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11短文二篇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3.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资料助读法、研读品味法、拓展演练法教学过程展示: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你肯定有无限的感慨,肯定想用最美的语言把它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陶弘景的写景美文《答谢中书书》,想必他能教给我们一些好的写景方法。二、走进课文(一)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1.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2.作品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3.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二)读通文意1.学生听老师范读,扫除文字障碍,注意听准字音,听准节奏。朗读提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2.学生按自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之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感受四字句的节奏美。3.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读课文,对照课下注释,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2)同桌之间质疑问答,后全班质疑问答,解决疑难问题。(3)指名对译课文,全班评价。(三)重点研读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总领全文)第二部分,从“高峰人云”到“沉鳞竞跃”,写景。第三部分,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感叹总括前文)2.作者写景有何特点?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品味分析。【明确】示例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示例:2:“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示例3:“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3.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明确】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4.说说你对“实欲界之仙都”的理解。【明确】“实欲界之仙都”以感慨收束全文,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四)深入理解1.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找出文中能直抒胸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分析。【明确】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②“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
③“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2.本文实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提示:(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3)语言美。言简意赅,骈散结合。修饰性贴切练。3.美读成诵。大声朗读,注意感情、节奏,用声音表达对文本的理解,直至背诵。(五)课堂小结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背诵《答谢中书书》,下课。)(六)课堂板书(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第二课时《记承天诗夜游》一、新课导入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会发现处处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被贬黄州,面对承天寺的这轮明月他又抒发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二、走进课文(一)资料助读(展示课前预习)1.作家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著有《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2.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3.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1.听老师范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基调。【朗读指导】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学生对照注释和参考资料,自行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整体感知文意。3.全班质疑问答,积累文言词汇,注意语言现象。4.齐读课文,思考: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三)研读品味任务一: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分析这样写的妙处。【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任务二:
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明确】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闲人”包含:①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②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四)深入理解,诵读感悟1.诵读全文,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围绕哪个字来写,为什么?【明确】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着”闲“字。入夜即“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因“无以为乐者”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两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步于中庭”,这些都可看出作者与怀民两人都是“闲人”,只有“闲人”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2.苏轼是被贬到黄州时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请结合背景说说你怎样看待他当时的心境?【明确】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五个年头了,虽然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然有壮丽山河可游乐,却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这种心情从最后的两个反问句便可体会。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为何此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原来只是因为有了作者和张怀民。因为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人”而已。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五)拓展积累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请积累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先写在积累本上,再动情地背诵出来。【明确】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⑶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⑷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⑸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⑼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三)课堂小结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同学们,当我们面对人生的风雨时,就请经常读读苏轼吧!相信我们的心灵会更加清澈明净,我们的人生会更加豁达从容。
(四)课堂板书板书设计叙事——寻伴夜游闲记承天寺夜游写景——庭院月色月下感叹乐观豁达抒情——月下感叹三、布置作业1.背全文。2.疏通文意。四、推荐阅读篇目苏轼《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五、教学反思教读本课,我有如下心得与反思:1.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前提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拥有的学习的方法,学生才会在自主学习中有所领会和发现,感受到合作交流的快乐。2.质疑问难,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要鼓励他们敢于和善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善于从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这是发现问题的起点。课堂教学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质疑释疑,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3.可以将两篇短文进行比较阅读,同是写景文,内容、写法和情感都可以作为比较分析的切入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