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江城一小林石莲《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文章较长,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教学重在让学生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首先,在课题导入这一环节,我一改平时直接板书课题的做法,只板书了三个特殊的词语: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让学生说说这个词特殊在哪里。然后再说一句话,用上这三个词,最后再让学生在“开国大典”前用上一个词语。其实这样无形中就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且让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开国大典”就是为了庆祝新中国的成立而举行的隆重而盛大的典礼。我感觉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开国大典这一特殊事件在孩子们的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最重要的是也为后面课文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铺垫。并且这一新鲜特别的导入,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都集中到对课文的理解上,对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好的开头,紧接着我让孩子们总览全文,划分课文层次,明确了全文结构。以“大典之前哪些内容是必须要写的?”一问展开了第一部分的学习。孩子们很快就找到了课文中对参加人员的介绍,会
场的布置、人民群众的激动心情等描写的词句,同时也渗透了场景描写的方法及其重要性。接着学习第二部分,这部分分别从五个场景的描写去体会大典的庄严、热烈、欢乐的气氛。我忽然对5、6、7自然段的教学设计有了新的想法,起初我是设计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30万人会一齐欢呼起来,造成这样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想深挖其根源,让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意义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估计同学们的回答只能停留表而,比如他们会回答,是因为这些人太高兴了,太激动了。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煽情的演说词:是啊,他们怎么能不激动,怎么能不高兴呢?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人们终于过上了和平、幸福的生活。而在此之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人们长期处于残酷的战争之中,在战争中有多少母亲丧失了孩子,有多少孩子无缘见爹娘,多少人在战场上被炸掉了胳膊,又有多少人被战友的鲜血掩埋,可恶的战争啊,人们多么希望结束这罪恶的梦,人们多么希望一家人能围坐在桌子边吃上一顿晚餐,在温暖的被窝里做一个完整而甜蜜的梦啊。而这最简单的愿望都因为战争的存在而成为了幻想。可现在,中国解放了,中国成立了,中国站起来了,再也没有人敢来欺负我们来了,我们华夏儿女终于摆脱了战争,摆脱了噩梦,走向新生了,大家说,我们应不应该激动?应不应该高兴?应不应该欢呼?让我们在激动地齐读一下第七自然段。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7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一堂课下来,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问题上,让我有了一些思考。教师深入的理解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课堂,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提高效率这个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长文短讲,教师“讲”的时间少了,学生“学”的时间自然就增加了。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感受、理解、欣赏,并真正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我也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还有一点值得我去反思:把课堂还给学生。第一课时中有一个画图题。是关于大典会场的布局图。在学生理解了课文之后,想也没想,让学生一边说,我则一边画了起来。没有顾及学生是不是己经会了,能不能自己画了,就把学生的自主权给夺了去。后来,我尝试让学来画,从效果看来,其实学生是可以自己动手画的。毕竟是五年级的学生了,这个时候是应该放手的。本堂课下来,发现自己抓的东西不是太多,放的还是太少的。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