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7节地形和地形图【教学目标】1.知道主要的地形类型。2.能说出主要地形类型的特点。3.会读等高线地形图。4.知道绘制等高线地形图的方法。5.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6.能根据当地的情况说出1、2种在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地形特点。,【教学重难点】地形类型;判读简单的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欣赏有关地球的4张地貌图片地球表面高低起伏,有的平坦、有的陡峭、有的一望无际、有的层峦叠障,我们把它们统称作什么?引出课题板书:地形和地形图(一)二、新课教学师:地形是指地表起伏的情况,地球表面是由各种各样的地形组合而成的。在这些地形中,常见的有五类,(图片展示)板书:一、地形的类型1、地形的类型:山地、盆地、平原、高原、丘陵它们各自有何特点呢?结合图片来分析出示: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五幅图片
师生共同讨论其特点解释:(1)海拔是指地面上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2)相对高度:一个地方高出另一个地方的垂直距离。教师知识准备:1、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地势宽广,起伏很小,如长江三角洲(相对高度小)突出在平字上2、高原:海拔高(500米以上),但是相对高度较小,周围有明显的陡坡,但其内部地势比较平坦,如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突出在高在上3、山地:一般相对高度很大,坡度很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如喜马拉牙山4、丘陵:相对高度一般在200以下,地势起伏小,坡度缓和,相对高度较小,我国的江南丘陵。5、盆地:四周为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中部地区为海拔较低的平原或丘陵,四周高,中间低,像脸盆地形类型海拔相对高度特点丘陵有高有低小地表起伏较小,没有明显脉络的隆起地形平原低小地面宽广,地表起伏较小山地有高有低大有明显起伏高原高小顶面较大,起伏较小盆地周围山脉,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陷小大小小地面宽广,地表起伏较小地表起伏较小,没有明显脉络的隆起地形。低有高有低问:高原与平原有什么区别?有什么相同点?生:高原海拔较高,地面都比较平坦问:高原与山地有什么区别?
生:同:海拔较高异:高原内部地面比较平坦巩固:出示图片(高原、山地、丘陵、平原)让学生区别思考:你的家乡主要有哪些地形类型?这样的地形类型特点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丘陵的地形特点决定了发展农业的优势在于多种经营、立体布局;劣势在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如果利用不当,容易出现环境问题,影响农业生产。过渡:用什么方法能把山峰表示在地图上?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一般地图无法把地形起伏的山脉表示在地图上,今天就来学习这种能表示出地形起伏的地图演示实验:1、介绍用橡皮泥制成山,明确目的如何将这座山在地图表示出其起伏不平。2、在山峰不同的高度处按一定的高度着(如1厘米)依次画出等高线,在山体的四周按相同高度差插上牙签。3、俯视山峰上面的等高线呈什么形状?不规则的同心圆4、问:你有什么办法把山峰上的等高线按原来的位置绘制到白纸上。播放等高线的投影动画5、在白纸上绘制各条等高线板书:等高线地形图: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图实际上是将不同高度的等高线投影到同一平面上分析等高线:1、问等高线中的等高是什么意义(海拔高度相同)
2、等高线有什么特点?(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高度必定相等。(2)每一条等高线都是封闭的曲线。(3)等高线分布越疏,坡度越缓,等高线分布越密,坡度越陡。(4等高线呈很小的封闭曲线时为山峰(中间高)。(5)山脊,等高线向海拔较低处凸出。过度: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有许多山连在一起这时等高线怎么画?学生回答出示连体山的模型按照同样的办法作出等高线地图播放幻灯片在等高线上如何表示山顶、鞍部、峭壁、山脊、山谷等地形部位的等高线填书上的表格。地形部位等高线分布特点山顶等高线呈封闭状态,由外向内,海拔增高[来源:学|科|网][来源:Z§xx§k.Com]鞍部两个山顶中部平坦区域峭壁等高线重叠、相交处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的地方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的地方巩固练习: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图学生判断问:绘制等高线地图有什么应用?
生:军事、探险、旅游判断山地是否陡峭山地是否峭壁。地形的变化总结:1.引起地形变化的外力有?2.外力作用的结果有?3.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有什么不同?内力——使地表趋于起伏,剧烈而快速。外力——使地表趋于平坦,缓慢而持久。二、外力的判断图片再总结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最大,常常有岩溶地形,江河携带的泥沙在河流的中下游和河口沉积会形成平原和三角洲。降水比较少的干旱地区 风的作用最为明显,受风的作用,出现沙漠、戈壁、风蚀城堡。高寒地区 形成角峰和冰斗谷。就全球而言,地形有明显高低起伏,内力作用居主导地位。而在局部地区,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导地位。人类活动也会改变地形!板书设计:地形影响:内力——使地表趋于起伏,剧烈而快速。外力——使地表趋于平坦,缓慢而持久。
流水风生物海浪从类活动作业布置:在我们家乡,导致地形变化的主要外力因素有哪些?请通过野外考察或查阅资料的方式加以证明。课后反思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