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语文版 / 选修《论语》选读 / 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 / 4、知其不可而为之

4、知其不可而为之

  • 2022-07-11
  • 6页
  • 43.53 KB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堂实录执教人:李烜(高级教师)时长:43分钟46秒时间:2018年4月25日文字整理:陈桂荷一、课题导入师:同学们,我看大家读得很熟,一会儿我们再读的时候,大家记得,速度应该怎么样啊?生:(齐答)慢一点。师:(点头示意)是的,应该放慢一点。如果说我想让同学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我们国家的文化……(学生快速思考积极应答)师、生:(几乎同时说到以下几个成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师:(提醒孩子们)一个。师、生:(几乎同时选择这个成语)源远流长。师:对,因为我们刚才说了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我在改作文的时候常常看到同学们的“源远流长”是这样写的。(师板书:渊)师:对吗?生:不对。师:是这样写的啊。(师板书:源)师:那我想再问一下,你觉得这个“源远”跟“流长”是什么关系?(师边说边把“源远流长”四字板书完整)(思考了几秒钟后开始有学生轻声回答)师:你觉得从逻辑上讲它们是什么关系?(学生继续轻声回答,声音比第一次响亮)师:我听见有同学说并列关系,有同学说因果关系,是吧?我比较认同因果关系。(点头肯定)师:因为源远,所以流长。(经师启发,一些学生一起回答)师:比如说,长江、黄河,它们会成为世界性的大河流,那是因为它们的源头在哪里呀?师:在世界性的位置——青藏高原。(学生也一起回答)师:那假如说我们的文化也是一条河的话,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大家都知道是四大古文明里面唯一没有断流的一种文化,对不对?生:(点头认可)嗯。师:那么跟它这个源头,你说有没有关系?生:(点头认可)有!师:有关系,那我们今天要学的这个《论语》呢,应该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这个《论语》里面有很多很好的思想,给我们启迪,给我们温暖,给我们激励,值得一读再读。所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师出示PPT展示课题题目)(2分26秒)二、文本解读(一)一读环节师:(充满激情)我们首先进入一读环节,我们刚才说了,我们要一读再读。大家给我解释一下题目吧。(师展示PPT“一读”的页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生:(稍作思考后回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闲坐。(学生第一遍回答时,说到“陪着孔子闲坐”这个地方的声音明显弱下去了)师:(放慢语速,带着学生一起再说了一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闲坐。师:(指着屏幕)也就是说这句话里面一共有几个人哪?生:四个。(马上改口)五个!师:(伸出手掌展示数量五,与学生一起回答)五个!对不对?生:对!师:这个“侍坐”是什么意思呢?师、生:陪着长辈。师:这个“侍”里头有长幼、有尊卑,有文化含义在里面。好,有五个人。(师兴奋)现在我需要五位同学来作为演员,你们来模拟一下。刚说了是四个学生陪着老师闲坐,肯定要聊点什么吧?我需要五位同学来模拟一下这场师生的聊天。(带着鼓励的眼神,微笑地看着学生们,作出举手的动作)(几秒钟后有五个同学举手)师:(作出“确认”的手势)一、二、三、四、五。好,五位同学。(五位举手的同学起立)师:你们谁来孔子?(女生1迅速举手示意)师:好,你来孔子。然后,子路?(女生2迅速举手示意)师:好,子路是你是吧!冉有?(女生3举手示意)师:好!公西华和曾皙?(剩下的两名男生举手示意)师:(点头示意)好!我们可以开始。女生1:(饰孔子)是直接读话语内容吧?师:对,用原文。女生1:(饰孔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女生2:(饰子路)“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女生1:(饰孔子)“求,尔何如?”女生3:(饰冉有)“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女生1:(饰孔子)“赤,尔何如?”男生1:(饰公西华)“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女生1:(饰孔子)“点,尔何如?”男生2:(饰曾皙)“异乎三子者之撰。”女生1:(饰孔子):“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男生2:(饰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女生1:(饰孔子)“吾与点也。”6 男生2:(饰曾皙)“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女生1:(饰孔子)“亦各言其志也已矣!”男生2:(饰曾皙)“夫子何哂由也?”女生1:(饰孔子)“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师根据学生的现场演示在PPT上展示课文原文内容)师:好,现在请大家切换一下,我们切换到现代社会,你们把这场师生聊天用现代汉语来演绎一下。女生1:(饰孔子)“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但你们不要因此而不敢说了。你们平时在家闲居时就说‘别人不了解我啊’。如果现在有人想了解你们、任用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女生2:(饰子路)“如果是一个有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而且加上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那么让我仲由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之后,我就可以使军队有用,而且百姓懂得为人的道理。”女生1:(饰孔子)“冉求,你有什么打算?”女生3:(饰冉有)“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我冉求去治理它,等到三年之后,我就能让百姓富足。至于那些没被教化的事,就只能等待有才能有德行的人。”女生1:(饰孔子)“公西华,你有什么打算?”男生1:(饰公西华)“我不敢说能够胜任,但愿能够学习这些事情,诸侯祭祀之类的事情或者诸侯会盟共同朝见天子这样的大事,我愿意穿着衣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司仪。”女生1:(饰孔子)“曾点,你有什么打算?”男生2:(饰曾皙)“我和他们三位的意见不同。”女生1:(饰孔子):“那有什么关系呢?也不过是个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男生2:(饰曾皙)“暮春时节,穿上春天的夹衣,与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子一起到沂水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来。”女生1:(饰孔子)“唉,我赞成曾点的话啊。”男生2:(饰曾皙)“老师,您觉得三位的话怎么样?”(译成现代汉语时稍有点停顿不畅)女生1:(饰孔子)“不过是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罢了,”男生2:(饰曾皙)“老师,您为什么笑子路呢?”女生1:(饰孔子)“治理国家要用礼仪,可是他说话一点儿也不谦让。因此笑他。难道冉求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难道公西华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祭祀宫庙,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国家做一个小相,那么谁又能做大事呢?”(师、生响起响亮的掌声)师:(开心喜悦)请几位同学坐下。果然是读得非常熟。这是一读环节,刚才几位同学模拟了一下聊天的场面。课后大家可以模仿演员的诞生,从语气,从表现力这些方面,你们去选一个表现最好的人。那么一读环节,我们主要是把文意疏通一下。(师示意学生看屏幕)师:刚刚我们说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题目,《论语》一般都是用第一句话作为标题的。但是实际上还有人根据这则论语的内容给它另外起了一个名字叫做《沂水春风》。(师在PPT上展示另外一个题目《沂水春风》)师:显然,这场师生聊天是孔子问他的弟子什么呢?生:志向。师:是的,志向。那么孔子对谁的回答比较满意一点?生:曾皙。师:曾皙。他说“吾与点也”。那么四个人的回答里面,他有明确的态度的,一个是曾皙,还有一个是谁啊?生:子路。师:(肯定、微笑)是子路,是不是?孔子是什么态度啊?生:(齐答)哂之。师:刚才扮演孔子的同学,这个哂字你想要怎样表现呀?女生1:(饰孔子、站起来回答)我觉得他这样轻蔑地笑好像不是很符合他的身份。师:哦!你觉得不是那种轻蔑的笑。女生1:(饰孔子)我觉得可能是微微一笑的那种感觉。(有较多同学笑)师:嗯,微微一笑。我觉得就是这样的。(示意该同学坐下)我觉得非常好。轻蔑地笑,你们在座的任何一位同学,如果你回答了问题,老师轻蔑地一笑,你舒服不舒服?生:(齐笑回答)不舒服。师:肯定不舒服,这个孔子我觉得断然做不出这样的举动。我觉得他应该就是微微一笑,但是曾皙呢,也已经从这个微微一笑里捕捉到了他的意思,对不对?那么这个是一读环节,我觉得同学们完成得很好。从你们的翻译来看,也很好。这里我再想讲一个就是刚才这句“异乎三子者之撰”这个“撰”字是什么意思啊?生:(齐答)才能。师:才能。这是刚刚翻译的时候没有讲出来的啊。那么下面我们就进入二读环节。(一读环节结束11分钟12秒)(二)二读环节师:刚刚说了,对于子路的态度,孔子是哂之。为什么呢?(师在PPT上展示“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及孔子对待他们的志向的态度)生:(声音较弱,没有信心)因为……师:(见学生较犹豫,开始引导)孔子有没有解释?生:(低头看原文,很快发现孔子的解释)有。师:(展示PPT,与学生一起说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师:冉有呢?孔子有没有态度?生:(声音从犹豫到坚定)没有。师:没有明确的表态,对吧?(师展示PPT内容“未置可否”)师:(对于)公西华也是没有明确的表态。(对于)曾皙呢?生: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师生一起回答且师在PPT上展示“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师:那么现在我们二读的环节要解决这么一个问题,孔子为何哂由?他自己解释了,“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但问题是他赞赏这个曾点,有没有解释原因?生:(回到原文稍加寻找)没有。师:没有对吧?那我们要不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呀?生:要!(师展示PPT,提出疑问“为什么?”)师:那我们现在聚焦曾皙的回答。(师在PPT上展示曾皙的回答)师:现在大家用舒缓的语调读一下这段话。6 (生用舒缓的语调齐读)师:嗯,用现代汉语讲就是什么?大家一起讲一下。师、生:春天时节(师强调时间应该准确一些),暮春时节,天气比较暖和,穿着春天的衣服。师:大家不是北方人体会不到北方人经历漫长的冬天,天终于暖和起来了,可以把大棉衣脱掉,穿上薄一点的衣服的时候,那时候的心情是非常好的。然后冠者五六人,冠者是什么人呢?生:成年人。师:嗯,还有童子,小孩子六七人,“浴乎沂”就是到沂水去。沂水在哪里知道吗?生:山东。师:(点头示意)在山东,孔子的老家。“浴乎沂”就是到沂水里洗洗澡,“风乎舞雩”就是去吹吹风,大家感觉到没有?这个“浴乎沂”和“风乎舞雩”特别地动人。然后还唱着歌回来。所以就有人根据这则内容把这则论语命名为《沂水春风》。师:现在问题就是,他为什么可以得到孔子的赞赏呢?你认为他描绘的是太平盛世的生活图景,还是“江海之志”?(师同时展示PPT上这个问题的内容,耐心且期待地看着学生,等待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师:(带着鼓励的眼光看着第一排的学生1)来,你来说一下。学生1:我认为是江海之志。师:嗯。那你告诉我,你理解的江海之志是指什么?学生1:(微笑地迟疑了几秒,最后不太自信地回答)有远大的志向。师:嗯,有远大的志向。同学们是不是都是这样理解的?(学生们没有发出认可的声音,也没有点头示意,不太确定,此时学生2举手)师:来,你说。你理解的江海之志是什么?学生2:(回答有些卡顿,正在整理思路)我觉得江海之志应该没有局限在功名利禄,也没有局限于某一个点,而是放在了很多事情,而是按随性的方法。师:随性而活,所以叫江海之志。是不是?好,请坐。师:其实答案在哪里呢?什么叫江海之志,大家看一下相关链接。相关链接的第二则,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生齐读)师:这段话什么意思呢?(学生思考不语,师耐心等待,展示PPT中相关链接有关“江海之志”的语段: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师:(适时引导)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桴下面的注释有,是指小筏子。孔子说,我的主张在这个世道上行不通的话,我就划着一个小筏子到海上去漂流。那个时候跟随我的人,大概是由吧。由是谁啊?师、生:子路。师:那子路一听,很高兴,觉得老师最喜欢我。(生开心地笑)师:因为子路是一个很率性的人,他比较容易翘尾巴,于是孔子看他这么喜形于色,就又敲他一棍子,他说:“没其他原因,因为子路除了勇敢这一条比我厉害之外,其他没什么用了,所以可以跟着我去。”(生再次开心地笑,学生听得非常入神)师:听明白了没有?这叫江海之志。那么这个江海之志是什么意思?我的理念,我的道在这个世道上行不通的时候,我就要到江海上去漂浮,这是什么意思呢?(有学生轻声回答,但声音较小)师:是不是想要隐退的意思?(学生点头表示认可)师:对,所以就是隐退的意思,不是刚才同学们说的远大的理想。好,我们再看一则材料可以互相映衬地去理解。(师展示PPT相关内容: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第七章·述而篇》)师:孔子对他另外一个叫颜渊的学生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什么意思呢?下面有翻译,大家看一看啊!(师展示PPT相关内容:成语“用舍行藏”的意思)师: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世界用得上我,我就努力做,如果这个世界用不上我,我就藏起来。字面意思就是这个。那么可以做到这一点的……(示意学生一起回答)师、生:只有我和你吧。师:对,就是这样的意思,后来也变成一个成语了,叫做“用舍行藏”或者叫“用行舍藏”,明白这个意思了吗?(生点头回应)师:也就是说,当孔子很累了很疲倦了,受打击的时候,他想要干嘛?生:隐退。师:那现在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江海之志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师展示PPT相关内容:杜甫的诗歌《自京赴秦先县咏怀五百字》)师:大家都知道杜甫是非常不得志的。他想没想过隐退呢?生:(看着屏幕上的诗歌若有所思地回答)想过。师:嗯。他说“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他说我也想隐退,如果我隐退,我就可以很潇洒。(此处学生也一起回答)师:可是我为什么做不到呢?生:(声音不大)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师:(点头肯定)我实在是舍不得这个皇帝(学生笑),这个皇帝像尧舜一样是好皇帝,我舍不得他。这就是杜甫的那种忠爱缠绵的感情。我们再看看啊,这则故事就更好玩了。(师展示PPT的相关内容:苏轼的词《临江仙》)师:读过这首词吗?生:(点头)读过。师: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生:(犹豫小声)被贬……师:被贬黄州的时候。被贬黄州,苏轼有一天在外面很晚回家,在外面喝酒喝醉了,然后回家的时候门敲不开,只好坐在江边,然后他就想,唉,太不自由了,我真希望“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问题是他这个词流传很广,第二天就流传到地方官那里去了,地方官就急了,糟糕糟糕,这要是跑了怎么办?(学生笑)赶快跑到他家来看,结果一看,苏轼在打呼呢!那现在明白什么是江海之志了,对吧?(学生点头肯定)师:那么现在我们就回到刚才那个问题上啊。曾皙为什么可以得到孔子的赞许?(师展示PPT相关的内容:曾皙为什么可以得到孔子的赞许?你认为他表达的是归隐的愿望还是天下大同的理想?)师:因为孔子是由衷地赞许,说明说到他心坎里去了,那么他到底说中了孔子怎么样的心思呢?是归隐的愿望还是天下大同的理想?生:(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天下大同。师:(微微一笑,停顿几秒钟)选择题哦,A和B。生:B。师:都选B是不是?没有一个选A的。为什么呢?6 (生声音较小地尝试着回答)师:请科代表来回答一下。你代表一下大家说为什么这么多人都选B不选A。学生3:我觉得B更符合孔子那种大教育家的身份,他是要博爱嘛,然后他希望全社会都像那种共产主义一样。(师、生笑)师:哦,大同社会。大家对孔子还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都对孔子的理想和追求是理解的。(点头肯定)请坐。师:刚才我们是根据两句话,一个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还有他跟颜渊说的那句话“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不是?那我们也看看其他的话,看看能不能支撑反面的观点,另外的观点。(师展示PPT相关内容: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朱熹《论语集注》)师:朱熹在他的《论语集注》中说到孔子的理想的时候,他是这么说的:“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能理解吧?应该不难理解。就是这一句“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这个“遂”字是什么意思?(生轻声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师:嗯。就是“顺遂”,就是“实现”,万物都能实现自己的天性。我们再看,《论语·宪问》里有这么一则。(师展示PPT的相关内容:《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师:子路宿于石门,有一个看门的人就问他,“奚自?”,“奚”就是“何”,你从哪里来?子路就说“自孔氏”,我从我老师孔子那里来。然后那个看门的人就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也就是说在别人眼里,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轻声发表自己的看法)师: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就是知道这个事情很难很难,他知不知道自己的理念实现起来好难好难?知道。很难那怎么办?生:还是要做。师:对,还是要做。(师展示PPT的相关内容: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师:然后孔子在追求自己的相关理想的过程当中,他是怎样的呢?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好,现在有两个孔子了,第一个是这样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还有一个孔子是这样的,刚刚都看过了。(师展示PPT的相关内容:左侧“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右侧“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那哪一个才是真的孔子,按照你们的选择我认为应该都是这边的(指PPT上右侧所指的孔子)。那这边的这个孔子是不是真实的孔子?(指PPT上左侧所指的孔子)(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发表观点的声音多但是不大,听到有同学说“是,消极”等词语)师:是不是真实的孔子呢?生:(齐答)是。师:也是真实的孔子,对吧?为什么呢?生:(较统一)人总有消极的一面。师:嗯!人总有很累很倦发发牢骚发发感叹的时候。但是主流是什么?他的主基调,他生命的主色调是什么?对,应该是这个。(指PPT上右侧所指的孔子)师:很好。我们还可以看一看,这则沂水春风的的画面是不是描绘的是一幅归隐田园,归隐山水的画面呢?(师展示PPT的相关内容:文中描写沂水春风的语句)师:我们将他跟一个真正的隐者进行对比。你们最熟悉的应该是……生:(脱口而出)陶渊明。师:(笑)陶渊明。行,我们就拿陶渊明来跟他对比。(师展示PPT上的相关内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些内容展示在“沂水春风”相关语句的右侧)师:大家看是不是都有个“归”字?生:是啊。哇!(获得启发的惊喜)师:大家看,“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要“归园田”。那么这个曾皙也说“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两个都有“归”哦。(稍停顿一下,给学生感悟和思考的时间)有什么不同吗?(生开始安静了几秒钟,后逐渐出现轻声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声音)师:来,你说一下。对,就是你。学生4:我觉得曾皙这句话的“归”是“回家”的意思。师:哦,回家的意思。陶渊明就不是回家吗?(师、生笑)学生4:我觉得曾皙指的那个家并不是说……嗯……(有些停滞难以表达)师:你就感觉啊,感觉曾皙好像是出去干嘛了呀?生:(脱口而出)出去玩。师:(微笑)去郊游了一趟。周末去郊游了一下就回来,对不对?那陶渊明是这样的感觉吗?生:(摇头)不是。师:不是,他要归,归向哪里?归向田园,归向山林,是吧?请坐。师:感觉方向不一样,是不是?(师展示PPT的相关内容:曾皙的“沂水春风”下面的配字“人人欢乐,万物和谐,万物莫不遂其性)师:但是两者都呈现出人和自然非常和谐的那种天人合一的状态。“沂水春风”也是吧,人人都很开心,万物很和谐,春天嘛,万物生长。那陶渊明呢?他自己也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很和谐,很美,对不对?但是方向不一样。这里我们小结一下啊。(师在PPT上展现小结的内容)师:陶潜回归田园,回归自然,走的是一条隐逸之路。曾皙呢,他是郊游回来,两个场景都有这种天人合一的特点,但是感觉方向不一样。陶渊明是一步一步走向自然,走向“天”,途径就是道家所说的“道”,另一种曾皙是天一步一步走向人,途径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仁”,具体的方式就是“礼乐治国”,也就是说,我是一个“仁人”,通过我的努力,使万物莫不遂其性,当然我是很多人,不是一个人,曾皙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人性的盛世图景。也是孔子心目中大同世界的一个画面。(学生安静专注地看着屏幕,认真品味其中的意味)(师在PPT上继续展示“道儒之别”的内容,“道”:人一步一步走向天道;“儒”:天一步一步走向人仁)师:那曾皙为什么得到孔子的赞赏?我的观点跟大家的观点是不是比较一致啦?(生点头肯定)(二读环节结束:26分钟42秒)(三)三读环节师:好,这是二读。那我们三读呢,又要解决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师展示PPT上三读的问题: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师:前面孔子哂由,他自己解释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那我们得出的感觉好像是孔子觉得子路怎么样?生:(轻声回答)不谦虚。师:不谦虚,对不对?但是你看他下面的话,看最后一段,他说“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尤其是后面那一句“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他好像觉得公西华太谦虚了。而且你看,曾皙他描绘的是一幅世界大同的景象……6 (停顿几秒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生:(点头肯定)嗯。师:你觉得很谦虚吗?(生不语,似乎不太肯定)师: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达到社会大同了,你觉得他很谦虚吗?是不是这个理想也很大?(生点头肯定)师:所以啊,我们还得考虑一下,夫子“哂由”真的是因为子路不够谦虚吗?(师同时把这个问题展示在PPT上)(师停顿几秒钟,意味深长地看着学生)师:那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得出这个答案?是不是应该用一个什么方法啊?生:对比。师:对比,比谁的话?师、生:比“子路”的话和“曾皙”的话。(师点头)(在PPT上把“子路”和“曾皙”的回答孔子的话展示出来,关键字词标注成了红色,子路的话的标红字词为“千乘”“师旅”“勇气”;曾皙的话的标红字词为“鼓瑟”“浴”“风”“咏”)师:那你就比呀。大家读一下,看看你用什么语气来读子路的话啊。(生读子路的话)师:(满意地微笑)好,再换一个语调,应该要换一个语调了,读曾皙的话。(生读曾皙的话)师:(满意地微笑)是不是完全不一样?你看这里面,“千乘之国”啦,“师旅”啦,“勇”啦,感觉这个话里充满着什么?生:(笑)霸气。师:(笑)霸气、杀气。强调武力、杀伐之气。那曾皙的不用说了吧,你看他本身就在干什么?鼓瑟,讲话之前就在鼓瑟,对不对?他强调的是礼乐治国。那也就是说,这个子路,他讲的这一番话跟孔子之间的治国之道……生:(抢答,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不相符!师:对!儒家是不主张武力治国的。我们再看一则材料,帮助大家理解。(师展示PPt的相关内容:闵子侍侧,訚訚(yĺnyĺn)如也;子路,行行(hànghàng)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师:这则材料,“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他三个学生各有各的特点,那孔子一看就非常高兴,但他又说了一句话,这句是什么话呢?像子路这样可能会不得好死。(生齐笑)师:大家看一下下面的翻译啊。(生点头,安静阅读屏幕中的翻译)师:那为什么他会这样讲呢?因为他就看到了子路身上的好勇,这种好狠斗勇的感觉(此时学生有跟着一起说),有点莽撞。所以他经常鼓励子路要修心养性。那么孔子的话不幸言中了,后来子路真的是……你们有兴趣的话自己去看书查资料了解一下,死得很勇武,但是也很惨烈。(师继续展示PPT上的相关内容:“孔子对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为何没有明确表态?是否没有明确态度?”)师:好,那我们看到孔子对冉有、公西华的回答有没有明确表态?师、生:没有。师:没有明确表态是不是等于没有态度?生:(脱口而出)不是!师:孔子说话有个特点,他经常不明说的。曾皙怎么追问他的?“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他说,他们也就是说一下自己的理想罢了。他讲话有的时候是不直说的。那么不直说是不是代表没有态度?生:也不是。师:那他是什么态度呢?他对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是什么态度呢?(生安静思考,似乎没有头绪)师:子路的话里充满了杀伐之气,跟他的理念不符,那另两位呢?因为课堂上真的没有时间给同学们充分的讨论,所以老师只能出示一下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一些感觉给大家共同参考啊。(师课件上出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观点)师:我概括一下,我觉得子路讲的是如何强国,是吧?他不是说吗?可以使老百姓有勇。冉有讲的是可以足民,如何富国;公西华讲的是内政外交这些事情,讲的其实都是治国的具体的方法,属于技的层面;而曾皙也没讲我要怎样治国,他就描绘了一幅以人为根本的太平盛世(的画面)。但是这个理念是治国的大道,礼乐治国。孔子认为这三个人的回答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为了证明我这个观点有一点依据,我也选了一则《论语》,大家看一看啊。(师出示PPT相关内容: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论语·公冶长》)师: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孟武伯问,问谁呢?(有学生很快回答子路)问孔子,不是问子路。你看下面,子曰嘛。生:(恍然大悟状)哦!师:他问孔子,问什么呢?子路这个人,仁吗?可以说得上仁吗?孔子又是这样不吱声,他说我不知道。这个孟武伯不甘心,又问。孔子又说了,由也,子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就是这些军事啊,赋税啊,这些事情可以交给他,至于他仁不仁,我就不知道了,“不知其仁也。”师:然后(孟武伯)又问“求也何如”,冉有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就说了“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你看他对他的学生非常了解,他说“千室之邑、百乘之家”,这个冉有去做什么人比较合适呢?做一个宰相、管家。至于他仁不仁……生:(一直跟着老师的思路,此刻快速齐答)我就不知道了。师:然后人家又问,“赤也何如”,公西华怎么样呢?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他穿着衣服戴着帽子立在朝堂上,让他去管一管外交,处理一下外交方面的事情,他是很棒的,是吧?至于他仁不仁……生:我也不知道了。师:是不是很好玩?(生笑)师:大家课后可以去读读《论语》啊。(师在PPT上出示作业)(三读环节结束:35分钟02秒)三、作业师:这个作业大家看一下。(生认真安静地看作业的要求)师:子思受邀回到高中宣讲成长经历、学习心得,他说自己在母校学习期间非常喜欢儒家文化,现在他正跟着研究生导师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一位同学向他提问,对儒家文化,我们有所了解,像“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同,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呢?(生若有所思)师:如果你是子思,请你写一封信来回应。(生认真思考,开始小声讨论)师:(微笑)大家可以写一写哦。(生拿出草稿纸,边思考边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师走进学生群中轻声进行交流)师:大家现在剩下的时间写一封信肯定写6 不完,但是你可以写一下一些想表达的主要的意思。写好的话,举个手啊。(生认真写这封信的要点,师走进学生群中交流,查看学生写的内容)(下课铃声响起)师:没有时间了,其实我很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还是简单地说一下,好不好?嘉怡,你说一下你的。学生5:我觉得如果按照这个学生的想法的话,那每个人都觉得这样的思想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不便的情况,那么这种思想就不可能在生活中得到实现。万事总是开头难的嘛,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言行感化身边的人,然后让这种思想得到一种体现,先从小范围再到大范围。师:那咱们当时怎么办?(生笑)学生5:自己买车。(生笑)师: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学生6:我觉得如果现在的时候去运用的话还需要与时俱进吧。师:还需要与时俱进。你比方说它这里边的“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你是觉得它和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已经有距离了,是吗?学生6:对。师:好,那你觉得应该怎么样与时俱进呢?学生6:(有点犹豫和停顿)就是……师:我们这个社会不需要“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吗?(生笑,回答的学生也笑)师、生:需要。师:那怎样与时俱进呢?学生6:(有些不确定,回答不上来)选择一些现在可以运用的一些……(有学生举手想发言)师: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学生7:其实我觉得现在这个社会挤挤公交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但是现在这个每个人节奏都很快的时代很少人会停下脚步去讲道理,如果挤公交挤不上的话确实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可以礼让一下或者是……而且现在这个社会……(表述有些重点不清晰)师:这样啊,如果大家都挤的话,会更快了还是更慢了?生:更慢了。师:如果人人都有礼的话,反而更快了,是不是?生:(点头认可)是!师: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现实是大家都在挤,怎么办?(生开始小声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7:首先从政府的角度,公交车是真的不多……(师生笑)师:就是要投入了,是吧?要多搞一些公共交通的设施,对不对?学生7:但是对于每个人道德还是要有的,然后可以根据其他方法来再改吧。师:就是说这个儒家思想推行起来真的是有点难的,你看“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有点难,但是,难就不做了吗?生:(齐答)要!师:还是要做,是吧?所以大家看一下啊,沂水春风里面,有“冠者五六人”“童子七八人”,为什么要带六七个童子?其实这有教育的意味在里面,代代相传。好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课!(43分钟46秒课堂结束,生鼓起持久热烈的掌声)6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