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二节病毒【教学目标】1.描述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2.举例说出病毒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病毒的类型以及病毒与人类关系等基础知识,以及在生物防治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3.尝试制作噬菌体的模型,提高动手能力。4.通过了解病毒性传染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及其在预防接种方面的应用,关注人类的健康问题5.认识病毒对人类的害与利的两面性,确立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6.通过指导学生学习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培养学习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重难点分析】1.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是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之一通过学习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生命活动特点,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这对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十分必要,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基础。2.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是本章的重点知识之二,通过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懂得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个方面,病毒虽然有害能引起各种疾病,但人们可以利用噬菌体进行生物防治,具有很大的利用价值,发展前景极为广阔。同时纠正许多学生认为病毒全都是有害的错误观念。3.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的教学内容为本章的教学难点【教学建议】课时(一课时)实践训练:制作噬菌体模型创新训练:病毒图片【讲授新课】1.病毒的形态结构3/3
病毒个体十分微小,小到了什么程度,讲述时量化形容,比如:病毒只有在放大几十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中才能观察到;三万个拼接起来才有一个杆菌大小等。指导学生参看书中配有的三类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照片。提问学生:你知道有哪些病毒?如:乙型肝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简单介绍病毒的发现过程:在用电子显微镜证实病毒以前,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病的时候,在人体内没有发现可能引起这种病的生物,他认为一定是这种病的病菌大小,所以无法看到,后来证实他的推测是正确的。1892年俄国的细菌学家伊凡诺夫斯基研究“烟草花叶病时”时,为了抓住引起这种病的“病菌”,他用连最小的细菌也不能通过的陶过滤器来过滤液汁,因为这种“病菌”通过了过滤器,所以他当时认为过滤器一定出了毛病,使病菌通过了。1897年荷兰的细菌学家贝杰林克,重复了伊凡诺夫斯基的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于是他断定病原菌很小,能通过过滤器,因此他把这病原菌称为“过滤性病毒”。直到1935年,美国的生物化学家斯但利从烟草的捉取液汁中获得了病毒的结晶,证实了病毒的存在。20世纪30年代末,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的模样,认识了它的形态结构。关于病毒结构的教学用挂图或投影片等直观手段配合使用,重点强调:病毒与植物、细菌、真菌不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它只由蛋白质外壳和有遗传作用的核酸组成。这病毒与绿色植物及其他生物的区别。强调:核酸是遗传物质,与蛋白质一样,也是一种有机化合物。2.病毒生命活动的特点3/3
介绍有关寄生的概念,特别强调: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一旦离开寄主的细胞,就不会再有任何生命活动。病毒只能在活的宿主细胞内繁殖,而不能在培养基上繁殖。这是病毒与细菌、真菌的不同之处。可以用化学方法得到病毒的结晶体,它像一般的化学药品一样,可以放置任何长短时间,丝毫不表现生命现象。但是,一旦进入活细胞里,它们马上就显示出生命的特征,它可以快速繁殖,造成对寄主的危害。3.病毒分类是依据寄主的不同而分成三类。因为一定种类的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细胞中才能生活,具有专性寄生的特性。4.讲述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时过去许多人以为病毒对人只有害处,不了解病毒对人类的益处。除了书中介绍的人们利用病毒专性寄生的特性,用噬菌体治疗一些细菌性疾病外,随着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及生活规律的掌握,使其在现代医学上推动了免疫学的研究和发展。如:利用一些动物病毒,经过人工处理后制成的疫苗,用于预防接种,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好处。另外,病毒的益处表现在,农业上可利用病毒制剂防治农业和林业的病虫害,不仅安全有效,而且减少了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利用病毒进行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关于病毒的害处,多数病毒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人和动物的传染病约60%是由病毒侵染引起的。另外,病毒对植物的危害:被病毒侵染的植物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它可以使农作物和其他经济植物降低质量和减少产量。例如:我国长江两岸主要的油料作物油菜上的花叶病,除造成大量死亡之外,还使脂肪减少10%。5.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它的传播途径是怎样的呢?通过实例启发学生回答。如:你是怎样患流行性感冒的?它的传播途径是什么?学生回答后,综合归纳出:病毒的传播途径为空气、水、伤口、血液、唾液、飞沫、蚊虫叮咬等。学生讨论:1、该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病毒性传染病?2、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养成哪些卫生习惯?3、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说明:这样可以切断传播途径,有利于预防传染病。3/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