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五单元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内容索引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课标导引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目标导引1.了解自然环境的五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综合思维)2.理解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综合思维)3.能够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地理实践力)
知识建构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必备知识一、要素的内在关联性1.自然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如地貌会对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产生影响,气候会对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发生作用,水文、生物和土壤的变化也会对地貌和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2.自然环境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并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气候变干,不仅会导致河流流量减小、植被变稀疏、土壤有机质减少,甚至还会导致风沙地貌的发育,自然环境向着荒漠化方向发展。主导性因素
【思考感悟】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什么影响?提示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
二、环境特征的一致性1.从全球角度看,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与其他星球不同而自身相对一致的特征:有液态水,有适宜的温度和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具有生命系统以及自我调节功能等。2.从区域尺度来看,不同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具有相对一致性特征。
三、发生发展的统一性1.从全球角度看,地球表面自然环境具有自身统一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其发生发展不仅受控于适中的日地距离、适宜的地球质量,以及特定的自转和公转周期等条件,而且经历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化与外部圈层的形成,实现了从无机世界向有机世界的演化。2.从区域角度来看,每个区域内部整体性特征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过程也是统一的。
要点笔记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的特征。
自主检测1.判断正误并纠错(1)自然环境由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答案√(2)自然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只影响当地自然环境。()答案×提示自然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自然环境,还可能会影响到其他地区。(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各要素之间的影响和渗透,还表现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答案√
黄土高原曾经是森林茂密、农业发达的地区,但明清以来森林覆盖率逐渐下降到不足1%,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塞,旱涝灾害频发。据此完成2~3题。2.材料显示导致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水文D.植被3.材料反映了自然环境具有()A.差异性B.均衡性C.整体性D.稳定性答案2.D3.C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情境探究探究一地理要素间存在怎样的相互关系?2020年8月21日凌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富泉镇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发生山体滑坡。原本覆盖绿色植被的山体表面露出一块斜长约880米、宽约280米的泥黄色破坏面。结合材料探究:(1)此次山体滑坡影响了哪些地理要素?(2)植被要素的变化与山体滑坡有何关系?提示(1)地貌形态的改变(山体滑坡)导致了水文状况的改变(形成堰塞湖),进而影响了人类活动(淹没村庄,摧毁交通)。(2)山区植被覆盖率的减少可能会引发山体滑坡。
方法突破图示自然环境要素间的内在联系(1)自然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自然环境中各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主要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三大过程完成。如下面四幅图所示。
①水循环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该物质循环过程以水文要素为中心,水文条件以河流因素为主,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如下表所示。项目河流多河流少土壤土壤水分含量大土壤水分含量小气候空气湿润空气干燥生物植被覆盖率高植被覆盖率低
②生物循环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该物质循环过程以生物要素为中心,其中的植被状况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如下表所示。项目植被覆盖率高植被覆盖率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肥力高有机质含量低,肥力低气候空气湿润空气干燥水文含沙量小,水量稳定含沙量大,水量变化大
③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中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该物质循环过程以地壳运动为中心,其中地形条件的影响最为显著。地形条件会影响河流的流向、流速和水能资源分布;对气候的影响表现在气温、降水及气候类型方面。
应用体验【例1】图中M表示绿色植物。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图示过程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生产功能B.呼吸作用C.稳定功能D.化合作用(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B.化石燃料的燃烧C.动植物尸体的分解D.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名师点睛
解析第(1)题,图示过程反映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自然环境通过光合作用实现了生产功能。第(2)题,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加上森林的砍伐使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弱,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答案(1)A(2)B
情境探究探究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有何主要表现?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时期,森林覆盖率约53%,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频繁,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加剧。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另外,因建筑和燃料用材砍伐森林,使天然森林的面积大为缩小。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
结合材料探究:(1)材料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要素的变化给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什么影响?(2)材料中的这一要素的变化会对黄河下游地区带来什么影响?说明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具有哪一特征?(3)人们在黄土高原的演变中吸取的教训应该是什么?
提示(1)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原因:破坏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
(2)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加重→河床抬升→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洪涝威胁加重。说明了自然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3)在生产生活中应因地制宜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方法突破1.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变自然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发展变化的,如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环境变迁。
2.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一自然环境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自然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大量使用化石燃料、滥伐森林会引起生态环境失调(如图)。
再如,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会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其他地区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同时也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
解题技巧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方法
应用体验【例2】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A.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自然环境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2)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
名师点睛
解析第(1)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第(2)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少;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答案(1)A(2)C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读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完成1~3题。1.如图所示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环境的()A.差异性B.整体性C.区域性D.单一性2.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图中起关键作用的箭头是()A.①B.②C.③D.④3.能表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箭头是()A.①B.②C.③D.④
解析第1题,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体现了气候、土壤、植被、水文、地貌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松花江和珠江水文特征的不同,表现在其汛期长短不同、流量大小不同、有无结冰期等多方面,而这些都由气候决定,即箭头②。第3题,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形态主要是夏季降水集中且强度大,流水侵蚀作用冲刷地表形成的,主要跟河流有关,应为箭头④。答案1.B2.B3.D
4.下图为我国长白山北坡自然带分布图,其间分布有独特的岳桦林带。如图,岳桦林带林木稀疏,枝干呈匍匐状生长。其特点是适应该地()A.土壤深厚,水源足B.坡度陡峭,多滑坡C.气候寒冷,多大风D.纬度较高,光照少
解析据图可知,岳桦林带位于山地北坡海拔较高处,位于阴坡,光照少,气温较低,所以岳桦林生长在气候寒冷的地区;位于夏季风背风坡,降水少,滑坡较少;这里地形坡度大,山地土层薄,土壤贫瘠,岳桦林带林木稀疏;海拔较高,西北风风力大,枝干匍匐状生长主要是为了不被大风折断或拔起,C项正确。答案C
本课结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