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视频蕴含着怎样的意境?你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XX学校XXX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共筑生命家园 学习目标1.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关系。2.懂得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知道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要性。4.知道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5.阐明坚持走绿色发展道的策略与方法。6.践行低碳微行动。3 目录0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02坚持绿色发展道路03课堂小结04课堂练习CONTENTS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5 观看视频,讨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因。探究与分享6 为什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①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②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③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④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课堂笔记 人类自食生态恶果8 你从塞罕坝人身上学到了什么? 说说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探究与分享 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②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课堂笔记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11 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12 安吉县走过两条不同的致富道路。请你比较两条道路有什么不同。 安吉县是如何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探究与分享一条是对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的致富道路,带来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生存环境,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条是特色产业和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①关停矿山、封山护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带动了旅游经济的发展,体现了保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②引进无污染、高效益企业,增强发展后劲,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③安吉县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了绿色惠民、绿色富民,生动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小组探究: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13 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①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②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实现绿色富国之梦。③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④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运用你的经验低碳生活,你打算如何行动? 课堂小结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坚持绿色发展道路的原因低碳微行动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做法共筑生命家园17 课堂练习18 (武汉中考)自2021年1月1日起,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大型通江湖泊等重点水域实行10年禁捕。这一举措A.表明建设生态文明应消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B.从根本上解决了水体污染问题,维护了生态平衡C.有利于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的保护修复D.说明我国不依靠消耗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发展C19 (北部湾中考)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要实现上述目标,我国需要继续A.坚持以保护环境为中心B.只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C.停止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D (自贡中考)“无废城市”是我国的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城市固体废弃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充分和处置安全。下列行为有助于建设“无废城市”的是①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②全面扩大社区绿化面积③选购和使用可再生材料制品④防止污水、废水进入河流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A 再见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