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语文版 / 选修《论语》选读 / 八 周而不比 / 周而不比复习

周而不比复习

  • 2022-07-11
  • 18页
  • 200 KB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周而不比》复习课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孔子注重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人际交往关系。人的自我道德修养是不能脱离与他人的关系独立进行的,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按照礼、乐、仁、义的标准与要求不断地陶冶、塑造自己,才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君子、仁人乃至圣贤。君子与小人交友的区别。孔子提出了察友的方法、择友的原则、处友(待人处事)的具体方法、交友的目的,交友过程中要保持人格独立。孔子提出交友之道体现了儒家诚实守信、躬行修为的交往原则。 背一背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14)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16•4)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15•23)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12·24) 译一译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译一译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12·24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理一理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有人说,这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也有人说,这其实是一种对朋友不负责任的态度。你认为呢?在给朋友提建议的时候,虽然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要把握分寸。不一定要做苦口良药,不一定要当头棒喝,你完全可以娓娓道来,这就叫“善道之”。如果这样还说不通,就适可而止,不要等到人家不耐烦了自取其辱。你千万不能要求对方必须如何如何。其实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包括父母对孩子都不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每一个个体都是值得尊重的,朋友之间尤其要保留这种尊重。好好地说出你的忠告,尽你的一份责任,这就是好朋友了。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李泽厚《论语今读》 识友(察人)之道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思考: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察人”?从一个人的行为举止、经历、兴趣爱好中认清他。从一个人所犯的错误中去了解他、评价他。从一个人所交的朋友(所属的类别)中去了解他、评价他。从一个人能否明辨善恶、是非、美丑去考察他。 待友之道处友的具体方法: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评析】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那么,为人处事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所以,一旦发生了矛盾,人们应该多作自我批评,而不能一味指责别人的不是。责己严,待人宽,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原则。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评析】孔子不同意“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这是说,不以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但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就不那么适宜了。“以德报怨”说明用恩德回报他人,但不能感化他人心灵;而“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仅用恩德回报他人,也在培育他人的正直、道德修养,使他感化。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评析】孔子在这里称赞齐国大夫晏婴,认为他与人为善,能够获得别人对他的尊敬,这是很不容易的。孔子这里一方面是对晏婴的称赞,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他的学生,向晏婴学习,做到“善与人交”,互敬互爱,成为有道德的人。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解读:孔夫子认为,太过疏远和太过亲密都不是最佳状态,为什么两个人很亲密却不是相处的最佳状态呢?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你们俩离疏远也就不远了。子游这话的意思是说,要讲仁爱之“行”,也要讲究方法,不能蛮干。对君主尽忠也不容易,君主有了不对,每次见了都劝他,次数多了,硬要做忠臣,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有时命都丢了。对朋友也是一样,朋友不对,你劝多了以后,他不听你的,就会变成冤家了。这是人性的另一面。虽然行仁之道,理所当然,但是要讲究方法,把握分寸,要适可而止。当然,劝谏过头了不好,不劝也不对。如果随时随地把这两句话牢记,做人家的部下也好,朋友也好,凡事都随声附和,就变成滑头,不负责任了,那又不是仁道。所以我们研究孔孟学说,才知道做人真不容易,的确需要多体会历史,多体会人生。 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评析】在人伦关系中,“朋友”一伦是最松驰的一种。朋友之间讲求一个“信”字,这是维系双方关系的纽带。但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但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如果别人不听,你一再劝告,就会自取其辱。这是交友的一个基本准则。所以清末志士谭嗣同就认为朋友一伦最值得称赞,他甚至主张用朋友一伦改造其他四伦。其实,孔子这里所讲的,是对别人作为主体的一种承认和尊重。(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思一思1.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孔子和曾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的交友之道。(1)孔子和曾子的交友之道有什么不同?(2)你怎样评价他们的交友之道?(1)孔子的交友之道包括忠告、善导、不可则止三方面,强调自主平等真诚的独立人格;曾子从交友的意义出发,强调交友的目的在于培养仁德。(2)两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交友的态度与方法,孔子从仁德出发,强调交友需要,要适度交往;曾子侧重。两人追求的要义是一致的。文章学问在交友中的作用,平等真诚交友的方法 2.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请你从交友的角度,联系现实,谈你的理解。(《周而不比》)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的人要深恶痛绝,真正的仁者是“爱憎分明”的,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你、归顺你;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你、远离你。孔子的“爱人”并不是不讲原则的爱。 3.有人主张“以德报怨”,而孔子只主张“以直报怨”,这是否有违儒家“宽以待人”的忠恕之道?没有违背,纵然“以德报怨”值得崇敬,也不宜提倡。换个角度看,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对仇人是爱了,但把人的尊严、社会准则、“礼”放在哪里?儒家主张仁爱有度,“恕”并不是一味地、无原则地宽容,以直报怨就可以了,以德报怨就过了。如果用德来报怨,那用什么来报德呢?如果不加分辨地善待一切人,其现实意义如何? 练一练展一展 1.阅读甲、乙两则文字,完成22-23题。(6分) 甲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颜渊》)22.(1)上述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交往”原则?(2)结合上述话语,具体阐述孔子“交往观”的要求。(3分)22.(1分)(1)“适中(度)”交往。(2)(3分)首先,交往的对象要有选择,当以“仁”为标准;其次,交往过程中要保持自我(主体)的独立性(“矜而不争”),坚持原则,不能放弃自我意志而依附于人(“人之过也,各于其党”);第三,交往既要诚实(“忠告”“善道”),也要适度(“不可则止”),避免自讨没趣。(每点1分) 2.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1)“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墨子·尚贤中》)(2)“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墨子·所染》)(3)“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贫则见廉,富则生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的朋友,而“据财不能以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辨)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墨子·修身》)阅读关于墨子的交友之道的材料,思考墨子的交友观是什么?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