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3.1《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相关资料了解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能够区分常见的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2.运用相关图文资料理解对于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要珍惜和合理利用。3.通过分析资料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原因。4.依据相关资料了解生活中珍惜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措施。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自然资源的含义及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进一步巩固阅读和分析资料的方法。2.通过对不同漫画的阅读和思考,初步掌握分析漫画的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1.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及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原因。难点: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措施和意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对于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有许多东西是得益于自然界的奉献。比如:我们做饭用的铁锅,它来自于自然界中的铁矿。大家分析一下,铁矿从哪里来?对人类有何意义?
教师(承转):看来同学们对自然资源了解不少,今天我们就系统学习自然资源的含义,了解我国自然资源方面的特征。学生:等温线分布图。学生讨论:来自自然界,有使用价值。探究新知:板书:一、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土地、水、石油、铁等自然资源的图片):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到很多来自自然界的资源,它们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离开这些资源我们几乎无法生存。下面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2页图文资料,独立完成下列题目。(1)什么是自然资源?(2)自然资源分为哪两类?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合作完成教材第63页活动第1题。(1)区分下列物质或能量是否属于自然资源,说明原因。汽车、汽油、森林、闪电、纯净水、土地(2)区分下列自然资源中哪些是可再生资源,哪些是非可再生资源,并说出理由。温泉、树木、草地、潮汐能、藏羚羊、风能、海鱼、核能、天然气、花岗岩教师(承转):我们了解的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我们怎样利用这些资源呢?教师:对于非可再生资源,一定要珍惜和合理利用,因为这类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对于可再生资源我们是否可以无节制地利用呢?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教材第64页活动第2题两幅图片):同学们观看图片,讨论其中涉及的是什么自然资源,它们还能够再生吗?完成教材第64页活动第2题。
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下面来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板书:二、总量丰富,人均不足教师:提到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经常自豪地用“地大物博”四个字来描述。教师: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4页下面一则材料,讨论其说明了我国自然资源具有什么特点。教师(精讲点拨):同学们分析得很正确,我们前面学习了我国的人口,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虽然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尚不及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要量还要大大增加,自然资源人均不足的状况仍在继续,因此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如中国海关总署2013年1月10日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原油进口量约为2.71亿吨,同比增长6.8%。2013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将达到2.85亿吨左右,中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可能突破60%。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总量可能超过7亿吨,其中三分之二都需要依靠进口。教师(承转):面对我国自然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我们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下面我们一起探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措施。教师:针对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许多专家提出了各种解决措施,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5页不同专家的措施,讨论你们想到的其他措施。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其实自然资源短缺不只在我国存在,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为此联合国把每年的4月22日定为“世界地球日”,唤起人们对地球面临的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关注,解决自然资源短缺也不只是政府层面的事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贡献一份力量。
教师: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6页活动第1题中提到的措施,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提出几种节约自然资源的行为。(完成教材第66页活动第1题)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希望你们能根据所收集的资料设计板报。(完成教材第66页活动第2题)效果检测: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分类,知道了并不是所有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都属于自然资源,只有具备了“自然”和“经济”两种属性才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两种,即使是可再生资源也要保护和培育,不要盲目利用,否则可再生资源会转变成非可再生资源。我们还学习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特征——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人均占有量少。因此无论政府,还是普通老百姓都要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共同应对我国自然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本节课使用《祖国不是地大物博》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学习目标。2、白板出示图片,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可再生资源是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个问题,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帮助学生树立了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并倡导节约资源的崭新观念,培养了他们的资源保护意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