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风筝》说课稿 一、说教材 《风筝》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编排巧妙地将初一学生的生活层面与事业范围伸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与友情。 《风筝》是现代文坛大师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由眼前空中浮动的风筝,回忆起小时候自己不爱放风筝,也不准弟弟放风筝,甚至还粗暴地毁掉了弟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现在明白到了错误却无法补救,从而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
《风筝》说课稿 一、说教材 《风筝》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的编排巧妙地将初一学生的生活层面与事业范围伸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洋溢着浓浓的亲情与友情。 《风筝》是现代文坛大师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由眼前空中浮动的风筝,回忆起小时候自己不爱放风筝,也不准弟弟放风筝,甚至还粗暴地毁掉了弟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现在明白到了错误却无法补救,从而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
本文基于上述特点,学生易读懂却易流于表面,易感知却不够深入,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层次、多角度地探究本问的意旨,也就成了本课设计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流利准确地概述故事,初步理解鲁迅悲哀的原因,创意阅读,能从多角度探究本文的意旨。 2、体会文中流露的兄弟俩的复杂情思。 (因为儿时放风筝是学生们所亲身经历过的,所以不难感知到作者毁坏风筝阻止弟弟的行为是错误的,但本文要更深一层地引领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创意阅读,去探究本文的意旨。因此确定目标一为教学重点。 文中的手足情、自省精神及关注人的内心感受等情思,是当今独生子女情感的薄弱区。因此将目标二作为教学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诵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方式等。读书之法,在于循序渐进,熟读才能做到精思。 学法:重朗读、求合作。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而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集思广益,深化认识,锻炼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 1、诗文导入,激发兴趣 以清朝高鼎的《风筝》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是十分重要的。以学生熟悉的诗文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诗中体会出春天里儿童放学后放风筝的乐趣,这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意旨。) 2、作者介绍,走近鲁迅: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介绍鲁迅及其代表作 (布置学生课外自主地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资源共享,对于今天的信息时代不失为一种高效之举。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作者的了解则又为课文意旨的理解奠定了基础。
)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叙述故事内容,要求准确说出关键词和脉络情节。 小组交流、讨论,积累文中意蕴丰富的字、词、句。 圈点勾画,归纳总结,交流各自初读的感受。 (整体感悟、自觉积累,是语文合作、深层探究学习的前提,为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品读课文,体会情思 学生细细品读课文,质疑、探究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终在学生深思熟虑后,以师生对论的方式,认识体会课文中兄弟二人的感情。 (在这个环节实施之前,我先教导学生怎样质疑有价值的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贵有法,法良则事半功倍。) 5、课内拓展,课外延伸 请学生谈谈日常生活中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当时怎么做?现在怎么做,又是怎么想的? 结合课文,再次总结,提炼课文的多角度意旨,并板书。 让学生在课外设计一个风筝造型,说说如此创意的原因。 (又课内拓展到课外,开阔了视野,也使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在课外也得到了很好地延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