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知其不可而为之2009.03.16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子后,不敢不告也!”14.21(P289)此章记孔子恶无道之事也。同时循礼卫道,不敢不告。
1、在得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孔子为何要”沐浴而朝”?2、按理来说,陈成子杀简公,哀公应该早知道这件事,但他都未表示要出兵。况且杀的是齐国国君而非鲁国国君,为什么孔子还要如此隆重地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陈成子呢?3、在遭到哀公的婉拒,又遭到三桓的一致拒绝之后,孔子为什么一连两次说出“不敢不告”?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重和虔诚。这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孔子的观念中“君君,臣臣”,现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此种行径当然应该天下共击之。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这是孔子“礼”的思想的体现。孔子虽告老还家,但仍用士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要求原本就没抱太大的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的申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而又想有所作为的心情。
孔子非不知哀公不能讨,亦非不知三子之不欲讨,而必以告者,欲明大义于三家也。纵无益于齐,而君臣之大防,犹可默夺强臣之魄。——张岱《四书遇》中引袁了凡的话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18.5(P375)此章记接舆佯狂感切孔子也。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此章记孔子周游,为隐者所讥也。
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此章记隐者与子路相讥之语也
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弃君臣大义,消极避世的作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此章言孔子伤时无明君也吾已矣夫!1)认识到自己此生无缘见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了。2)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也就是把圣人之道传递下去,著书立说以等待明君的出现。
辨析:孔子与那些隐士在处世方式上有何异同?同:忧国忧民异:孔子济世(用世)隐士避世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