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2.2.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2第二章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本课为第二节“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性质”第一课时内容,下面我就从教学内容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是人教版高中教学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2节第1小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又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因此学好本节内容知识,不仅可对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加深理解和巩固,而且也为判断直线与平面平行增添了一种新的方法,同时又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知识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本节内容在《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②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借助已有知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②让学生了解空间与平面互相转换的数学思想。3、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空间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以及平面与平面间的位置关系,并掌握直线与直线平行的判断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许多线面平行的素材,和直观判断的方法,但对这些方法是否正确合理,缺乏深入理性的分析。在空间想象和逻辑论证等方面的能力有待于在进一步学习中提高。4、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关键点,重点: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应用。难点:定理的应用及证明过程的书写格式。二、教法学法分析1.教学方法根据本节内容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的特点,针对高中生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类比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及一定的练习掌握本节知识。2.学习方法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题,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最重要的因素。本节课在学法上,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观察、想象、思考和应用的过程建构新的知识,再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让师生交流,从而形成民主、和谐、互动的气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思想。三、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将从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推进新课,归纳总结,作业布置,板书设计6个部分来讲解。1、复习回顾,引出新课: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包含、相交、平行)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直观感知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中,平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位置关系,它不仅应用较多,而且是学习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基础。---引入课题: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2、创设情境:直线与平面平行的例子(1)、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实物教室门,以及教材第54页观察题:封面所在直线与桌面所在平面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如何去确定这种关系呢?(2)、请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设计意图:以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直线与平面平行。3、推进新课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实物,如教材第54页观察题:封面所在直线与桌面所在平面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如何去确定这种关系呢?
(1)如图2.2.1-2,直线a与平面平行吗?(2)如图2.2.1-3,如果在平面内有直线与直线a平行,那么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如何?是否可以保证直线a与平面平行。图2.2.1-3图2.2.1-2通过直线间的平行,推证直线与平面平行。这是处理空间位置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即将直线与平面平行关系(空间问题)转化为直线间平行关系(平面问题)。从而总结归纳出,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并且讲解一个例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空间四边形的概念和画法,操作判定定理在例题中的的应用。例1已知:空间四边形中,分别是的中点,求证:。变式一:条件改为时,EF∥平面BCD吗?变式二:再增加条件分别是中点,能确定一个平面吗?平行平面吗?本环节设计让学生起到提高举一反三能力的作用。通过例题,使学生感悟定理通过线线平行证明线面平行的转化思想,加深对定理的认识。
4、归纳总结(由学生提出这节课的收获,教师归纳总结)归纳总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数学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5、作业布置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我将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6、板书设计:左边板出本节的本课重难点以及要强调注意的地方(红色粉笔标注),中间是例题和练习,而右边则是可以擦写的,这样设计,清晰明了,方便学生在左边找到相应的知识点,让学生更清楚地把握这一节课,同时给学生留有作题的地方,整个板书充分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通过教师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全过程,使数学教学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长期下去,可以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善于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成绩,促进学生发展。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谢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