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3课《东汉的兴衰》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新课标中指出:“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是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相统一,且在此期间,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教学实践表明,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力图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入到历史课堂中。故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东汉说唱俑的情境引入本课。除此以外,也运用问答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本课的重难点问题。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来感知该时代的历史,以趣味促感知,以情境促理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一课——第13课东汉的兴衰。本单元以秦汉王朝的兴衰为主题,秦汉的大一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确立了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和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观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认同心理。《东汉的兴衰》是本单元的第五课,本课的三个子目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东汉光武帝刘秀顺应了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潮流,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混乱的局面,再到中期以后的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造成社会动荡的局面,这也导致了黄巾起义的爆发,并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政权的历史史实。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历史,对一些历史概念很模糊,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但求知欲强,好奇心重,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本课学习过程中故事性设计稍显突出,突出东汉由兴至衰的发展过程,以及朝代兴衰背后所隐藏的秘密,明白国家的安定,百姓生活才安定。在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1 四、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东汉的建立及光武中心局面的形成,认识到政治清廉、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2.通过阅读教材,分析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和黄巾起义的影响等史实,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对东汉“光武中兴”和东汉衰败现象的原因的分析得出,社会的安定与繁荣正是由于统治者重视人民,顺应民心。同时,社会稳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国家的安定是人民生活安定的首要保障。因此应该以史为鉴,关注现实,为国家的安定繁荣作出不懈努力。五、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东汉的建立与光武中兴教学难点:东汉衰落的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六、教学设计思路《东汉的兴衰》一课主要讲述了东汉的兴和衰。根据这主要内容,本设计分为四个部分:(一)光武中兴(1.利用时间轴,让学生知道东汉建立的概况: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他从王莽手中重新夺回汉朝王室的统治权,重新建立刘姓家族的天下2.通过情境创设、史料分析等方法,让学生明白经过刘秀的治国措施后,国家比较安定,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安逸祥和,从而让学生悟出:国家安定是人民生活安定的前提)(二)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通过问题设问、史料分析等方法,让学生知道东汉中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导致统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百姓遭殃)(三)黄巾起义(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导致社会混乱,也是引发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后来发生黄巾起义,加速了东汉衰落,老百姓生活更加民不聊生)(四)回眸东汉的兴衰史,引导学生感悟(社会的安定与繁荣正是由于统治者重视人民,顺应民心。同时,社会稳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国家的安定是人民生活安定的首要保障。民为天下本,国为天下家。国安民心定,国破家必亡。)2 本设计让学生明确老师主线思路的情况下,落实东汉兴衰知识点的学习。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史料、创设历史情景等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历史的思维的生成、情感培育和深度学习的达成,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生观看纪录片片段《如果国宝会说话》,老师对视频进行解读:文物是凝固的历史,出土于成都天回山的东汉说唱俑,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一千多年前,他见证了东汉的兴盛,同时也如同视频最后说到的那样,压弯的脊柱,展示着国家遭受的苦难。东汉何时兴起,又因为什么转向衰落呢?设计意图:以东汉说唱俑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东汉兴衰的思考。【讲授新课】(一)光武中兴师:展示汉朝时间轴。回顾西汉历史,公元前202年刘邦立国,开始刘姓家族的天下,接着国家经历文景之治和汉武盛世的局面。在西汉后期,国家是否依然安定如初?展示材料“大兴徭役,重增赋敛,征发如雨…(民)饥馑…死于道,1以百万数”。问:通过材料可以看成:西汉后期的社会状况如何?生:思考问题并回答(西汉后期民不聊生,暗示西汉统治已经穷途末路)。师:趁着国家混乱的时机,外戚王莽趁虚而入,谋朝篡权,公元9年建立新朝,西汉灭亡。那何为外戚呢?生:看书找出答案回答。(皇帝的母族、妻族被称为外戚)师:外戚王莽专权非但没有使社会安定,还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从而又引发了几次农民起义。其中,东汉的建立者就是参与了其中的一支农民起义。请阅读课文63页,找出东汉建立的概况。生:自主学习,找出东汉建立的概况。(东汉建立者刘秀(光武帝),时间公元25年,定都洛阳)师: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刘秀重建了刘氏家族的天下,只是首都不同。展示东1《汉书•谷永传》3 2汉的地域图,解释西汉首都在长安,东汉首都在洛阳,因为洛阳在长安的东边,因此史称东汉,刘氏的家国天下重建起来了。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的知识点梳理,使学生清楚了解东汉建立的背景和过程;通过识读东汉地图,加强学生的识图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师:(创设情境)从情境可以看出,东汉建国之初社会的状况是:没人没钱没安宁。下面,请你为刘秀排忧解难,出谋划策,设法解决社会上呈现的问题。生:讨论找出答案。(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罚。2.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3.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设计意图:出示三则材料,让学生了解东汉建立之初的形势,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解决存在的社会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找出刘秀的治国措施。师:展示东汉宅院画像砖3,细致介绍东汉画像砖的图片信息(主客悠闲对坐畅饮,奴仆洒扫,起舞的雀鸟),问:画像砖呈现的情景反映当时社会的什么景象?生:根据观察得出答案。(衬托出一派安逸祥和的生活景象。)师:同学们再来看看东汉初期人口数量变化的表格4,阅读表格,人口数量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时间全国户籍人口东汉初1000多万57年(光武帝去世时)2100多万生:从表格中可看到,光武帝去世时比东汉初期人口翻了一倍之多。师:人口变化的原因:一、社会比较安定,逃亡脱籍的流动人口少;二、经济发展正常,人民生活相对改善,人口自然增多。师:从文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刘秀的有效治理下,东汉的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这局面在历史上称为“光武中兴”。从2图片来源: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编著;齐世荣总主编.义务教育教材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8:34.3图片来源:教育部组织编写;齐世荣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3.4材料来源节选:叶小兵许斌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参考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194.4 中我们也可悟出一个道理:国家安定,是百姓过上安逸生活的前提保障。设计意图:通过介绍画像砖和人口数量变化的资料,学生直观感受“光武中兴”的局面,也让学生初探如何认识文物,观察文物的方法。衔接:师:同学们有没发现课文的用词,“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5“比较”一词表明社会并不完全安定。展示图片东汉“陶院落(模型)”,问:为何豪强大族的住宅围墙如此之高?生:根据老师问题的引导,思考答案(这是防御设施,透露出社会动乱的情形。)设计意图:通过强调课文的字眼,让学生要多注意课文细节。也通过观察文物画像砖,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历史文物的能力,也为接下来讲述东汉的衰落自然地过渡。(二)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师:刘秀是一位优秀的皇帝,经过他的治国措施,社会比较安定,但还是存在一定的社会隐患。那他的后人能否把社会的隐患消除?展示东汉后期皇帝即位年龄与寿命6。问:皇帝的即位年龄和寿命有何特点?生:根据表格算出答案(平均即位年龄都很小,甚至是婴幼儿时期,平均寿命比较短。)师:那未成年甚至在襁褓状态就即位的皇帝,有没有能力治理国家?没有的话,他们又要依靠谁帮助管理朝政?下面,我们通过观看《百家讲坛》视频片段来理解东汉中后期政治局面有何特点。师:播放视频片段《百家讲坛》镇馆之宝(10)宦者佣宦官乱政的东汉王朝7通过观看视频,我们可以知道,东汉中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并知道了为何会出现这种局面。那这政治局面对当时社会造成什么影响呢?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学生更容易理解本节课的难点问题,东汉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5图片来源:教育部组织编写;齐世荣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4.6材料来源:教育部组织编写;齐世荣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6.7视频来源:央视网[百家讲坛]镇馆之宝(10)宦者佣宦官乱政的东汉王朝_CCTV节目官网-CCTV-105 8师:展示一则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解析:性格如弓弦般正直的人,最后不免沦落天涯,曝尸路旁;而不正直的奸徒,趋炎附势,反倒封侯拜相。问:通过歌谣分析,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对于国家有什么影响呢?生:根据材料结合课本思考答案(导致政治腐朽不堪,社会混乱,人民遭殃。)设计意图:通过当时的童谣,创设问题让学生理解这种局面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三)黄巾起义师:混乱的国家,老百姓遭殃。东汉中后期,除了朝政腐朽酿成人祸,当时百姓还遭受什么苦难?师:出示材料:(元嘉元年)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永兴9二年)蝗灾为害,五谷不登,人无宿储。生:旱灾、蝗灾等天灾。师:人祸加上天灾,引发了人民的什么情绪?生:不满和反抗的情绪。衔接:天灾人祸,社会民不聊生,人们已经无法忍受东汉末年的黑暗统治了,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大型农民起义爆发了。设计意图:通过材料,让学生更真切的感知东汉后期人民的真实感受,了解黄巾起义的背景。也是从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的内容自然过渡到黄巾起义的学习。师:投影基本信息,找出黄巾起义的概况。生:自主学习,找出黄巾起义的基本概况(公元184年,领导人张角,全国范围爆发,起义军头裹黄头巾)师:利用流程的形式展示东汉农民起义的过程(东汉调军,镇压起义;群龙无首,起义失败)。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了,是否标志东汉朝廷转危为安?生:根据课本内容得出答案(黄巾起义主力虽然失败,但其余部队坚持斗争20多年。这次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找出黄巾起义的概况,并且通过流程图来梳理其起义的过程,通过设问分析其影响,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整个起义的概况。8材料来源:教育部组织编写;齐世荣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5.9出自《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6 师:回眸东汉兴衰路,以史为尺量得失有国才有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回顾本课,通过对东汉兴衰原因的分析,社会的安定与繁荣正是由于统治者重视人民,顺应民心。同时,社会稳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国家的安定是人民生活安定的首要保障。民为天下本,国为天下家。国安民心定,国破家必亡。因此,以史为鉴,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努力增强国与家对未来世界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努力为国家的安定与繁荣作出不懈努力与奉献。【板书设计】(一)光武中兴(二)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三)黄巾起义【推荐书目】1.《这才是东汉史》尹力编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中国通史贰(秦汉魏晋南北朝)》,卜宪群总撰稿华夏出版社3.《国史大纲》,钱穆著,商务印书馆4.《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八、答疑环节针对本课的重难点,答疑环节设计了以下疑问:(一)汉光武帝是怎样建立起东汉政权的?此问题是结合刘秀的个人经历来解答。(二)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社会根源是什么?此问题结合挖掘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来解答。(三)课堂练习,并引导学生思考答案,得出答案。九、课堂评价(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以下四位皇帝按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1汉高祖2汉武帝3汉景帝4汉光武帝A.3124B.3412C.1342D.13247 2.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东汉建都于()A.咸阳B.长安C.洛阳D.开封3.《三字经》中“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中的“兴”是指()A.刘邦的统治B.刘秀的统治C.王莽的统治D.张角的统治4.下列关于“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相同点的说法,正确的是()A.下令释放奴婢B.减轻农民负担C.提倡勤俭治国D.惩治贪官污吏5.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A.皇帝昏庸不理朝政B.官僚集团争权夺利C.中央和地方矛盾加深D.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6.《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黄中起义军“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闲,天下向(响)应,京师震动”。这主要表明,黄巾起义()A.遭到统治者联合镇压B.取得了最终的胜利C.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D.源于东汉朝政腐败7.(2021·广西玉林·2)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臣不能正常地行职权。由此导致()A.百家争鸣出现B.东汉走向衰亡C.民族政权并立D.藩镇割据形成8.(2021·山西省·2)东汉初年,刘秀整顿吏治,合并郡县;释放奴婢,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为()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中国的历代帝王中,汉光武帝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中兴之君”与“定鼎帝王”(即开国皇帝之意)两项头衔的皇帝。光武帝的“中兴”,是重建了一个新的王朝,只不过这个新的王朝仍然沿用了“汉”的称谓罢了。-黄留珠《刘秀传·序章》8 材料二:(汉光武建武)六年六月诏日:“今百姓遭难,户口耗少,而县官吏职所置尚繁,其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南朝]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下》(1)分析光武帝拥有“中兴之君”与“定鼎帝王”两项头衔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三)课外拓展10.假如国宝会说话。假如文物“东汉说唱俑”会说话,他会说唱什么内容?请你设计一份他的说唱词,并尝试说唱出来,录制成视频在课堂上分享。要求:(1)思想端正,严禁出现不文明用语。(2)结合本课所学的历史知识,不能歪曲史实,不能偏离东汉朝代。(3)可以配制相关的背景音乐和相关的乐器。十、教学反思本课以“国”与“家”的关系作为主线,学习东汉兴与衰的知识点。在学习重点问题“光武中兴”的内容时,利用创设情境,观察文物图片的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此学习内容。在学习难点问题东汉衰落的原因时,本设计用了填空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带着趣味去理解东汉衰落的原因之一就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深入浅出,让学生更容易明白当中所隐含的社会原因。此外,最后的总结升华,本设计用“民为天下本,国为天下家。国安民心定,国破家必亡。”这句话概括了本节课的主线,提炼了本节课的思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根据课标和学情,学生在学习前对本课的了解是比较缺乏,因此掌握知识点的效率有待提高。同时,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在处理重难点问题时,一些知识点的过渡,会略显生硬。还有,关于史料和文物资料的找寻,本人需要扩大阅读量,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带领学生更好领悟历史课堂之趣。9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