光发生了折射现象D.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分析】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根据“水中月”、“镜中花”成像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解:“水中月”、“镜中花”都属于平面镜成像,因此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选B. 8.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汽车的重力和它所受到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C.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汽车的重力是一对平衡力D.汽车的牵引力和它所受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分析】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一定处于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解答】解:A、汽车对地面的压力作用在地面上,地面对汽车的支持力作用在汽车上,不符合二力平衡条件,故A不正确;B、汽车的重力和它所受到的阻力,不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符合二力平衡条件,故B不正确;C、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汽车的重力,方向都是竖直向下,不符合二力平衡条件,故C不正确;D、汽车的牵引力和它所受的阻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符合二力平衡条件,故D正确.故选D. 9.在河岸上用手电筒照向平静的河面,进入水中的光(  )A.速度变小,光路向下弯折B.速度变小,光路向上弯折C.速度变小,传播方向都不变D.速度变小,传播方向不变【分析】光由空气中斜射入水中会发生折射,而发生折射的原因是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解答】解: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在水中传播速度小;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由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光路向下弯折.故选A. 10.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4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3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A.10cm<f<15cmB.15cm<f<20cmC.20cm<f<30cmD.30cm<f<40cm【分析】根据给出的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确定该凸透镜焦距的范围.【解答】解:因为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满足物距大于2倍焦距,且像距介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所以40cm>2f,f<30cm<2f,化简后可得15cm<f<20cm. 故选B.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B.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C.只有相互接触的物体,才可能有力的作用D.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能够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分析】根据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见,如果要产生力的作用,必须有两个物体存在,一个就是施力物体,再一个就是受力物体,如果只有一个力,就不能产生力的作用.因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的物体,力分为接触力和场力,例如:压力就是接触力,这种力必须是发生在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的;磁力、重力就是场力,两个物体不接触也会产生力的作用.只要力存在,它就会以它产生的效果表现出来,力的作用效果明显不明显与力的三要素是有关系的.【解答】解:A选项阐述的是力的概念,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所以正确;B选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施力物体也一定就是受力的物体,所以也正确;D选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也是正确的;最后C选项,力不一定非得接触才会产生,场力可以不接触,既是有一定距离也会产生,它们是通过“场”产生力的,所以错误.故选C. 12.下列现象中与大气压无关的是(  )A.马德堡半球实验B.用注射器注射药液C.用吸管吸饮料盒中的牛奶D.吸盘可以压在光滑的墙上【分析】大气压的作用随处可见,茶壶倒水、吸管吸饮料、吸盘等都离不开大气压的作用.【解答】解:ACD、马德堡半球实验、用吸管吸瓶中的牛奶、吸盘可以压在光滑的墙上,三个实例都由于大气压作用的缘故,所以这些现象都与大气压有关.故ACD不符合题意;B、用注射器注射药液是由于受到推力作用的缘故,与大气压无关.故B符合题意.故选B. 13.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的过程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在于晶体有一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晶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到达熔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完成熔化过程,晶体全部熔化之后,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非晶体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解答】解:A、图甲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物质的温度在逐渐升高,说明吸热,所以是熔化图象.A错误.B、图乙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物质的温度在逐渐升高,说明吸热,所以是非晶体熔化图象,B正确;C、图丙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物质的温度在逐渐降低,说明放热,所以是凝固图象.有一段图象温度不变,说明这种物质是晶体,C错误;D、图丁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物质的温度在逐渐降低,说明放热,所以是非晶体凝固图象,D错误;故选B. 14.若水中的鱼能看到岸边的人,它看到的人其实是(  )A.变矮了的人的实像B.变高了的人的实像C.变矮了的人的虚像D.变高了的人的虚像【分析】当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会发生折射,且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而当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会发生折射,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偏折.【解答】解:如图所示,人在头部某点A反射出的光线由空气进入水中时,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光线靠近法线,这些光线射入鱼的眼里,鱼看到这些光线是从它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A′发出的,A′就是A的虚像.同理,人其他部分的情形也都一样,显然这个像比人高.故选D. 15.从平面镜里看到背后墙上挂钟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准确的时间应该是(  )A.1点20分B.10点20分C.10点40分D.11点20分【分析】解决此题有规律可循,因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从像的后面观察即为物体真实的情况.【解答】解:从图中像的后面观察可知,准确的时间应该是10点40分;故选C. 16.如图所示的两个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的质量和底面积均相同,容器中分别装有甲、乙两种液体且液面在同一高度.若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则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 A.一样大B.甲最大C.乙最大D.无法判断【分析】由底面积相同、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可知压力相同,又因为容器质量相同(容器重相同),所以可知容器里面两种液体重相同(质量相同);由题知两容器内液面等高,可以得出两种液体的体积关系,根据密度公式得出液体密度关系;又知道h相同,据液体压强公式分析选择.【解答】解:(1)∵它们的液面等高,容器底面积相同,∴两种液体体积:V甲<V乙;﹣﹣﹣﹣﹣﹣﹣①(2)∵p=,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容器底面积相同,∴桌面受压力相等,∵F=G,两个容器质量相同(容器重相同)∴两种液体重相同(质量相同);﹣﹣﹣﹣﹣﹣﹣②由①②根据密度公式ρ=可知:ρ甲>ρ乙;(3)∵p=ρgh,两容器等高,∴p甲>p乙;故选B. 二、填空(每空1分,共12分)17.请记录下列测量工具所测物理量的数值.(1)观察如图甲所示;甲图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4.6N .(2)如图乙所示;乙图木块长度是 1.75 cm.【分析】(1)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首先要明确其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指针所在刻度相垂直;(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没有从零刻度开始时,物体的长度等于物体两端对应刻度值的差.(读数时要读出准确数,还要读出估计数)【解答】解:(1)弹簧测力计上1N之间有5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2N,即此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物体的重力为4.6N;(2)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0.1cm,物体起始位置对应的刻度值分别为5.00cm、6.75cm,物体的长度为6.75cm﹣5.00cm=1.75cm.故答案为:4.6N;1.75.[来源:学.科.网Z.X.X.K]  18.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声音可以在 空气 中传播;用小提琴和二胡演奏“二泉映月”乐曲时,我们可以根据声音的 音色 不同来加以辨别.【分析】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解答】解: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可以在空气中进行传播,所以我们可以听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小提琴和二胡的发声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音色辨别两种乐器;故答案为:空气;音色. 19.如图所示,底面积和质量都相同的A、B两容器,装有等深、等质量的不同液体,放在水平桌面上,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A 小于 pB,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A′ 等于 pB′(均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分析】(1)首先根据两种液体的体积、质量关系比较得出它们的密度关系,再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比较两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pA、pB的关系;(2)首先明确,两个容器以及所装液体的总质量相同,即重力相同,可判断出它们对于水平面的压力的大小关系,再根据已知的容器底面积大小关系,结合压强公式p=比较出两个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大小.【解答】解:(1)两个容器底面积相同,形状不同,在液面等高的情况下,两个容器内液体的体积关系为:VA>VB;由于两种液体质量相同,由ρ=得:ρA<ρB;已知液面高度相同:hA=hB,由液体压强公式P=ρgh得:两容器底部所受液体的压强关系是pA<pB;(2)两个容器的质量以及所装液体的质量相同,即两个容器的总质量相同:mA=mB;所以两个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G=mg相同,又已知容器底面积相等,即SA=SB;由p=得:两个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关系是pA′=pB′.故答案为:小于;等于. 20.放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向 上 弯折(填“上”或“下”),这是由于光的 折射 形成的.【分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传播方向将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解答】解:放在水中的筷子,筷子在水面处看起来变折了,这是由于筷子发出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筷子在水中的部分是向上弯折.故答案为:上;折射.  21.小明用20N的水平推力推着木箱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大小为 20 N.若小明将推力增大到30N时,则地面对木箱的摩擦力大小为 20 N.【分析】(1)静止的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根据平衡力条件进行判断.(2)滑动摩擦力大小跟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压力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滑动摩擦力不变.【解答】解:小明用20N的水平推力木箱,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木箱水平方向上受到推力和摩擦力作用,这两个力是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摩擦力是20N;若小明将推力增大到30N时,木箱对水平面的压力不变,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滑动摩擦力不变,还是20N;故答案为:20;20. 22.某容器质量为200g,装满水后总质量是700g,装满某液体时总质量是600g,则该容器的容积为 500 cm3,此液体的密度为 800 kg/m3.【分析】(1)求瓶子的容积,瓶的容积等于水的容积,水的质量与密度已知,根据公式可求出体积;(2)求液体密度,先求出质量与体积,根据公式,代入数值即可求出.【解答】解:(1)水的质量m水=700g﹣200g=500g,V瓶=V水===500cm3;(2)m液=600g﹣400g=200g,ρ液===0.8g/cm3=800kg/m3.故答案为:500;800. 三.作图题(每题2分,共4分)23.如图所示,S′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MN中的像,SA为点光源S发出的一条光线,请画出平面镜MN,并完成光线SA的光路.【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再由光的反射定律或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过像点作出入射光线SA的反射光线.【解答】解:连接SS′,作出SS′的垂直平分线既为平面镜的位置,SA交于平面镜点A,连接S′A并延长,作出SA的反射光线AB,如图: 24.物体受到100牛的重力,对斜面的压力为80牛,作出这两个力的示意图. 【分析】重力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作用点画在物体的几何中心,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物体对斜面的压力,作用在斜面上,作用点就画在斜面上,方向是垂直斜面向下的.【解答】解:(1)过物体的重心沿竖直向下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大小为100N,符号为G;(2)物体和斜面接触面的中点为压力的作用点,过作用点沿垂直与斜面斜面向下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大小为80N,符号为F.如下图所示: 四、实验探究题(25-27题每空1分,28、29题每空2分,共34分)25.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v= 进行测量的;(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 小 (填“大”或“小”);(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SAB= 40.0 cm;tBC= 1 s;VAC= 0.33 m/s.(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大 (填“大”或“小”)【分析】(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3)读出AB段和BC段以及AC段的长度和对应的运动时间,用公式v=计算各段的平均速度速度,注意长度要有估读值;(4)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平均速度会偏大.【解答】解:(1)公式v=既能用于匀速直线运动求速度,又能用于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一些,使小车在斜面上通过的时间更长. (3)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小,由公式v=知,平均速度会偏大;(4)由图知:AB段的距离是sAB=4.00dm=40.0cm;tBC=1s;整个过程中,SAC=10.00dm=100.0cm,tAC=3s,所以整个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VAC===0.33m/s.故答案为:(1)v=;(2)小;(3)40.0;0.33;(4)大. 26.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对有关的问题分析如下:(1)他们利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先用弹簧测力计 匀速 拉着木块沿长木板滑动,此时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 平衡 力.(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他们应控制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不变,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实验中应用了 控制变量法 的研究方法.(3)实验中他们发现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稳定性,很难读数,原因是: 很难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很难对运动着的弹簧测力计读数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小明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乙所示.利用该装置的优点是: 不需要控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容易读数 .【分析】(1)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处于平衡状态,拉力与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2)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物体间的压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3)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运动,要使滑动摩擦力等于弹簧的拉力,应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有一定难度,同时运动着的弹簧测力计不易读数;为了便于实验操作,可以使木块固定,而让木板运动.【解答】解:(1)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着木块沿长木板滑动,木块处于平衡状态,拉力与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他们应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实验中应用了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3)实验中他们发现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稳定性,很难读数,原因是:很难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很难对运动着的弹簧测力计读数;如图乙所示装置的优点是:不需要控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木板既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可以做变速直线运动,只要木板相对木块滑动即可,同时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容易读数.故答案为:(1)匀速;平衡;(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控制变量法;(3)很难控制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很难对运动着的弹簧测力计读数;不需要控制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容易读数.  27.小红物理学习小组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实验中,所用器材有:天平、小石块、烧杯、水、细线等,她的实验过程如下:(1)调节天平平衡时,应将游码移至 零刻度线 处,若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调(填“左”或“右”),直至天平平衡.(2)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1.(3)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置于天平上,平衡时的读数为m2.(4)如图乙所示,接着用细线将石块拴住,使之完全浸没在上述烧杯的水中,天平平衡时的读数为m3(此时手向上拉住细线另一端,石块不触杯壁和杯底,水不外溢).(5)若水的密度为ρ水,则石块排开水的质量为 m3﹣m2 ,石块的体积为  .(6)石块的密度表达式为ρ石=  .(7)此实验过程中若将(3)(4)顺序对换,则所测密度的误差是偏 小 .【分析】(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后,将游码移至左端的零刻线,指针偏右说明左盘高,平衡螺母向左调;(5)用细线将石块拴住,使之完全浸没在上述烧杯的水中,天平平衡时的读数为m3(此时手向上拉住细线另一端,石块不触杯壁和杯底,水不外溢),排开水的质量为(3)(4)质量之差,利用排开水的体积即为石块的体积,结合密度公式求出体积;(6)利用密度公式表达石块的密度;(7)若对换步骤顺序,从排开水的体积变化入手分析测量体积变化,分析密度变化.【解答】解:(1)调节天平平衡时,应将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若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直至天平平衡;(5)用细线将石块拴住,使之完全浸没在上述烧杯的水中,天平平衡时的读数为m3(此时手向上拉住细线另一端,石块不触杯壁和杯底,水不外溢),排开水的质量为m排=m3﹣m2;若水的密度为ρ水,石块的体积为V石=V排==.(6)石块的密度为ρ石块===(7)此实验过程中若将(3)(4)顺序对换,则所测水与烧杯的质量m2变小,因为提出石块时会有水带出,则所测排开水的体积变大,因此测得的石块的体积变大,故测量石块的密度偏小.故答案为:(1)零刻度线;左; (5)m3﹣m2;.(6);(7)小. 28.小玉同学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发现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如图所示放置时,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的特点是: 倒立放大 (选填“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就是利用凸透镜的这个特点制成的.现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与蜡烛的位置对调,则光屏上 能 (选填“能”或“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像.【分析】(1)光屏上能接到像是实像.(2)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能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物距等于像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一般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解答】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如图,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因为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与蜡烛的位置对调,则物距等于原来的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光屏上能接到像是实像.故答案为:倒立放大;投影仪;能. 29.如图所示,为小丽在“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中所选用的器材在水平桌面上进行的实验过程图示.(1)本实验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控制变量法、转化法 ;(2)小丽为了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压力大小的关系,应该通过图中的 D、E 两次实验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为了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该通过图中的 E、F 两次实验进行比较得出结论;(3)通过实验小丽得出结论: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而且跟受力面积有关.小丽的结论 正确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4)在生活中,书包的背带做得又宽又大,这是利用了: 增加受力面积 来减少压力作用的效果;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所蕴含的物理知识是: 减少受力面积 来增加压力作用的效果. 【分析】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不能直接观察物理量的变化,而是通过物理量变化导致其它量的变化时,通过其它量的变化判断物理量的变化,这种方法是转换法;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图示实验,根据实验控制的变量与实验现象得出结论.【解答】解:(1)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应用了控制变量法与转换法.(2)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压力大小的关系,应控制受力面积相同而压力大小不同,由图示实验可知,应选择图D、E两次实验进行比较得出结论;为了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控制物体间的压力相等而受力面积不同,应该通过图中的E、F两次实验进行比较得出结论;(3)由图D、E所示实验可知,受力面积相同而物体间的压力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不同,由此可知,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由图E、F所示实验可知,物体间的压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不同,由此可知,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由此可知,小丽的结论是正确的.(4)书包的背带做得又宽又大,这是利用了:增加受力面积来减少压力作用的效果;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所蕴含的物理知识是:减少受力面积来增加压力作用的效果.故答案为:(1)控制变量法、转化法;(2)D、E;E、F;(3)正确;(4)增加受力面积;减少受力面积. 五.计算题(30题4分,31题6分,32题8分,共18分)30.将一钢球放入盛有100mL水的量筒中,水面上升到160mL处.又用天平称出该球质量为237g,此钢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若为空心的,在空心部分注满煤油,那么钢球的总质量为多少?(注:ρ钢=7.9×103kg/m3,ρ煤油=0.8×103kg/m3)【分析】(1)由密度公式变形公式V=求出钢球钢的体积,再与钢球的体积相比较,如果相等,则是实心的,如果实心体积小于实际体积,则是空心的.(2)用钢球的体积减去钢的体积就是空心部分的体积;(3)空心部分注满煤油时煤油的体积和空心部分的体积相等,根据密度公式求出煤油的质量,然后加上钢球的质量即为球的总质量.【解答】解:V球=160ml﹣100ml=60ml=60cm3;ρ钢=7.9×103kg/m3=7.9g/cm3∵ρ=,∴V钢===30cm3∵V球>V钢∴此钢球是空心的∴钢球空心部分体积为:V空=60cm3﹣30cm3=30cm3空心部分注满煤油的质量为:m煤=ρ煤V空=0.8g/cm3×30cm3=24g,∴空心部分注满煤油后钢球总质量为:m总=m球+m煤油=237g+24g=261g 答:此钢球是空心的;在空心部分注满煤油,那么钢球的总质量为261g. 31.现代社会汽车大量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驾驶员从发现前方道路有异常情况到立即刹车制动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汽车通过的距离叫反应距离.从操纵制动器,到汽车完全停止,汽车又前进一段距离,这段距离叫制动距离.若汽车在平直高速公路上以12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问:速度v/km•h﹣1反应时间t/s制动距离s/m500.4913600.5020800.51341000.52541200.5485(1)反应距离是多少?(2)为避免与前车相撞,在正常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自己驾驶的汽车与前面车辆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一距离至少要大于多少米?(3)请你谈谈超速行驶的危害.【分析】(1)由于速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不统一,所以在计算之前要先将速度单位km/h换算成m/s,然后根据公式s=vt即可算出汽车的反应距离;(2)为了防止与前面的列车相撞,这一距离至少要大于汽车的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3)超速行驶时,车辆的制动距离会变长,人的反应时间延长,车辆的稳定性会降低.【解答】解:(1)120km/h=120×m/s=m/s,当汽车速度为120km/h时,司机的反应时间是0.54s,则汽车的反应距离是:s反应=vt=m/s×0.54s=18m;(2)因为司机从看到突发情况开始制动到汽车完全刹住时的距离是由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组成的,所以汽车与前面车辆保持的距离至少是:s=s反应+s制动=18m+85m=103m;(3)由表格中数据可知,当汽车超速行驶时,司机的反应时间会延长,故反应距离会变长,同时车辆的制动距离也变长,车就不容易刹住,很容易发生追尾等交通事故.答:(1)反应距离是18m.(2)为避免与前车相撞,在正常行驶时驾驶员必须使自己驾驶的汽车与前面车辆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一距离至少要大于103m.(3)反应距离会变长,同时车辆的制动距离也变长,车就不容易刹住,很容易发生追尾等交通事故. 32.如图所示,水平桌面的正中央放着一个圆形鱼缸,重为30N,其底面积为1200cm2.鱼缸内装有0.2m深的水,水的质量是27kg.(g取10N/kg);请计算(1)鱼缸内所装水的重力;(2)鱼缸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力;(3)鱼缸对桌面产生的压强. 【分析】(1)已知水的质量27kg,g=10N/kg,利用G=mg计算水的重力;(2)已知水的深度0.2m和水的密度,利用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计算;再根据压强公式变形可求得鱼缸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力;(3)已知鱼缸重力和水的重力即对桌面的压力,又知受力面积200cm2,利用压强的公式P=计算压强;【解答】解:(1)水的重力:G=mg=27kg×10N/kg=270N;(2)鱼缸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强:p=ρgh=1.0×103kg/m3×10N/kg×0.2m=2×103Pa;由p=可得,鱼缸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力:F=pS=2×103Pa×0.12m2=240N;(3)鱼缸对桌面的压力:F′=G+G缸=270N+30N=300N,受力面积S=1200cm2=0.12m2;鱼缸对桌面的压强:p′===2.5×103Pa.答:(1)鱼缸内所装水的重力是270N;(2)鱼缸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力为240N;(3)鱼缸对桌面产生的压强是2.5×103Pa.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