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四单元第14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历史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AUSHEJI
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
课标定位(1)通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2)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素养解读(1)结合材料了解清朝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表现,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2)将清朝历史放在世界大背景下,认识清朝封建专制加强的表现和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培养国际视野和科学的时空观念
课前篇自主预习
一、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启思导学1】阅读教材第78页“学思之窗”。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奏折制度如何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提示奏折制度下,只有部分官员有权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联系方式迅速、机密,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因此有利于强化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1.康乾盛世: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
2.君主专制皇帝勤政不仅独断朝廷大政方针,对地方具体事务,也详加过问奏折制度①内容: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②影响: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中枢机构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官员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内阁只负责处理一般文书文字狱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易混易错君主专制、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不等同于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是以君主专制、独裁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政治制度,而封建制度包括的范围很广,是一个综合性的政治概念。它不仅包括封建政治制度,而且还包括封建经济制度、封建土地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等一系列的制度。
二、疆域的奠定【启思导学2】郑成功收复和经营台湾的意义是什么?(家国情怀)提示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奠定了台湾以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社会;促进了台湾经济的开发。
1.奠定的过程(1)巩固东南边疆——设台湾府①收复台湾: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②郑氏投降: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后裔战败投降。③设台湾府: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2)巩固东北边疆——划定中俄东部边界①背景: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扩展到黑龙江流域。②过程: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俄军据点雅克萨,迫使沙俄同意进行谈判。③结果: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3)巩固北部及西北边疆①1757年,清军击败漠西蒙古准噶尔部;清朝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②平定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
【启思导学3】阅读教材第79页“乾隆帝颁发给西藏地方政府的金瓶”。这一制度的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提示内容:达赖、班禅的继承人选必须通过驻藏大臣主持的“金瓶掣签”仪式确认,报朝廷批准。作用: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4)巩固西南边疆——直辖西藏①确立册封制度:历世达赖和班禅,都经由清朝政府册封。②设驻藏大臣:从1727年起,清朝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③明确管辖:1793年,清政府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清朝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5)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分子,保证了局势的稳定。
易混易错正确认识理藩院与宣政院的职权(1)理藩院是清朝时设立的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2)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
2.清朝的疆域【启思导学4】阅读教材第80页“思考点”。为什么说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时空观念)提示元朝疆域辽阔,但明朝的疆域又有明显收缩,对东北、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控制比较薄弱。这种情况到了清朝才改变,不仅版图有所开拓,而且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地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
三、统治危机的初显1.阶级矛盾的尖锐(1)原因①人口急剧增长使得资源危机日益显露。②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③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兴起。(2)表现:从乾隆后期起,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大部分是由民间秘密宗教白莲教领导的。嘉庆后期,白莲教支派天理教发动的一次起义攻入了北京皇宫。
2.闭关自守(1)背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中国东南沿海频繁活动,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2)内容①限制通商口岸:清朝起初指定四处对外通商口岸,后仅保留广州一处。②限制通商对象:由官府特许的“十三行”商人代为管理对外贸易事务。外商在广州的活动及其与中国商民的交往,都受到严格约束。③禁止民间船只出海贸易。(3)影响:这种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思维提升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自守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课堂篇探究学习
情境体验主题一清朝专制集权的加强材料一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诸大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清)戴震《皇朝经世文编》
材料二清朝立国后,多次采取有力的军事行动,致力于恢复和捍卫疆土的安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清朝统治者还与内外蒙古上层长期联姻,积极传播佛教,利用上层联络和文化影响的作用,促进了内外蒙古与内地的相互了解,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受游牧势力南下威胁的问题。自贝加尔湖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黑龙江流域,也归入清朝的版图。——摘编自方铁《试论历代王朝的疆域与边疆》
情境解读材料一中“只供传述缮撰”“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可知军机处的职责是传达皇帝旨意,这既有利于强化专制、提高效率,但也会带来腐败问题。材料二阐述了清朝统治者通过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措施拓宽了疆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军机处设置对清朝政治有何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有何意义?提示(1)职责:传达皇帝旨意。影响:保证了政令的快速传达、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防止了大臣专权,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加强了君主专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2)措施:采取强有力的军事行动捍卫边疆安全;与边疆少数民族上层进行政治联姻;利用宗教文化作为纽带。意义:加强了清王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使得清朝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和巩固,有利于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素养史论1.历史解释——军机处的特点(1)办事效率高: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直接交由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减少了中间环节,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2)保密性好:受皇帝直接控制,限制与外官接触,办公地点地处皇宫内,不易受外界干扰。(3)机构简单:军机处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整个军机处至多三四十人。(4)非正式机构:军机处不是国家的正式权力机构,本质上是皇权的延伸,任职与权限都直接决定于皇帝的主观意志。
2.唯物史观——清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本质特征及影响(1)本质特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2)历史影响①积极影响: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消极影响:绝对专制的君主权力和日益腐败的官僚系统,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因素之一。
素养达标1.史料实证——清朝“密折奏事制度”的作用清朝雍正帝为了能了解各级官员的真实情况,解决各部门存在的报喜不报忧的弊端,进一步完善了密折奏事制度。主要是扩大了撰写密奏的人的范围,先后拥有密折奏事权的有1000多人。由此可见,密折制度()A.加强了皇帝对官吏的监管B.继承了明朝厂卫制度的传统C.激化了各级官员间的矛盾D.完善了古代监察制度的职能
明立意本题以清朝的密折奏事制度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清朝加强专制皇权的措施抓关键据材料“清朝雍正帝为了能了解各级官员的真实情况,解决各部门存在的报喜不报忧的弊端,进一步完善了密折奏事制度。主要是扩大了撰写密奏的人的范围,先后拥有密折奏事权的有1000多人”可知,清朝通过密折奏事制度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各位官员的真实情况,故选A项排干扰密折制度与明朝厂卫制度并不一样,排除B项;密折制度只是加强了对官员的监管,并不会激化官员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密折制度并不属于古代监察制度,排除D项获答案A
2.家国情怀——清朝加强对边疆民族的管理为加强对边疆民族的管理,清朝设立新机构,派遣官员前往“稽户口,编佐领,谳庶狱,颁法律,禁奸盗”。这一机构最有可能是()A.宣政院B.理藩院C.军机处D.鸿胪寺
明立意本题以清朝加强对边疆民族的管理为切入点,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清朝加强边疆管理、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抓关键理藩院是清朝政府设立的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的机构,故选B项排干扰宣政院是元朝时期设立的一个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国家机构,负责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并统辖西藏地区的军政事务,排除A项;军机处是皇帝的秘书机构,排除C项;鸿胪寺主要负责四夷接待的礼仪事务,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D项获答案B
情境体验主题二闭关自守材料一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材料二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在《番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情境解读材料一体现出了乾隆皇帝“天朝上国”的理念,材料二指出了危害。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皇帝在对外贸易问题上持什么看法。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2)材料二中黄遵宪为什么说“此事实大错”?此“大错”对我们有何启示?提示(1)看法:清朝物产丰富,不需要进行对外贸易,清政府进行对外贸易是对外国的恩惠。政策:闭关自守。(2)原因:自我封闭阻碍了中国先进生产方式的成长,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启示: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发展。
素养史论1.时空观念——中国历史上的对外政策及影响时间表现西汉汉朝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张骞出使西域,陆上丝绸之路开通。密切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隋唐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对外贸易、经济文化交流频繁。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有了比较频繁的商业、文化往来
时间表现两宋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繁荣,对外贸易突飞猛进。指南针的发明并用于航海事业,极大扩展了海外贸易的范围明清由开放转入闭关,中外联系逐渐中断。虽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以政治目的为主,难以持续。后实行“海禁”和闭关自守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历史解释——清朝前期统治危机的表现(1)人口激增带来严重的资源压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长,人地矛盾日渐突出,社会矛盾也趋于尖锐,人口问题成为清朝统治的沉重压力。(2)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由于土地兼并严重,农民阶级失去土地的现象日渐增多,农民起义不断,严重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秩序。
(3)面对西方殖民者侵略的压力越来越大:清朝后期,中国的传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西方却进入工业化时代,英、法、美等工业化国家已经遥遥领先于中国,中国的外部压力增大。(4)统治者闭关自守和闭目塞听:面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清政府不能适应历史形势的变化,却制定了闭关自守政策,满足于想象的“盛世”中,脱离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唯物史观——闭关自守政策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①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是推行闭关自守政策的根本原因。②明中期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是明清统治者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的客观原因。③清朝统治者具有民族狭隘性。统治者企图通过“海禁”、闭关自守,将人民与外界完全隔绝,以防他们内外联结,形成反清力量。
(2)影响①积极:初期曾起到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②消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使封建统治者日益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素养达标1.史料实证——“海禁”政策的弊端(2021·浙江台州五校联盟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清初,政府颁布法令,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这一政策的最大影响是()A.沉重打击了海外航运业的发展B.直接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C.使我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D.导致沿海商民的经济收入锐减
明立意本题以清政府颁布的“海禁”法令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清朝“海禁”政策对我国的影响抓关键“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规定“凡沿海地方口子,处处严防,不许片帆入海”即采取了“海禁”政策,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莫过于闭塞了自己,在不知不觉中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选C项排干扰“商民船只私自下海”限制的是国内,对海外航运影响很小,排除A项;“商民船只私自下海”针对的是民间贸易,无法判断国家贸易情况,排除B项;“严禁商民船只私自下海”肯定对海边商民造成影响,但远不是对中国最严重的影响,排除D项获答案C
2.家国情怀——康雍乾时期中国的盛世与危机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框架下发展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对这一时期最具历史洞察力的说法是()A.近代社会的前兆B.康乾盛世的辉煌C.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D.资本主义社会的来临
明立意本题以对康雍乾盛世的评价为切入点,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清朝的盛世与潜在的危机抓关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中国的盛世局面是传统农耕文明的顶峰。在这盛世的背后是潜在的危机,如政治上的专制强化,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主导,思想上的专制,政策上的闭关自守和重农抑商。这些都是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前兆,故选C项排干扰“近代社会的前兆”凸显不出“危机”,排除A项;“康乾盛世的辉煌”体现不出危机,排除B项;“资本主义社会的来临”体现不出危机,排除D项获答案C
随堂演练1.因处理军务而产生,进而辅佐皇帝全面处理政务的机构是()A.内阁B.军机处C.礼部D.尚书省答案B解析军机处因西北军务的需要而产生,发展为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故B项正确。
2.清朝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说明军机处()A.官员的保密意识比较强B.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C.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军机大臣张廷玉“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可知军机处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需要时时提防君主的猜疑,故选D项。
3.1757年,清政府认为“浙民风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从此直至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前,广州就成为西方国家从海路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史称“一口通商”。当时广州所有进出口货物都经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十三行”买卖。清人曾作诗描述十三行:“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A.清政府关闭江浙闽三海关是“海禁”政策的开端B.“十三行”的设置表明清政府鼓励对外贸易C.丝织品是“十三行”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D.白银外流是当时对外贸易的重要特点
答案C解析从材料“当时广州所有进出口货物都经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十三行’”“五丝八丝广缎好”可知,“十三行”管理进出口商品贸易,主要以丝织品为主,故选C项;“海禁”政策在明朝时就已经存在,故关闭江浙闽三海关不是“海禁”政策的开端,排除A项;从材料中清朝只开放广州一地作为对外贸易的通道,并只允许“十三行”经营,可知清政府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鼓励对外贸易,排除B项;在鸦片战争之前,清朝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国内,排除D项。
4.康乾盛世被称为中国传统社会末期的“百年之治”,此后清朝很快衰落,它给后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历史教训是为政者应()A.勤俭政事,善始善终B.轻徭薄赋,发展经济C.选贤任能,惩治腐败D.顺应潮流,避免虚骄答案D解析康乾盛世存在的隐患是未能紧随世界工业化的浪潮,对外政策上实行闭关自守,错失了工业化的良机,D项正确。A、B、C三项应该是康乾盛世的经验,而非教训,排除。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清初为便于统治明代故土,仍沿用明制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废除了南京为留都的地位。康熙初,改布政使司为省,因认为全国区划为十五省,其制过大,所以分湖广省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省为陕西、甘肃两省,汉地被析为十八省。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乃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东北地区设奉天(盛京)、吉林、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新疆设伊犁5个将军辖区,但伊犁将军一直待在中原,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蒙古则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清朝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行政区划设置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行政区划的历史影响。参考答案(1)特点:清承明制,略有损益;分化汉地省;边疆因俗而治;具有民族特色。(2)影响:奠定了现代中国行政区划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流;保持中华民族文明多样性。
本课结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