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三单元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内容索引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时空坐标] 课标要求1.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2.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相继消灭南北割据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统治者吸取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3.措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分散机构权力 (3)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4.影响(1)积极:强化了中央集权,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史料阅读”,思考“宋制”的目的及所采取的措施。提示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措施: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结论要语辨一辨(1)宋初统治者针对晚唐五代的混乱状态,大力加强中央集权。(√)(2)宋初分散各个管理层次的权力,避免将权力集中于一个机构或一人之手。(√)(3)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营造文官政治或士大夫政治的局面。(√)(4)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成功维持了内部统治的稳定,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提示北宋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 二、边防压力、财政危机与王安石变法1.边防压力2.财政危机(1)北宋招募组建庞大的军队,军费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2)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3)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3.北宋的改革(1)庆历新政整顿官僚体系①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②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 (2)王安石变法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历史纵横”,思考北宋实行募兵制的目的及后果。提示目的:稳定社会治安,消除动乱因素。后果:军队不断扩编,军费开支浩大,财政负担沉重。 历史概念判一判 三、南宋的偏安1.“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虏北去。2.南宋建立: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3.岳飞抗金:南宋初年,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4.宋金关系(1)和议: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2)对峙: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 旁栏边角练一练阅读教材第四子目的“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反映了南宋怎样的形势?提示反映了12世纪中期“绍兴和议”签订后各政权分立的形势,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了较长时间。 结论要语辨一辨(1)宋金订立“绍兴和议”,金向南宋称臣,每年向南宋缴纳“岁贡”。(×)提示南宋向金称臣,每年向金缴纳“岁贡”。(2)岳飞抗金,为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符合广大人民利益。(√)(3)宋代的基本治国理念、统治政策、统治特点形成于北宋,南宋大体沿袭。(√)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情境探究]视角1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材料宋朝建立后,以交通路线为主干来划分,设置路级机构,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每路设四个机构——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和安抚司;四司互不统属,长官地位平等,各自拥有独立的机构与官员,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元代的行省制度、明清时期的三司与督抚制度,在运行机制与权力分配上,都采取了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分权制衡原则。——摘编自张小稳《宋代的路:划时代的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变革的特点。提示以交通路线为主,设置路级机构,但不设固定治所;路内各机构互不统属,相互制衡;路内各司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中央部门。 视角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材料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些措施具有很大局限性,如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带来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军队战斗力削弱的弊病,虽然北宋政府后来拥有百万军队,却阻挡不住辽、西夏的袭扰。由于各级政府权力的分散,形成了叠床架屋的官僚机构,官吏众多,行政效率低。总之,北宋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一定时期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后来便逐渐走向反面。——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提示积极:抑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防止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消极:兵将分离,将帅无权,军队战斗力弱;机构臃肿,权力分散,行政效率低;冗官冗费,财政开支过大,造成财政危机。 [方法突破]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2.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原因及意义(1)形成原因①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②政策上: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③选官上:科举制度削弱了门第血统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入仕的机会。④教育上: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历史意义①积极性: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②局限性: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 [应用体验]【例1】宋代,在地方上除设立州、府、县的长官之外,又置通判以分州权,一州之内,“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这说明(A)A.通判位卑权重,加强了中央集权B.中央政治体制发生根本变化C.政府强干弱枝,维护了专制统治D.地方诸侯的残余势力被清除 解析宋代在地方上设置通判,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可制约州、府、县的长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A项;材料是地方政治体制的变化,与中央体制无关,排除B项;强干弱枝指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材料不涉及“强干”,排除C项;“清除”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信息看不出地方诸侯势力如何,排除D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宋太祖赵匡胤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设诸路转运司总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其目的是(A)A.加强中央集权B.削弱宰相权力C.缓解边防压力D.解决财政危机解析题干中措施是为了分化地方权力,实现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A项正确;题干只涉及地方上的措施,排除B项;材料与边防压力无关,排除C项;重用文官并不能解决财政危机,排除D项。 2.下图是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①②③处对应正确的是(D)A.中书门下 三司 三衙B.中书省 财政 太尉C.中书省 三司 太尉D.中书门下 财政 三衙解析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中,①为负责中央行政机构的中书门下,②处的度支、盐铁、户部为三司,负责财政事务,③处对应的是和枢密院共同执掌军事的中央机构三衙,故选D项。 3.宋代的统治,对外无军功可标榜,对内治功则颇有成效。一是没有前代地方割据的悲剧;二是没有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危机。两宋时期,军阀割据、藩镇坐大的现象再未重现。对此合理的解释是(C)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土地兼并有效遏制C.中央集权成效显著D.经济发展民众富足解析宋初通过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故选C项;清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排除A项;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排除B项;宋代经济发展,但广大民众并不富足,排除D项。 主题二 王安石变法[情境探究]视角1王安石变法的措施及影响材料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据王安石《临川文集》思考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王安石变法在经济领域的措施。王安石认为这些措施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提示措施: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作用:缓解民众负担;促进商品流通;增加政府收入。 视角2王安石变法的败因材料王安石任相之后,亮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表明要更改太祖、太宗以来的法令制度……王安石变法,一开始就着手整顿财政,而忽略了吏治改革。随着反对派声势的高涨,宋神宗对王安石的不信任日益增加,对变法也动摇起来。……神宗又把司马光、文彦博等反对派留在朝中,以牵制和监视变法。王安石在变法时,对那些只是指陈新法过失、对新法并无恶意的大臣,以及居于变法与反变法之间的大臣一律予以压制,把他们推向了反对派一方。此外,变法派内部也存在集团利益之争……王安石在变法中,多以谢病来消极抵抗神宗的动摇,屡次谢病求去。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王安石改革的社会效果不理想的原因。提示从改革策略看,王安石打着改变“祖宗之法”的旗帜使他在变法中遇到了强大阻力;从改革步骤看,王安石变法一开始就着手整顿财政,而忽略了吏治改革;从改革者的地位看,王安石没有得到宋神宗的充分信任,而且受到诸多牵制;从改革者与同僚关系看,王安石没有采取积极措施争取同僚,树敌过多,变法派内部也存在集团利益之争;从改革者信念和毅力看,王安石对变法并没有坚定的信念,毅力也不足。 [方法突破]辩证看待王安石变法的影响 [应用体验]【例2】下面材料是史书记载的时人对于王安石变法的看法,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C)二三年间,闾阎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A.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B.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C.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D.导致了北宋的迅速灭亡解析材料体现的是王安石变法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负担,故选C项;材料并未论述其积极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对统治集团内部的影响,排除B项;北宋迅速灭亡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 考题点睛 针对训练1.1069年,宋神宗正式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负责变法事宜。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决策;遣三司察诸路农田、水利、赋役情况。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D)A.整顿官僚机构B.巩固国家统一C.对抗金兵南下D.实现富国强兵解析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发展生产,缓解财政危机,目的是富国强兵,故选D项;整顿官僚机构是庆历新政的宗旨,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与巩固国家统一无关,排除B项;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金朝尚未建立,排除C项。 2.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青苗法规定:“召人户情愿。请领五户以上为一保,约钱数多少,量人户物力……其愿请斛斗者,即以时价估作钱数支给,即不得亏损官本。”由此可见,青苗法实施的主要目的是(B)A.救济广大流民B.增加政府收入C.消弭战争威胁D.恢复募兵制度解析青苗法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借贷给有能力偿还的农民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选B项;青苗法主要对象是有偿还能力的农民,使其免受高利贷盘剥而沦为流民,排除A项;青苗法是经济措施,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不能消弭战争威胁,排除C项;青苗法与募兵制度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3.王安石募役法推行后,对于此法,南方百姓相对富庶,故多不反对;北方百姓中穷苦者因此雪上加霜,助役钱使贫者更贫。这表明(C)A.北方农耕技术较落后B.募役法不具有进步性C.改革需结合实际情况D.南北经济制度差异巨大解析王安石的募役法在相对富庶的南方不被反对,在穷人较多的北方被反对,说明改革要结合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北方农耕技术问题,排除A项;募役法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潮流,具有进步性,排除B项;在北宋政权下,南北经济制度并没有巨大差异,排除D项。 本课结束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