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五单元单元活动 学会分析区域自然环境
内容索引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课标导引课程标准—目标导引1.了解自然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自然环境分析的基本方法。(综合思维)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区域(东部季风区)进行区域自然环境特征进行分析。(区域认知)3.结合实例,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关联的角度,比较不同区域发展的异同,说明因地制宜对于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综合思维)
知识建构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必备知识一、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内容1.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应该从自然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出发,分析各自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出该区域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分异规律的具体表现。2.区域自然环境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地形状况、气候状况、水文状况、植被状况、土壤状况。
二、区域自然环境分析的一般步骤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常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综合思维、差异比较等方法,遵循一定的工作程序。
三、案例分析——东部季风区的自然环境特征1.气候特征分析根据我国东部季风区不同城市的多年平均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统计图,分析当地气候的特征。2.水文特征分析根据收集到的东部季风区不同河流的月均流量数据,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3.其他要素特征分析收集、查阅东部季风区的地形、植被和土壤等资料,说出各自的主要类型,分析它们的分布规律。
【思考感悟】东部季风区的植被类型有哪些?提示秦岭—淮河以北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秦岭—淮河以南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滇南、雷州半岛、海南岛以热带季雨林为主。
4.多要素关系分析东部季风区各自然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性,可以从气温、降水等要素入手,分析季风气候与地形、水文、植被、土壤等因素的相互关系。5.综合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综合归纳东部季风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整体性特征。
自主检测1.判断正误并纠错(1)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工农业等。()答案×提示区域自然环境特征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2)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组合好。()答案√
(3)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都是流量大、汛期长。()答案×提示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南方地带,河流大多流量大、汛期长。(4)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区都是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答案√
剪纸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2009年9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表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人们的生活环境、习俗和风情等,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图是一帧剪纸作品。据此完成2~3题。
2.图中剪纸所反映的景观主要分布于我国()A.四川盆地B.华北平原C.珠江三角洲D.长江三角洲3.形成这种景观特征的自然条件有()A.沟壑纵横,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降水丰沛C.地形封闭,排水不畅D.山河相间,降水均匀答案2.D3.B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情境探究探究一如何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小明同学在他的作文《我的家乡》中写道:“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际,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徐,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田边的采桑姑娘欢声笑语,池中的鱼儿不时跃出水面,塘边上蔗苗茁壮、果树花香,一派春意盎然之景。”结合材料探究:(1)材料中小明同学的家乡位于我国哪个区域?其所在地区属于何种气候类型?(2)影响该区域内部自然区域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提示(1)小明的家乡位于东部季风区。其所在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2)热量。
方法突破1.区域自然环境的分析区域自然环境的分析,应从区位切入,从整体上把握,具体思路和程序如下图所示。
2.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答题思路思考方向专业术语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南温带或南寒带);地处盛行西风带(信风带、极地东风带);地处高纬度(中纬度、低纬度)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气候气温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降水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显旱、雨(干、湿)两季
思考方向专业术语地形地形类型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广阔(狭小)地势起伏状况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河流水文特征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冬)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贫乏)水系特征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
思考方向专业术语土壤类型及肥力状况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植被类型、覆盖率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以草原、荒漠为主,植被稀少资源种类、数量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应用体验【例1】读图,完成下列各题。图1为法国地形分布图,图2为甲、乙两地气候资料统计图。
(1)简述法国的地形特征。(2)比较甲、乙两地降水季节变化特征的差异,并从大气环流的角度分析其原因。(3)简述塞纳河的水文特征。
解析
答案(1)法国地形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或东高西低)。(2)差异:甲地降水季节变化小(降水季节分配均匀);乙地降水季节变化大,集中在冬季(冬季降水较多,夏季降水较少)。成因:甲地常年受西风的影响;乙地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3)径流量(水位)变化较小,无明显汛期;无结冰期;流速较慢等。
素养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综合思维能力,需要根据图示海拔判断出法国地形分布规律,根据气温和降水量推断出气候特征,进而确定河流的水文特征。
情境探究探究二如何比较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作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单元,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均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但是两地区的地理环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中国局部地区图
结合材料探究:(1)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相比,气候的差异是什么?(2)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土地条件有何差异?提示(1)松嫩平原的降水较少,气温较低。(2)长江三角洲:水稻土为主,多为水田,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为主,多为旱地,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方法突破1.比较自然环境要素差异要素主要内容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温度带、气候的光热条件差异;海陆位置(沿海、内陆、岛国等)→气候的大陆性与海洋性差异气候气候类型及分布、特征、成因,光照、气象灾害等地形组成、地势、山脉及走向等水文河湖类型,河流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流域面积、流速等地质地质构造、地貌形态、地层稳定性等植被植被类型、覆盖率等土壤土壤类型、肥力状况等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种类、数量、组合状况等
要点笔记形成我国自然环境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气候。
2.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①气候因素中的降水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②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的流域面积和流速的不同。③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④河流所处的纬度位置及河流流向决定了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植被差异的形成①地形影响植被种类多少:山区植被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②气候类型决定植被类型:不同气候条件下分布有不同的植被类型,根据气候可判定该地区的植被类型。③水源条件影响植被状况:水源条件好的地区,植被生长好;水文特征直接影响水生植物;洋流影响气候,进而影响植被状况。④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影响植被生长状况。如茶树生长地区的土壤为酸性,黑土土壤肥沃,有利于植物生长。
(5)土壤差异的形成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等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3.我国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环境的差异项目北方地区(秦岭—淮河线以北)南方地区(秦岭—淮河线以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水文冬季河湖结冰冬季河湖一般不结冰植被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土壤棕壤红壤和砖红壤
应用体验【例2】读甲、乙两国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1)分析甲国和乙国的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不同的主要原因。(2)比较分析M河和N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解析第(1)题,分析某地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的大小,可从其气候类型切入,分析其气候的特征。第(2)题,比较两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可从其水源的补给类型切入,从径流量、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分析。答案(1)甲国位于亚欧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气候大陆性强,夏季气温高于乙国,冬季气温低于乙国,所以甲国气温年较差大于乙国。甲国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所以,甲国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国。(2)M河深居内陆,流域内降水少,河流水量小;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明显;有结冰期;含沙量大。N河流域全年受西风带控制,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全年降水均匀,水位季节变化小;无结冰期;含沙量小。
素养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需要对甲国和乙国进行区域定位,进而比较气温和河流的特征。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读我国北纬35°~40°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1~2题。地点①②③④年降水量/mm15.6466.6777.4205.41月平均气温/℃-8.5-6.6-1.2-0.97月平均气温/℃27.423.523.923.61.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海陆位置B.纬度位置C.海拔D.洋流性质
2.关于四地说法正确的是()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B.①④两地位于青藏高寒区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D.②④两地位于半干旱区
解析第1题,表中四地冬季寒冷,夏季普遍高温,气温差异不大;四地降水变化大,由①向④②③递增,说明由干旱向半干旱、半湿润、湿润过渡,应是距海洋远近的变化差异引起的。第2题,表中①地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全年少雨,应是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冬季为枯水期,汛期主要在夏季;③地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全年降水较多,是温带季风气候;②地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应是温带季风气候;④地冬季寒冷,夏季高温,全年少雨,应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答案1.A2.C
读图,完成3~5题。
3.地理界线P南北两侧种植业不同,主要原因是()A.水热条件不同B.地形条件不同C.土壤条件不同D.光照条件不同4.我国北方住宅有院落,且围墙很高的原因是()A.平原广大B.太阳辐射弱C.降水少D.冬季风力强
5.我国南方住宅中的傣族竹楼主要反映了当地的()A.地形条件B.气候条件C.水文环境D.土壤特征解析由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水热条件的差异,使得南北方农业类型、耕作制度、作物种类等存在差异;同样是南北方气候条件的差异,使得南北方民居有较大差异。答案3.A4.D5.B
本课结束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