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第六单元第19课 辛亥革命历史高中同步学案优化设计GAOZHONGTONGBUXUEANYOUHAUSHEJI 时空坐标 内容索引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探究学习 课标定位素养解读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1)通过了解辛亥革命前中国社会各阶层挽救民族危亡的活动,认识清政府被推翻的必然性,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和报效祖国的情怀(2)通过史料分析,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和辩证分析的能力 课前篇自主预习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启思导学1】美国学者魏斐德在《中华帝国的衰落》中写道: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魏斐德意在揭示什么问题?提示新政加速清王朝的覆灭。 1.背景(1)外部因素:民族危机的加深。(2)经济基础: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4)思想基础:20世纪初西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5)清末新政背景1901年初,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范围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特点与戊戌维新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结果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6)预备立宪加剧了清王朝的覆灭①背景:革命运动高涨。②过程A.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B.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C.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D.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③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 概念阐释辛亥革命的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从1894年兴中会的成立到1912年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期间,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全过程。狭义的辛亥革命是指发生在1911年的武昌起义。 【启思导学2】阅读教材第109页“学思之窗”。阅读孙中山这段话,分析三民主义的积极意义及局限。提示积极意义:三民主义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局限: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注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带领中国人民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2.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兴中会的成立时间1894年地点檀香山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时间1905年地点日本东京性质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理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意义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反清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启思导学3】阅读教材第110页“历史纵横”。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提示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1.武昌起义(1)起因: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引发保路运动。(2)时机: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3)过程①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②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③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易混易错武昌起义并非由中国同盟会领导,更不是孙中山直接领导的。武昌起义前孙中山长期流亡海外,中国同盟会领导的武装起义主要是黄花岗起义。 2.中华民国的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3.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2)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3)袁世凯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施压。(4)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5)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6)结果: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深化拓展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1)客观方面:帝国主义的干涉、破坏;袁世凯手中的武装力量及其反革命手腕;革命政府内的立宪派与旧官僚的趁机进攻。(2)主观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妥协。 图示巧记革命派、清政府、袁世凯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时间:1912年3月11日。(2)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3)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④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等。(4)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意义(1)性质: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3)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4)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局限性(1)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它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易混易错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并未推翻封建制度,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深化拓展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智慧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以比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冲突多方以社会共同体为理念,以相互宽容为怀,根据共同认可的规则,通过谈判、协商以及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矛盾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 课堂篇探究学习 情境体验主题一辛亥革命迅速发展的原因材料一当我们考察19世纪末以来湖北出现的新的经济土壤、新的社会阶级和社会思潮,追溯湖北革命党人在长达十年期间,遵循孙中山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在乡邦所作的英勇而坚实的努力,便会发现: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摔下来的幸运之果。——摘编自胡波主编《孙中山研究口述史》材料二历史说明,近代中国的“激进”其实是清政府的“极端”逼出来的。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摘编自梁启超《现政府与革命党》 情境解读两则材料围绕着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而设置。材料一主要分析了武昌起义爆发的主观条件,即与资产阶级相关的经济、阶级、思想、政党等要素。材料二分析了清政府的统治政策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两则材料共同说明辛亥革命的爆发带有一定的必然性。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武昌首义决非一只从云端掉下来的幸运之果”。(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什么说晚清政府是“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提示(1)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失去民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力量的积蓄和发展等都为武昌起义的爆发准备了条件。(2)镇压戊戌维新运动使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走不通;清政府出卖民族利益,成为帝国主义的朝廷;清政府以预备立宪之名,行君主专制之实,欺骗民众等。 素养史论1.历史解释——清末新政对辛亥革命的影响(1)清末新政经济方面的措施,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2)清末新政教育方面的改革,如办学和留学热潮的出现,产生了众多的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阶层,成为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3)清末新政中军事方面的改革,新军的出现,促使革命党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军,新军逐渐成了清政府的掘墓人。 2.唯物史观——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队伍扩大奠定了物质基础,这为辛亥革命创造了经济和阶级条件。(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出现了要求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这为辛亥革命创造了思想理论条件。 素养达标1.家国情怀——海外华侨的爱国情怀(2020·河北唐山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成立于1894年的革命团体兴中会,华侨身份的成员居多,黄花岗起义时也有大量华侨参与。这反映了()A.革命党侧重对华侨宣传B.国内民众尚未觉醒C.清政府对华侨政策不当D.华侨助推社会变革 明立意本题以华侨参与革命团体和武装起义为切入点,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考查爱国华侨助推社会变革抓关键材料中华侨纷纷投身革命活动,推动辛亥革命以及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故选D项排干扰革命团体中华侨占多数,但不能据此推断是革命党侧重宣传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内民众对革命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的信息,排除C项获答案D 2.史料实证——四川保路运动对辛亥革命的影响(2021·江苏南通通州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有史料记载:“四川铁路风潮日形紧张。革命潮流亦随之播荡,日甚一日。留东革命党人,向内地进发者,日有多起,不久或将有大事发生。”材料中的“大事”很快就爆发了。该事件()A.促使学生成为革命先锋B.加速清政府的覆灭C.动摇列强在华统治根基D.打响北伐战争第一枪 明立意本题以四川铁路风潮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四川保路运动对辛亥革命的影响抓关键1911年5月,清政府发布“铁路国有”法令,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引起轰轰烈烈的保路风潮。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鉴于湖北防务空虚,湖北革命党人乘机策划起义,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了清王朝,与材料中“四川铁路风潮日形紧张,革命潮流亦随之播荡”相符,故选B项 排干扰五四运动中学生成为革命先锋,与材料中“革命党人”不符,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但并没有动摇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排除C项;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与“四川铁路风潮”无关,排除D项获答案B 情境体验主题二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材料一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摘编自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材料二辛亥革命那年,我十八岁,对于革命一下子成功,感到莫名其妙的高兴,看看事实,似乎跟理想中的革命不大对头,又感到莫名其妙的忧虑。——叶圣陶《革心》 情境解读两则材料围绕着辛亥革命的影响而设置。材料一主要论述了辛亥革命在政治和社会习俗方面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积极方面;材料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则相对辩证,既“高兴”(积极),又“忧虑”(局限)。 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的具体成果。(2)根据材料二分析,叶圣陶为什么感到忧虑?提示(1)“第一枪”: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一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素养史论1.历史解释——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落入袁世凯手中,而袁世凯既是一个军阀,又是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唯物史观——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2)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近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法制及思想文化的近代化。①政治: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迈出了中国政治由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②经济:制定法令保护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潮流。③法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现代法制观念。④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 (3)辛亥革命促进了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4)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礼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素养达标1.史料实证——辛亥革命的经济意义(2021·湖南教育联合体新高三联考)朱荫贵教授指出,在近代中国,辛亥革命引发了一场“经济突变”,虽不如政治变革那样激烈,但其带来的经济突变时间拉得更长。该学者作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A.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的必要性B.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C.使群众性爱国运动趋于高涨D.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明立意本题以朱荫贵教授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为切入点,从“史料实证”的角度考查辛亥革命在经济方面的意义抓关键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颁布奖励发展实业的措施,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排干扰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在经济领域的影响,而推翻君主专制统治的必要性属于政治领域,排除A项;“实业救国”的思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开始兴起的,排除B项;群众性爱国运动趋于高涨与中华民国成立后列强干涉中国内政有关,与辛亥革命在经济领域的影响无关,排除C项获答案D 2.时空观念——辛亥革命的局限性(2020·广东佛山高一第一学期期末)民国初年曾有记者深入农村,“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这说明()A.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B.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有限C.农民阶级反对实行代议制D.封建传统观念影响根深蒂固 明立意本题以农民阶级对代议制的看法为切入点,从“时空观念”的角度考查辛亥革命对农村地区的影响抓关键题干中“农夫田父”对代议制、国会选举不了解,说明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有限,故选B项排干扰题干中没有说明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排除A项;题干“皆瞠目而不解”提及的是农村不了解代议制,排除C项;题干“语以代议制度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说明并非农民封建传统观念影响根深蒂固,而是农民不了解代议制,排除D项获答案B 随堂演练1.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这一改革是()A.洋务运动B.戊戌维新运动C.清末新政D.辛亥革命 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清政府改变了抵制改革的态度,主动实行改革,但最终改革失败,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只有推翻这个政府,中国才有希望。由此可见这一改革是清末新政,故选C项。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维新运动,均未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故A、B两项错误;辛亥革命不属于清政府改革的范畴,故D项错误。 2.(2021·辽宁高三新高考调研考试)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当时的中国,由政治领导改进社会之希望已断绝,不得不转由社会领导来改进政治。前者牺牲较少,进趋较易;后者则牺牲较大而进趋难……当时的中国,乃不得不出此途。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B.戊戌变法要改良中国政治C.辛亥革命是矛盾发展的产物D.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是社会矛盾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各种矛盾综合的结果,故选C项。 3.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A.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B.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C.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D.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答案A解析“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表明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A项正确。 4.(2020·福建厦门高一第一学期期末)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这条“分界线”区分了()A.君主专制与民主共和B.半殖民地国家与民族独立国家C.封建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D.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答案A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辛亥革命区分了君主专制和民主共和制度,故选A项。 5.1913年中国各政党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具体统计如下表。这反映出()类别党团数量政党312个会团200个结社370个A.中国政党政治逐渐完善B.政党决定中国政治走向C.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D.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 答案D解析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都推动了政治民主进程,故D项正确;材料数据并不能说明中国政党政治逐渐完善,故A项错误;政党并不是中国政治走向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各政党社团数量较多不能说明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故C项错误。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制度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摘编自林伯渠《荏苒三十年》材料二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据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封建专制政体进行了哪些艰苦的革命斗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1)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如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建立了兴中会等一系列革命团体;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如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2)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本课结束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