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第七单元卷3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野炊结束后,同学们及时用沙土盖灭火堆,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A.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离B.撤离可燃物C.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D.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难度】易【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灭火的方法有:与空气(或氧气)隔绝;降温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撤走可燃物.【解答】解:用沙土盖灭火堆,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没有撤离可燃物,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能改变,盖上沙土能够降低温度,但是不是主要原因.由分析可知,用沙土盖灭火堆,其主要灭火原理是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离.故选:A.【点评】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实现灭火.2.液体打火机中所含的可能物质,是在加压的条件下转变为液态而储存于打火机中,当打开开关(减压)时,又容易变成气态的碳氢化合物而燃烧.下列所给物质中,作液体打火机燃料的是( )编号ABCD化学式CH4甲烷C2H6乙烷C4H10丁烷C6H14己烷沸点/℃﹣164﹣88﹣0.569A.AB.BC.CD.D【考点】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难度】易【专题】化学与能源.【分析】液体打火机中所含的可能物质,是在加压的条件下转变为液态而储存于打火机中,当打开开关(减压)时,又容易变成气态的碳氢化合物而燃烧,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A、CH4的沸点很低,不容易液化,故选项错误.B、C2H6的沸点很低,不容易液化,故选项错误.C、C4H10的沸点较低,易液化,易变成气态,故选项正确.D、C6H14的沸点较高,不容易汽化,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气体的沸点越高越容易液化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我校正在创建“无烟校园”,下列图标与此主题相符的是( )A.B.C.D.【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难度】易【专题】公共标志型.【分析】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和无烟型校园的要求判断即可.【解答】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故选项错误.B、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是禁止吸烟,所以正确.C、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是当心火灾,与禁止吸烟无关,所以错误.D、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是禁止放易燃物,与禁止吸烟无关,所以错误.故选B.【点评】在解这类题时,首先要知道各个标签所代表的含义,然后根据各个场所需要贴的标签进行分析.4.小明在纸叠的小船中加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纸船没有燃烧,原因是( )A.纸不是可燃物B.没有与氧气接触C.没有达到着火点D.水能灭火【考点】燃烧的条件.【难度】易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压轴实验题.【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解答本题.【解答】解:A、纸船是可燃物,故A说法错误;B、纸船与氧气接触,故B说法错误;C、温度没有达到纸船的着火点,所以纸船不会燃烧;故C说法正确;D、此项为干扰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燃烧的条件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应用.5.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B.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C.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D.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难度】易【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解答】解: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能使环境温度降低,但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不能降低,故A错误;B、生成的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能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故B正确;C、该反应生成了水,形成的水蒸气使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面积减少,从而减低可燃物周围氧气的浓度,故C正确;D、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能使温度降低,使温度达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6.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A.天然气B.太阳能C.石油D.煤
【考点】化石燃料的利用.【难度】易【专题】化学与能源.【分析】从能源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把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连续利用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解答】解:A、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B、太阳能从自然界里源源不断的得到补充,属于可再生能源.C、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D、煤属于化石燃料,不能短时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铁丝在空气中灼热发红,但不能燃烧,这一事实与下列哪一因素关系最密切( )A.铁丝的表面积B.氧气的浓度C.燃烧区的温度D.铁的着火点【考点】燃烧的条件.【难度】易【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可燃物燃烧除与温度有关外,还与氧气的浓度有关.铁在氧气中能够燃烧,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就说明铁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解答】解:灼热的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说明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太小,没有达到能使铁燃烧的程度,即铁是否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燃烧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充分理解并不是所有物质在温度达到着火点时遇氧气就能燃烧,因为有些物质燃烧与氧气的浓度有关.8.在工业上,下列提高燃料利用率的措施中,与燃料充分燃烧无关的是( )A.把煤炭磨成粉状进行燃烧B.把柴油喷成雾状进行燃烧C.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D.给锅炉外壳装隔热层,减少热量散失
【考点】燃烧的条件.【难度】易【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可燃物的燃烧,给锅炉外壳装隔热层,可以减少热量散失,但是与燃料是否充分燃烧无关.【解答】解:A、把煤炭磨成粉状可以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煤的燃烧.故错误;B、把柴油喷成雾状可以增大柴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柴油的燃烧.故错误;C、给锅炉鼓风,增加空气供给量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可燃物的燃烧.故错误;D、给锅炉外壳装隔热层,可以减少热量散失,但是与燃料是否充分燃烧无关.故正确.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9.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纸张不可燃B.乙醇汽油属于混合物C.活性炭可以将硬水软化D.可用打火机检查天然气是否泄漏【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难度】易【专题】化学与能源;物质的分类;空气与水.【分析】A.根据纸张的性质来分析;B.根据混合物是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质考虑;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据此进行分析判断;D.运用天然气遇火可能会爆炸解答.【解答】解:A.纸张具有可燃性,故错误;B.乙醇汽油中含有乙醇和汽油,属于混合物,故正确;C.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不能降低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含量,向水中加入活性炭不能将硬水进行软化,故错误;
D.天然气遇火可能会爆炸,故错误.故选B.【点评】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0.对“杯水车薪”解释正确的是( )A.水不能燃烧B.水少了不能降低温度使温度低于可燃物着火点C.水能降低可燃物着火点D.氧气不足可燃物不能燃烧【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难度】易【专题】化学与能源.【分析】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灭火的方法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解答】解:杯水车薪指虽然是水火不容,但用量太少而无济于事,既不能覆盖柴火使其隔绝空气,也不能使温度迅速下降到着火点以下,也就不能灭火了.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解释成语的含义方面的知识,可以依据包含的实质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11.观察如图,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废气,其中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 )A.SO2、NO2B.CO2、COC.SO2、CO2D.NO2、CO【考点】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难度】易
【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化石燃料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形成酸雨.【解答】解:A、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形成酸雨,故A正确;B、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溶液呈酸性,但是不是酸雨,一氧化碳不能形成酸雨,故B错误;C、二氧化硫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形成酸雨;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溶液呈酸性,但是不是酸雨.故C错误;D、二氧化氮能与水反应生成酸,形成酸雨;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使溶液呈酸性,但是不是酸雨.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酸雨形成的物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12.我国部分省已开始使用乙醇汽油,所谓乙醇汽油就是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混合而成的一种燃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乙醇汽油是一种新型化合物B.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C.用玉米、薯类等发酵可以制得可再生能源乙醇D.用石油可炼制汽油【考点】化石燃料的利用;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和开发.【难度】易【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分析】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加入乙醇,燃烧时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乙醇可以使用粮食发酵法制得.【解答】解:A、乙醇汽油是在汽油中加入乙醇,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B、汽车使用乙醇汽油能减少有害气体排放,故B正确;C、乙醇可以使用粮食发酵法制得,故C正确;D、石油分馏可以制得汽油,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乙醇汽油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选项的叙述进行.
13.氢气作为21世纪极具开发前景的新能源之一,理由是( )①燃烧热值高②原料资源丰富③贮存和运输时安全性高④燃烧产物无污染.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考点】能源的利用和开发.【难度】易【专题】化学与能源;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分析】氢气是一种新能源.氢气热值高,水作为其原料,资源实在太丰富了,氢气燃烧产物为水无污染.【解答】解:氢气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氢气的燃烧值高;工业上制取氢气是通过电解水得到的,而地球上水资源丰富,可以从水中提取氢气,说明资源广泛.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氢能源的优点,但氢能源也有缺点,如:氢气制备成本高、不易保存、安全性低等,同学们需要全面的分析问题.14.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B.家用电器着火,用水扑灭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D.厨房天然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考点】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难度】易【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A、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B、根据防止损毁电器及触电的情况判断.C、根据灭火器和种类和适用范围判断.D、根据燃烧和爆炸的条件及防护措施判断.【解答】解: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说法正确.B、为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或者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可直接泼水灭火,以防损坏电器、触电或电器爆炸伤人,所以说法错误.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能有效保护书籍,所以说法正确.D、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会使室内空气对流,可以降低气体的温度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使混合气体达不到着火点和爆炸极限,所以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所以燃烧和爆炸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解题时要注意燃烧爆炸的条件和事故的防护措施等.15.2012年5月27日我国“海洋六号”科考船启航深人南海北部区域“精确调查”可燃冰资源.可燃冰是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由水和天然气形成的冰态物.其化学式为( )A.CO2B.H2OC.CH4D.CH4•XH2O【考点】能源的利用和开发.【难度】易【专题】化学与能源.【分析】可燃冰是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由水和天然气形成的冰态物,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因此可燃冰是甲烷的水合物.可燃冰属于有待开发的新能源.【解答】解:A、二氧化碳的固体叫干冰,故选项错误;B、水的固体是冰,故选项错误;C、甲烷常温下是气体,故选项错误;D、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可燃冰是甲烷的水合物,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考点属于有关能源的问题,节约化石能源,合理的开发新能源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新课题,有关能源问题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同学们要认真把握.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0分)16.(12分)我市正在逐步将管道煤气由石油液化气(主要成分是丁烷C4H10)改为天然气,小明家要进行灶具和燃气泄漏报警器的调整.请填空:(1)丁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若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分子数比.改为天然气后,同体积燃料燃烧消耗空气的体积将 (填“增大”或“减小”),则灶具的调整方法是减小 (填“燃料”或“空气”)的进气量;(3)燃气泄漏报警器的位置要从低于灶具的地方移到高于灶具的地方,其原因是 .【考点】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难度】中【专题】化学与能源.【分析】(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和条件;(2)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微观粒子个数比进行分析比较;(3)根据甲烷的密度大小分析.【解答】解:(1)丁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C4H10+13O28CO2+10H2O;(2)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由化学方程式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可知,燃烧相同体积的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时,天然气消耗的氧气少.燃烧液化石油气的灶具如需改燃天然气,灶具的改进方法是增大燃料的进气量,减少空气的进气量;(3)甲烷的密度比空气小,燃气泄漏报警器的位置要高一些.答案:(1)2C4H10+13O28CO2+10H2O;(2)减小;空气;(3)甲烷的密度小于空气.【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燃料的性质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方面的知识,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17.(12分)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由该实验得,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① ;② .(2)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 .(4)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 , .【考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难度】中【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实验设计中的控制变量思想;科学探究.【分析】可燃物燃烧具有两个条件.在这一实验中我们利用铜的导热性,使白磷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红磷的着火点高,不易燃烧.【解答】解:(1)可燃物要燃烧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3)在本实验中铜片能传热,利用这一性质给白磷和红磷加热;(4)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是加热铜片温度,隔绝空气;故答案为:(1)氧气(O2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2)4P+5O22P2O5;(3)导热性;(4)提供热量;隔绝空气(或氧气).【点评】在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时,将白磷放在铜片上和水中,目的是作对照,得出燃烧必须有氧气参加.18.(6分)为减少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目前在燃料使用核汽车制造技术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1)有些城市的部分汽车改用压缩天然气(CNG),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2)氢化镁(化学式:MgH2)固体可作为氢动力汽车的能源提供剂,提供能源时氢化镁与水反应生成一种碱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氢气作为能源的一个优点是 .【考点】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能源的利用和开发.【难度】中【专题】化学与能源.【分析】(1)根据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解答;(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解答.【解答】解:(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故填:甲烷.
(2)MgH2可以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H2+2H2O═Mg(OH)2+2H2↑.氢气作为能源的优点是生成物是水,不污染环境,放热量高,来源广发.故答案为:(1)甲烷;(2)MgH2+2H2O═Mg(OH)2+2H2↑.生成物是水,不污染环境.【点评】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这是书写化学方程式、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判断化学计量数、进行相关方面计算的基础.三、实验探究题(共12分)19.(12分)水蒸气能点燃火柴吗?做如图所示实验,加热烧瓶中的水使之沸腾,水蒸气通过加热的铜管喷出;把火柴靠近铜管口处,火柴被加热;迅速从蒸气中移开,火柴燃着了.(1)A处气压大于标准大气压,则烧瓶内沸水的温度应 .(2)B处水蒸气对点燃火柴所起的作用是: .(3)火柴为什么移离蒸气才能燃烧? .【考点】燃烧的条件.【难度】难【专题】填写实验报告题.【分析】(1)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压强增大水的沸点会随之增大(2)物质的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就是达到着火点(3)燃烧仅仅达到着火点是不能燃烧的,还得有氧气【解答】解:(1)压强增大,水的沸点也会随着增大,由于A处的压强大于标准气压.故烧瓶内的沸水要高于100℃,故本题答案为:高于100℃(2)水蒸气从铜管中冒出是温度较高能够是火柴达到着火点,故本题答案为:加热使火柴温度达到着火点
(3)在铜管口水蒸气多,而氧气少,所以移离蒸气是为了有充足的氧气,故本题答案为:移离蒸气能保证有充足的氧气【点评】燃烧需要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具体应用时要注意,必须同时满足.四、计算题(共13分)20.(13分)为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反应前反应后实验数据烧杯和稀盐酸的质量石灰石样品的质量烧杯及剩余物的质量150克12克157.6克(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2)求该石灰石中含CaCO3的质量分数.【考点】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难度】难【专题】综合计算(图像型、表格型、情景型计算题).【分析】在本题中,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减少的质量是二氧化碳的质量,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可以求出碳酸钙的质量,然后再求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有:一设、二写、三找、四列、五答、六查.注意事项有:设未知数不带单位,计算过程中要带单位,结果要带单位.【解答】解:(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二氧化碳的质量=150g+12g﹣157.6g=4.4g.故答案为:4.4克;(2)设碳酸钙的质量为xCaCO3+2HCl=CaCl2+CO2↑+H2O10044x4.4gx=10g×100%≈83.3%答:该石灰石中含CaCO3的质量分数是83.3%.故答案为:83.3%.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属于表格型计算题.要充分利用“遇到差值想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气体的质量,然后再求其它物质的质量,要会分析表格的数据.做题时要注意:化学方程式要写正确,始终不要忘记质量守恒定律,本考点主要出现在计算题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