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论语》选读会考复习(五)诲人不倦
本课所选录的15章中包含了孔子教育思想有五个方面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关于教者的素养
关于教育的作用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先富后教。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关于教育的对象子曰:“有教无类。”
(三)关于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指文献、古籍等]、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信[以实之谓信,与人交往讲诚信的意思]。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四)关于教育方法和原则1.启发式教学法子曰:“不愤[苦思冥想又仍领会不了的样子]不启[启发],不悱[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不发[启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1、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2、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
2.讨论式教学法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激励式教学法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4.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宰我、子贡。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冉有、季路。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子游、子夏。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因材施教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分析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正因如此,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
(五)关于教者素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诲人不倦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这也是他诲人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对孔子的“述而不作”,你怎么看?观点一:反映了孔子思想上保守的一面。完全遵从“述而不作”的原则,对古代的东西只能陈陈相因,就不再会有思想的创新和发展。观点二:阐述了自己性格中好古的一面,谦逊地指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贡献是“述而不作”。正因为孔子的“述”,使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自孔子以来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字音知(同“智”)zhì骞qiān隅yú谄chǎn磋cuō倩qiàn反(同“返”)fǎn
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唯通“惟”,只有;知通“智”,读zhì。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反通“返”,还复。(吾自卫反鲁)女与回也孰谁愈?:女通“汝”,你。
一词多义习: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习染)2.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反复练习)3.莫如修仁义而习文。(《韩非子·五蠹》)(学习)4.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衡·本性》)(习惯于)5.通书,习戎事。(《新唐书·张仲武传》)(熟悉)6.鹰乃学习。(《礼记·月令》)(飞翔)
闻:①听到、听说(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②知道、懂得(生乎吾前,其闻道也故先乎吾。)③名声、声望(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④见闻、知识(博闻强志)与:①给与、授予(玉斗一双,欲与亚父。)②结交、参与(失其所与,不知。)③帮助(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④和、同(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者……)⑤同“欤”,句末语气词(无乃尔是过与?)
而鲤趋而过庭: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鲤退而学诗:表承接关系,可不译述而不作:却,表转折的连词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且而与其人从辟人之士也:通“尔”,你今之从政者殆而:句末语气词
重点字词:性相近也:指人的性情、本性“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上等的智者/下等的愚人,形容词作名词有教无类:类别尝独立:曾经/独自站立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疏远,这里指不亲近、不偏爱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方位女与回也孰愈:较好,胜过赐也何敢望回:比较吾与女:同意,赞同贫而无谄[chǎn]:巴结、奉承富而无骄:骄横
未若贫而乐:不如如切[用刀切断]如磋[用锉锉平]!如琢[用刀雕刻]如磨[用物磨光]其斯之谓与: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告诸往而知来者动词活用为名词,过去的事/未知的事起予者商也:启发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使动用法“使……进”/“使……退”。兼人:好勇过人述而不作:创造信而好古:相信窃比于我老彭:私自、私下然后乐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得到整理]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素以为绚兮:以素为绚兮其斯之谓与:其斯谓之与天何言哉:天言何哉状语后置绘事后素:省略了介词“于”,绘事(于)素后窃比于我老彭:介宾短语后置省略句①礼后乎:省略了“义”②始可与言:省略了代词“汝”③吾与女弗如也:省略了代词“之”,代“颜回”④始可与言《诗》已矣:省略“之”
相关成语①有教无类: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没有种类的区别。②诲人不倦:教育别人不懈怠,比喻教育人极有耐心,不知疲倦。③不愤不启:不到想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④举一反三: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⑤闻一知十:听到一件事能够知道十件事。⑥切磋琢磨:加工骨角玉器的各种方法,比喻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致力于学问,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⑦述而不作:只阐述他人学说而不加自己的创见。
沂水春风《论语》选读会考复习(六)
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鼓瑟希(稀)2、莫春者(暮)3、唯求则非邦也与(欤)二、词类活用1、端章甫(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2、鼓瑟希(名词作动词弹奏)3、风乎舞雩(名词作动词吹风、乘凉)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形容词作名词小事、大事)5、曾皙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在后面)三、文言句式1、不吾知也(宾语前置)2、则何以哉(宾语前置)3、尔何如?(宾语前置)4、何伤乎?(宾语前置)5、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状语后置)6、为国以礼(状语后置)7、则何以哉(固定句)8、尔何如(固定句)9、是故哂之(固定句)
四、古今异义(古/今)1、加之以师旅(泛指军队/军队编制单位之一)2、比及三年(等到/比较、紧靠、依附等)3、且知方也(正道、正理/方向、对方、方法等)4、如五六十(或者/如果)5、如其礼乐(至于/如果)6、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写作)五、一词多义(补充)(一)以:1、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介词)2、毋吾以也(认为,动词)3、则何以哉(做、为,动词)4、加之以师旅(用、那,介词)5、以俟君子(而,连词)(二)尔:1、以吾一日长乎尔(你、你们,代词)2、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样子,词尾)(三)言:1、亦各言其志也(说、谈,动词)2、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话,名词)
侍坐孔子问志:平等民主。四子言志子路: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侧重强国)----鲁莽直率,好胜自负。冉有:可使足民(侧重富民)----敦厚谦逊,不卑不亢。公西华:愿学焉,愿为小相(侧重礼治)----委婉谦恭,善于辞令。曾皙:暮春者“浴”“风”“咏”(教化治国)----从容洒脱,豁达自得。孔子评志:释“哂”由“与”点之因。
冉求的那套话实际上就是政治家的作为孔子这样说冉求,没有一点否定的意思;只是说冉求的思想,用来治大国与治小国都是一样的。子路说的是国家大事,是一种大英雄、大政治家的事业;但要有文化基础,要有学问修养,不应该那么简单;可他大言不惭,一点都不谦让,自认为很行,孔子才笑他。对于公西华的思想,孔子认为是一个大政治家的见地,只是话说得非常谦虚罢了。孔子不是否定公西华志向,而是肯定公西华具有以礼从政的素养与才干。春秋战国是一个社会动乱,战争频繁的时期,孔子等人对这样的现实不满,期望治世太平。这幅春游图表达了曾晢的志向,也暗合了孔子的理想。所以,深得孔子称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