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语文版 / 选修《论语》选读 / 八 周而不比 / 最新周而不比公开课课件精品课件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周而不比公开课课件 16.4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择友之道 察人之道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32.104.75.17)察人之道察人好人恶人视其所以(行为)观其所由(经历)察其所安(兴趣习惯)观过做“仁者”听其言,观其行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17·24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15.28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三个要点来观察人,就没什么可逃避的了。看任何一个人作人处世,他的目的何在?他的做法怎样?另外,再看他平常的涵养,他安于什么?有的安于逸乐,有的安于贫困,有的安于平淡。学问最难是平淡,安于平淡的人,什么事业都可以做。因为他不会被事业所困扰,这个话怎么说呢?安于平淡的人,今天发了财,他不会觉得自己钱多了而弄得睡不着觉;如果穷了,也不会觉得穷,不会感到钱对他的威胁。所以安心是最难。以这三点观人,……——南怀瑾《论语别裁》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啬夫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体罪。性惭惧,诣阁持表自首。佑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佑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后汉书·吴祐传》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愚贤各当其所,则为仁矣。——《正义》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常过于爱,小人常过于忍。——《集注》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砾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书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 严于律己,宽于待人(15.15)以直报怨,以德报德(14.34)人言并举(公正原则)(15.23)日久见人心(5.17)适度原则(4.2612.23)相处之道(15.1514.3415.235.174.2612.23)待人处事原则君子之交淡如水 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相处之道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君子责人则以人,责己则以义;责人以人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故任天地而有余。——《吕氏春秋》夫见人而不自见者谓之矇,闻人而不自闻者谓之聩,虑人而不自虑者谓之瞀。故明莫大乎自见,聪莫大乎自闻,睿莫大乎自虑。——《中书·修本第三》 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相处之道 孔子总说“仁者爱人”,那么他为什么不“以德报怨”呢?“以直报怨”与“以怨报怨”、“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思想是否一致?以德报怨——道家——以牙还牙——法家——以直报怨——儒家——混淆了是非的判断标准,娄师德(唾面自干)冤冤相报何时了善恶是非,恩怨分明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相处之道 明主之择贤人也,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之以官。试于军而有功者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故以战功之事定勇怯,以官职之治定愚智。故勇怯愚智之见也,如白黑之分。乱主则不然,听言而不试,故妄言者得用。——《管子》一个人不论智愚贤不肖,他的话都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只要你能对其进行好坏判断,他的话就有价值。即使按“对”“错”而论,还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的情况。因此,虚心好学者绝不会以一己的好恶去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他只对“话”作具体分析,而不管这话是谁说的。这种“对话不对人”的态度,既是对别人言语权的尊重,也是自己实事求是广纳雅言的最好方法,是聪明人的最佳选择。 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相处之道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史记·管晏列传》晏子相齐,三年,政平民说。梁丘据见晏子中食,而肉不足,以告景公。旦曰,割地将封晏子,晏子辞不受,曰:“富而不骄者,未尝闻之;贫而不恨者,婴是也。所以贫而不恨者,以善为师也。今封,易晏子师,师以轻,封以重矣,请辞。”——《史记·管晏列传》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闚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古文观止》上有一篇,辑自《史记·管晏列传》,提到晏子的车夫,一天回家时,太太要求离婚。车夫问什么原因,他的太太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载晏子经过门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简朴无华,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显得意气扬扬、自足自满的样子。你竟是这样没有出息,不长进的人,所以我要离婚。晏子的车夫听了这番话,就马上改过,力学谦卑。晏子看见他突然一反常态,样子变了,觉得奇怪,问明了原因,晏子就培养他,从此立志读书,后来官拜大夫。从这个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这个人对于交朋友的态度。他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南怀瑾《论语别裁》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12.2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相处之道 探究问题:读了4.26;12.23这两章,你是否认为孔子很圆滑?如不是,又该如何理解? 惟恐其辱,乃所以召辱,不欲其疏,乃所以取疏。故曰:“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正义》不远不敬,不敬不严,不严不尊,不尊不恭,不恭不礼。——《郭店楚简·五行》数:呢之至于密者也。 豪猪的哲学:适度原则有一群豪猪,身上长满尖利的刺,大家挤在一起取暖过冬。它们老是不知道大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距离才最好,离得稍微远些,互相借不着热气,于是就往一起凑凑;一旦凑近了,尖利的刺就彼此扎着身体了,就又开始疏离;离得远了,大家又觉得寒冷……经过很多次磨合以后,豪猪们才终于找到了一个最恰如其分的距离,那就是在彼此不伤害的前提下,保持着群体的温暖。 责善,朋友之道也。然不可则宜止,不复言,所以全交,亦所以养其羞恶之心,使之自悟也。——《正义》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南怀瑾《论语别裁》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 君子和而不同课文P41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李泽厚《论语今读》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贤师良友在其侧,诗、书、礼、乐陈于前,弃而为不善者鲜矣。——《说苑》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程颐读法建议三领悟思想取其精髓 仁 中庸之道,忠恕之道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君子以义合,小人以利合。 【原文】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于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中庸》【译文】真诚是自我的完善,道是自我的引导。真诚是事物的发端和归宿,没有真诚就没有了事物。因此君子以真诚为贵。不过,真诚并不是自我完善就够了,而是还要完善事物。自我完善是仁,完善事物是智。仁和智是出于本性的德行,是融合自身与外物的准则,所以任何时候施行都是适宜的。 结束语谢谢大家聆听!!!43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