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说出地球上五个热量带的分布及其天文、气候特征;2.根据气候资料分析沿海与内陆地区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3.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海、陆气温特征的差异。4.通过教学情境,了解利用照片、地图、图表等学习方法和途径发现、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教学重点实例说明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气候差异的表现。教学难点举例说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学情分析沿海与内陆地区的景观差异学生有一定的前置经验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推断,但难与地理要素的时空分布规律相联系;同时,本教学录制面向网课群体,教学环境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生易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注意力维持的时间较短,自制力相比于学校较差;2.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缺少了教师课堂互动语言的脚手架,多依赖教材、视频、ppt等自主学习的教学资源。就此,本次教学设计创设生活化情境,一方面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提升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较好衔接两部分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课标对本节内容的要求为“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从学生生活出发用形象、具体的实例体现抽象的影响,初步帮助学生建构基本地理要素的时空原理与地理现象的关联。2.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属于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六课时。根据前后课时的衔接与时间安排,具体内容包含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因素(五带)和海陆因素,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对课程内容的组织存在几个注意事项:①增强重难点讲解的形象性、趣味性。②一节课中统筹两个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不拆解一节课为两部分。
③教材中相关内容较少,需要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④预设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时介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我是郑老师,欢迎大家回到能够揭示生活奥秘的地理课堂。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影响气候主要因素的第二课时。明确目标:本节课程,大家关注三点目标就可以啦:一、我们地球上有五个热量带。请大家说出他们的分布以及对应的天文和气候特征。二、沿海和内陆的景观大有不同。希望大家根据见到的图表、文字等气候资料分析说明某地区景观特征的主要原因。同时,希望大家能够攻克一个难点。观察我们身边有没有体现海洋性和陆地性之间存在气温差异的地理现象呢?请讲给我们听。过渡衔接,情境创设:华华是我们区里跟大家差不多大的准初中生。暑假里,他对于初中生活非常期待,又有一点迷茫。于是他打开微信,找到了幼时的好友们。明确前后课时的衔接与本课时学习目标,进入学习情境。知识点一:纬度对气候的影响首先跟随老师的情境介绍进入分情境;
通过主题地图回顾之前课时学过的地理规律;
聆听讲解,深化前知,获得新知;情境引入:(四地景观作为情境素材引入,同时作为上一课时规律知识的地图呈现)四个好友的家乡都在不同的省份,平日里,大家都忙着学习。华华回忆起,上次他们几人聊天还是春节的时候。华华发了一张带弟弟妹妹玩耍的照片到群里,也想要了解大家在做什么。好友小贺秒回了一张穿着羽绒服在美食街吃串串的照片。群里的大佬拍了公园雪地里的大红灯笼。好友龙龙表示不服。他拍了家乡厚厚的积雪给朋友们欣赏。根据这个龙华天团发的照片。大家能猜出他们的家乡,大概位于哪些省份或城市吗?华华当时就留在深圳过年。小贺来自湖北武汉;大佬,来自山东济南;龙龙则来自冰城哈尔滨。旧知回顾:从他们上次的聊天记录当中,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有趣的地理现象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华华和大家有一样的感慨。都没有见过北国的大雪。他发现同一天四个城市的景观竟然有这么大的差异,这究竟是什么魔力呢?为了便于思考几个问题,他还专门制作了一张有趣的主题地图。图上标注了四人天团春节期间所在的位置与当地的景观。请大家结合上节课所学。说明这张图反映了什么样的气候变化规律,请大家按下暂停键思考3分钟,并组织好语言写下来。有同学不记得啦不要紧,我们来找找线索,看这张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结合我们上节课所学习的太阳辐射相关知识,再次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太棒了,上次我们发现了地球表面的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递减。也就是说,这四位好朋友分别位处我国高低不同的四个纬度。原来主要是我国南北跨50度左右的魔力。五带(旧知结构化地归纳为新知):就地球表面所有地区而言,不同纬度获得的太阳光热有所不同。我们上节课学到了当太阳光光线与地面成90度时,地表获得的光热最多,也就是直射。但是整个地球表面能够接收到太阳直射的范围是有限的。同学们还记得吗?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太阳直射点一年的回归运动。这个范围的南北界线分别是哪条特殊的纬线呢。没错,分别是南北回归线。度数均为23.5度。一年当中,这里大部分地区都能够接受到一至两次的太阳直射,我们称这个热量带为热带。相应地高纬度地区有一种天文现象,太阳能够保持24小时在地平面之上或之下,也就是一天都是白天或黑夜,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极昼、极夜。也就是说,地球表面上的点随地球自转一周始终位于昼或夜半球当中。根据左边的动图,可以看得出来能够发生极夜或极昼的地区也是有限的。这个界限是?没错,就是极圈,也就是66.5度。同时,又由于他们位于高纬度地区,以太阳斜射为主,即使在极昼或昼夜交替的时候,获得的热量也较少。我们说其处于寒带。因为他们分别为处于南北两极附近。所以我们分别称之为北寒带与南寒带。同学们发现了地球表面还剩下一大部分地区。他们全年有着昼夜长短的交替。不同时期,随着太阳直射点的远近吸收不同的热量。同样的我们将位于不同半球的两块区域分别称之为北温带与南温带。寒来暑往,四季分明。归纳总结衔接:我们再来整体性的回顾一遍。给大家三分钟的思考时间。做一个梳理。首先南北回归线之间可以接受到太阳直射。我们称之为热带。并且所在区域终年炎热。同样地极圈到极点的高纬区域,有极昼极夜现象,并且终年严寒,我们称之为寒带。南北两个温带地区气候宜人,四季分明但没有特殊的天文现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如果你有一个好朋友是游玩达人,你几乎时常能够在他的朋友圈里云旅游。我们来看看这个暑假龙龙又去哪里玩了?知识点二:海陆差异影响气温通过情景对话提炼地理现象;思考问题;
学习分析材料,建立生活现象与地理要素间的关联;了解通过实验可以从生活中的现象探究地理规律与原理;从数据图表中发现地理规律;
将地理现象抽象为专有名次: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情境问题引入:我们来看看龙龙能给我们提供哪些信息呢?哎,好像和两个地方的位置有关系。龙龙还从穿衣的角度给我们补充了一些当地的气候信息。那从这个对话里我们能够提取出有关于新疆气候特征的哪些信息呢?如果大家一时觉得无从下手就可以先从对话里提取出有关于地理要素的关键词。老师来举个例子。从龙龙的前两句当中我可以提取出,内陆的地理位置,以及沿海的地理位置。也就是距海远近的不同,有可能会使得气候产生差异。那同学们能不能尝试从后两句话当中提炼出关键词。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很好,我看到很多同学回复了时间要素。早晨和中午的差异。还有同学,找到了气温要素。早晨冷到穿皮袄中午热到穿T恤。把这两类关键词结合起来。也就是新疆一天当中温度差异很大。那究竟地理位置上距海的远近会不会影响到当地的气候特征呢?华华决定,在家里做一个小实验。验证:华华决定用水代表受海洋影响大的沿海地区。用砂土来代表距海较远的内陆地区。同时,保证光照等外部条件相同。用不同的物质来突出两者在吸收光热方面的差异。他们得到了一些数据。后期为了进一步验证。也使实验现象更明显。他们选择用灯泡来替代光照条件。用冰代替水。同时也选取了,另一种土壤。在多次室内实验的条件下他们得出了基本结论。但是还是想在真实的自然环境下再进行试验。这次他们好友圈的几个人,坐车到了海水浴场,起初隔1小时后期隔两小时分别测量海水和沙滩温度。华华把他们珍贵的数据发了过来,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么多的数据里面,我们要注意哪些关键数据呢?很好,有同学提到了最值。我们分别找出四个最值。好,那关于温度的数据。如果大家还是觉得表格不够直观,那还可以怎样换一种表达方式让这个现象更明显呢?非常好,我们还可以画图。对数据的处理完毕了。我们回想一下要研究的问题。图表能够说明什么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2分钟。非常好,大家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数据。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实验的关键要素为气温差异,如果把这一个一个的数据看成一个连续的地理过程。可以发现一天当中,气温经历的升温和降温两个阶段。与海洋相比,陆地升温。降温也。也就是说,以砂土为代表的陆地,在接受太阳辐射的光热时,受热,散热也。相应地海洋在接受太阳光热时。这个发现说明了海和陆在关于热的方面有所差异。我们就称之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总结衔接:理解了之后我们再来简单地进行一个小结,更加明确,这个词到底代表了什么样的现象?海和陆在接受太阳光热时反应不同。陆地反应(快)。那具体这个反应的过程,我们可以拆解为升温和降温两个阶段。升温时也就是太阳辐射逐渐增多时。如果按照一年的尺度来说应该是(夏)季节为主呢?陆地反应快,所以升温、降温。如果同时测量海陆气温。陆地应该偏(高)。那如果是一天当中应该是(白昼)。非常好那么降温,它所对应的,分别应该是(冬季和黑夜)。很好,这节课的硬骨头已经被我们拿下。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看看龙龙新发的朋友圈。知识点三:海陆差异影响降水进入新的分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关联地理要素;由要素到地理规律;知识迁移情境导入:(景观图对比)原来他在这次从深圳到新疆的旅途过程中拍了很多照片。记录了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风貌。这些差异极大的地表景观叫什么名字呢?很好,他提到了四种。大家认为植被的差异主要与(降水)自然地理要素相关呢?地图说明变化规律:很好,就是降水。那大家能不能结合这幅全球年降水量示意图。推测龙龙拍摄这些照片的旅程应该是从我国的(东南)方位向(西北)方位呢?非常好,大家推测,按照这几个图像的变化应该是从降水量多的地方,向降水量少的地方。地表植被由茂密繁盛逐渐稀疏。那大家看图观察龙龙旅游路线的方位变化应该是自哪里向哪里?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看图思考2分钟。非常棒,大致自东南西北。那除了我国,大家再仔细观察地图,世界上还有哪些区域可能出现这样的景观变化呢?观察力太强了,从欧洲西部沿海向亚欧内陆地区,也会呈现出这样典型的植被变化。
知识课堂小结:通过这次云旅游,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位置上(海陆)差异会影响气候特征。我们称之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上次华华所做的实验中温度计数据的不同,说明海陆间(气温)要素存在着差异呢?这些照片中植被特征的不同说明什么(降水)要素也存在着差异。而气温和降水恰好又是(气候)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呢?完美!结束语: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上课前的三个目标是否都能够说出来呢?其实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了解到了学习地理更为重要的方法。如果大家勤于观察生活。用上课所学到的知识分析、验证生活现象。那已经算是在做简单的研究了。带着这样的态度,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学好地理。今天的地理课程到这里就结束啦。一定要确认完成学习目标之后才能离开座位哦。层层递进,知识填空式检测。回归学习目标检测学习效率。作业知识检测单:选择+综合题目教学反思1、知识点一的旧知回顾过长,“梯子”太多,类似新授,即新知的铺垫太多,一定程度加重了本课时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厘清知识逻辑。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中介绍了多次实验,优在利于学生了解相对真实的探究过程,弊在不利于学生短时间内明晰重点,取决于学生接受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