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五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徐继畬曾说:“逆夷以商贩为生,以利为命,并无攻城掠地、割据疆土之意,所欲得者,中国著名之马(码)头,以便售卖其货物耳。”他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  )A.掠夺工业原料B.割占中国领土C.进行资本输出D.抢占商品市场答案D解析由“以便售卖其货物耳”可知,徐继畬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倾销商品,也就是抢占商品市场,D项正确。2.《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安排。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这里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A解析由材料“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可知指的是鸦片战争中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国参战,美俄支持英法联军,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双方是清政府与日本,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英、法、美、俄都是侵略者,故D项错误。3.“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B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广东,最后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帝京),B项正确。鸦片战争英国没有占领北京,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不是“发端于广东”,C、D两项错误。9 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瑞士“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国务”,是“西土桃花源”。这说明魏源(  )A.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B.突破了传统的伦理纲常C.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D.看到了中西制度的差异答案D解析用“西土桃花源”比喻瑞士的政治制度,说明魏源已经认识到中西政治制度的不同,但是,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认识并不正确和系统,A项错误,D项正确。魏源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伦理纲常无关,B项错误。5.下图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由此推断该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维新运动D.鸦片战争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是洪秀全的“拜上帝”主张,这是中西文明的产物,目标是“反清”,故选A项。6.(2021·河北保定高三年级摸底考试)下表为太平天国后期农民反抗事件,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包立身、沈掌大、“盖天王”三起平民领导的武装起事。据此,可以得出的最佳结论是(  )抗争类型及地域浙江平民领导的民众反抗太平军事件抗争内容捐费、贡献等抗争对象乡官政治的贪酷与无序A.太平天国的后期基层治理存在问题9 B.太平天国已经脱离农民运动范畴C.太平天国运动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D.太平天国政策具有空想性答案A解析由题干中抗争对象是“乡官政治的贪酷与无序”、抗争内容是“捐费、贡献等”可知,这是浙江平民对基层乡官的不满,因而可以得出太平天国后期的基层治理工作存在严重的问题,故选A项;太平天国运动自始至终都属于农民运动的范畴,B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信息仅仅能够反映出太平天国基层政权存在问题,不能据此说它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排除C项;太平天国的一些政策确实存在空想性,但无法通过题干材料现象体现出来,排除D项。7.李鸿章在《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指出:“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据此可知,此时的李鸿章力主推广(  )A.教育之法B.治国法律C.经商之法D.制造之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可知,李鸿章所力主学习的是西方的先进器物,故选D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西式教育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李鸿章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不可能力主推行西方资本主义的治国法律,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西方的经商之法,排除C项。8.李鸿章曾向慈禧太后陈词:“日本步趋西法,虽仅得形似,而所有船炮略足与我相敌。若必跨海数千里与角胜负,制其死命,臣未敢谓确有把握。”当时(  )A.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B.列强协同侵略中国C.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D.中日冲突迫在眉睫答案D解析李鸿章正确地分析了中日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对中日战争的结局没有把握,这说明战争尚未爆发,但是中日冲突已经迫在眉睫,D项正确。9 9.1876年,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朝廷同时派刘锡鸿为其副使。刘锡鸿后来给朝廷汇报说,郭嵩焘在参观炮台时,披洋人衣,“即令冻死,亦不当披”;在见巴西国主时,“擅自起立,堂堂天朝何至为小国主致敬?”因刘锡鸿弹劾其“投降媚外”,1879年郭嵩焘黯然回国,称病回籍。这反映出当时(  )A.崇洋媚外外交观念遭人唾弃B.清朝依然坚持闭关自守政策C.中国近代化进程艰难曲折D.顽固派和维新派矛盾突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郭嵩焘出使外国,能够主动接受和适应当地习俗,遵循国际惯例,但却遭到了一些顽固派的弹劾与排斥,最终黯然回国,称病回家,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步入世界潮流的艰难与曲折,故选C项;崇洋媚外是顽固派对郭嵩焘的攻击,排除A项;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朝的闭关自守政策,排除B项;材料“郭嵩焘奉命出使英国”说明郭嵩焘是外交官,但无法说明他是维新派,排除D项。10.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赀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答案D解析据材料“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并结合所学洋务派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的目的可知,洋务派主张创办民用企业以“分洋利”,故选D项;根据材料“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可知面对外国入侵采取的措施不是对外交往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李鸿章认为”说明不是清政府,且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说明是坚持求富自强的方针,排除C项。11.有学者在评论某场战争时指出:“(战争)是中国战场上的胜利,外交上的失败。”这场战争不仅使侵略者在中国取得了铁路修筑权,而且使中国的西南门户大开。这场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中法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9 答案C解析中法战争中,中国在战场上取得胜利,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侵略者在中国取得了铁路修筑权,而中国的西南门户大开,当时有人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故C项正确。12.(2021·广东新高考适应性测试一)梁启超说:“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治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如故矣。”……仅凭“圣主”光绪帝“乾纲睿断”是不能取得改革成功的。这反映了梁启超(  )A.对“百日维新”失败感到遗憾B.强调国民素养的重要性C.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D.放弃资产阶级改良道路答案B解析从材料“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治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可知梁启超认为由于国民的素质过低,即使有明主贤相建立新制度,也不会长久存在,他强调国民素养对于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的重要性,故选B项;从材料“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治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可知材料的主旨是国民素质对政治的影响,不是对“百日维新”失败的遗憾,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梁启超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梁启超救国道路的改变,排除D项。13.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义和团运动(  )A.与太平天国斗争目标一致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D.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答案C解析材料中“义和团是爱国者”的主要依据是义和团运动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故C项正确;义和团的“扶清”与太平天国运动“反清”目标不一致,故A项错误;《马关条约》的签订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B项错误;材料中“义和团是爱国者”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无关,故D项错误。9 14.有学者指出,知识精英的背离、统治合法性危机的加深和社会动员乏力,使晚清政府尝试通过激发强烈的民族情绪,来维护王朝权威。但是民心可持背后是政府权威的流失,由民族主义动员起来的基层社会的失控,对原有社会秩序构成巨大威胁。材料中的“民族主义动员”指的是(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运动D.“东南互保”事件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结合材料中“激发强烈的民族情绪”“民族主义动员起来”等信息可知,这场运动是一场动员社会民众的爱国排外运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思想,是一次激进的社会动员,但是由于盲目的排外性,对当时的基层政权给予了冲击,故选B项。15.某文献记载,7月14日,盟国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出兵占领天津并威胁要开往北京,中外冲突由此爆发。这一冲突最终导致(  )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B.资产阶级维新思潮高涨C.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答案C解析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侵略中国的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后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6题22分,17题18分,共40分)16.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时间主要活动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1年在“建威”“扬武”舰实习1877年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1879年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9 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189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严复《原强》(1895年)(1)根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8分)(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8分)参考答案(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位留美幼童后来回忆被招选时的情景,说:“当时我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有一天,一位官员来到村里,拜访各住户看哪一家父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外授受西方教育,由政府负责一切费用。有的人申请了,可是后来当地人散布流言,说西方野蛮人会把他们的儿子活活地剥皮,再把狗皮接种到他们身上,当怪物展览赚钱,因此报名的人又撤销”。——李书纬《少年行:1840—1911晚清留学生历史现场》材料二 美国于1876年在费城举办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博览会,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新兴国家的崛起,展现和检阅他们强盛的国力,(材料一中的赴美)幼童也参观了这次世博会。在此期间,中国参展官员与幼童有一段对话:问:此会究有益否?答:集大地之物,任人观览,增长见识;其新器善法,可仿而行之;又能联各国交谊,益处甚大。问:想家否?9 答:想也无益,唯有一意攻书,回家终有日耳。材料三 这些男孩都有君子之风,我们都以他们做我们的榜样,这是他们国家的荣誉。他们机警、好学、聪明、智慧,能克服外国语言困难,且能学业有成,吾人美国子弟是无法达成的。——《纽约时报》材料四 学生留美归国后的情况统计表〔备注:人数(人)〕职业人数职业人数职业人数职业人数国务总理1海军军官14铁路局长3经营商业8外交部部长2军医—铁路官员5政界3公使2税务官1铁路工程师6医生3外交官员13海关官员2冶矿技师9律师1海军元帅2教师3电报局官员16报界2分别提取材料一、二、三、四的相关信息,指出其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推导相应结论。(18分)参考答案材料一:招选留美幼童时,出现了“当地人散布流言,说西方野蛮人”的现象。反映了当时国人思想观念陈旧,对西方文明有所抵触。这说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对西方认识不全面,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同时也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埋下了伏笔。材料二:通过幼童“增长见识、仿而行之,益处甚大、唯有一意攻书,回家有日耳”,反映了当时在西方学习的幼童有了认真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文化,报效祖国的追求。他们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改变祖国命运。这在一定程度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材料三:根据《纽约时报》说中国幼童“有君子之风、我们的榜样、国家荣誉、吾人美国子弟是无法达成的”等可知留美幼童勤奋好学,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改变了西方人眼中中国落后愚昧的形象。有助于推动中国近代化、提升国人国际形象。9 材料四:根据留美归国学生的任职情况可知留美学生为祖国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9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