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3.3.2两点间的距离》说课稿姚成才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A版》第3章第3节第二课时两点间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是中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点是组成空间几何体最基本的元素之一,两点间的距离也是最简单的一种距离.本章是用坐标法研究平面中的直线,而点是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之一.对本节的研究,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两条平行直线的距离公式的推导以及后面空间中两点间距离和圆锥曲线的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作用.2、目标分析根据大纲要求及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其应用.(2)能力目标:通过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加深对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的认识.(3)情感目标: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条理性和严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数学学习理论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注重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因此我确定如下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两点间距离公式的理解及应用.(2)教学难点: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二、教学过程课堂学习(40分钟)环节一自主阅读(3分钟)自学目标1.牢记并熟练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理解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3.完成课本106页练习题1、2;4.看懂并能独立完成课本105页例3、例4;5.提高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环节二基础检测(10分钟)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2.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3.订对课本106页练习题1、2答案.练习1.求下列两点间的距离:(1)A(6,0),B(-2,0)(2)C(0,-4),D(0,-1);(3)P(6,0),Q(0,-2)(4)M(2,1),N(5,-1);练习2.已知点A(a,-5)与B(0,10)间的距离为17,求a的值.4.请学生讲解课本105页例3、例4.例3:已知点A(-1,2),B(2,),在x轴上求一点P,使,并求的值。例4:证明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环节三合作探究(12分钟)探究目标1.学会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判断几何图形的形状; 1.学会运用解析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2.能够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证明一些不等式;3.提高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探究一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判断几何图形的形状已知△ABC三顶点坐标A(1,-1)、B(-1,3)、C(3,0),判断△ABC的形状并计算△ABC的面积.探究二运用解析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课本110页B组第7题已知AO是△ABC边BC的中线,求证:探究三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证明不等式课本110页B组第8题已知,求证:,并求使等式成立的条件.环节四拓展练习(12分钟)练习一(与探究一穿插进行)课本114页复习参考题A组第8题判断以A(4,1),B(1,5),C(-3,2),D(0,-2)为顶点的四边形的形状,并说明理由.练习二(与探究二穿插进行)课本110页B组第6题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练习三(与探究三穿插进行)课本115页复习参考题B组第7题设,求证:对于任意,.环节五新课导学(3分钟)自学目标1牢记并熟练运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2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3看懂并能独立完成课本107页例5、例6;4完成课本108页练习题1、2;5提高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课后学习(40分钟)1.强化练习(30分钟)课本110页A组第6、7、8题;课时作业相关练习2.自学预习(10分钟)三、教学反思1.教态比较拘谨,不够自然大方。录播室比较大,离学生也比较远,感觉不知道站在哪儿合适,有些手足无措。2.合作探究不够充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考虑,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够充分,对于学生一些不准确的答案评价过于简单粗暴,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机会。3.缺乏教学经验,课堂驾驭能力仍比较欠缺,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努力。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