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高中语文 / 教学同步 / 语文版 / 选修《论语》选读 / 二 克己复礼 / 高中语文《克己复礼》讲课稿

还剩 1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克己复礼》讲课稿第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德政主张。第二课堂我们来谈谈孔子的礼治主张。   首先请问同学们:什么是礼?礼物?礼貌?   我们来看看课文的注解,这样来解释礼的。礼,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礼,因为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又对此有了增减,所以变得完美丰富了。概括地讲,周礼包括三个层面——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他比礼节更细,更繁琐。礼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   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礼记檀弓上》中说道有一个叫伯高的人死了,孔子却到了他的学生子贡的家里里去哭。这让大家很纳闷吧,为什么他不到伯高的家里去,却到子贡的家里哭呢?在失去亲人时的哭也是很有讲究的。孔子说如果死去的这个人与我是兄弟关系,那我就得到祖庙里去哭;如果死去的那个人是我父亲的朋友,我就得在祖庙外面哭;如果那人是我的老师,我就在他的正寝就是主卧室里哭;如果那过世的人是我的朋友,我呢就在正寝的外面哭;那人如果跟我是泛泛之交,我就得在郊外哭。可是孔子想伯高和我是什么关系呢?似乎比泛泛之交要深一点,但还没有达到朋友的程度,他想那我得去哪儿哭呢。我和伯高的关系该去哪儿哭,周礼中没有规定。既然周礼没有规定,我就创造礼。伯高是子贡介绍我认识的,我就到伯高的家里去哭吧。   再说哭吧,孝子之丧亲也,哭而不偯。在父母去世的时候不能拉长声音地哭,而是要真情流露,丝毫不做作。而在堂兄弟党姐妹这类人去世时的哭法就得是三曲而偯,就是那种音调有高低有起伏的哭法。    《克己复礼》讲课稿第一课我们学习了孔子的德政主张。第二课堂我们来谈谈孔子的礼治主张。   首先请问同学们:什么是礼?礼物?礼貌?   我们来看看课文的注解,这样来解释礼的。礼,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礼,因为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又对此有了增减,所以变得完美丰富了。概括地讲,周礼包括三个层面——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他比礼节更细,更繁琐。礼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   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礼记檀弓上》中说道有一个叫伯高的人死了,孔子却到了他的学生子贡的家里里去哭。这让大家很纳闷吧,为什么他不到伯高的家里去,却到子贡的家里哭呢?在失去亲人时的哭也是很有讲究的。孔子说如果死去的这个人与我是兄弟关系,那我就得到祖庙里去哭;如果死去的那个人是我父亲的朋友,我就得在祖庙外面哭;如果那人是我的老师,我就在他的正寝就是主卧室里哭;如果那过世的人是我的朋友,我呢就在正寝的外面哭;那人如果跟我是泛泛之交,我就得在郊外哭。可是孔子想伯高和我是什么关系呢?似乎比泛泛之交要深一点,但还没有达到朋友的程度,他想那我得去哪儿哭呢。我和伯高的关系该去哪儿哭,周礼中没有规定。既然周礼没有规定,我就创造礼。伯高是子贡介绍我认识的,我就到伯高的家里去哭吧。   再说哭吧,孝子之丧亲也,哭而不偯。在父母去世的时候不能拉长声音地哭,而是要真情流露,丝毫不做作。而在堂兄弟党姐妹这类人去世时的哭法就得是三曲而偯,就是那种音调有高低有起伏的哭法。    这就是礼当中的一个很小的细节,礼的内容还很多很多,我们以后慢慢来认识。孔子推崇周礼,所以孔子最为崇拜的一个人就是周公。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晚年的孔子,很寂寞很惆怅,你听他感叹:“唉,我老得不行喽!我很久没有再梦到周公了。”年轻时,孔子就立志学习周公,对于周公的丰功伟绩,对于周公推行的礼乐制度,常常是心向往之,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年老的孔子看着世风日下的社会现实,看到世上的人心一天天地变坏,与他自己的理想越陷越来越远了,就这样感叹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孔子所生活的时代,我们经常说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具体表现在:一、   大夫搞起了天子的排场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季氏是谁,就是我们前一课中说的季氏将伐颛臾的季氏,是当时鲁国的一个贵族,他的势力很大,几乎垄断了鲁国的政权。他家里的庭院里有六十八个美女在跳舞。当时规定周天子可以享受八佾的待遇,一佾就相当于一个队列八个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个人。诸侯王可以享受六佾,四十八个人的规模给他跳舞。诸侯底下的卿大夫,可以享受四佾的规模。季氏的身份是卿大夫,他本只可以享受三十二人给他跳舞待遇,现在却超越了等级搞起了天子的排场,严重地违反了等级,孔子听说后就非常愤怒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件事都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忍受呢。后代也有学者认为这句话也可以这样来理解,季氏这种事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呢?二、   礼乐征伐不自天子出   我们来看课本第8页的论语16.2,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我们回想一下上课中的《季氏将伐颛臾》,征伐这样的事已经从大夫出了,看来这个天下已经是无道了。再看这段论语的下面的注释中写道了,季氏的家臣阳虎操纵鲁国的政权。看来社会各阶层很多都不守秩序了,怪不得孔子感叹:觚不觚,觚哉!觚哉!(课本第7页论语6.25)酒杯啊,酒杯,这还是酒杯吗?君啊君,还是君吗?臣啊臣还是像个臣的样子吗?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孔子说如果让他从事政治,他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正名”。我们常听到一个成语“名正言顺”,意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我们一起来读课本第8页的论语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子路问老师,如果卫君让你去治理国政,您将先做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是正名。子路这个直性子立马蹦出一句话,说老师也太迂腐了,竟然去做正名这种事。看他老师也不客气地说,子由啊,你太鲁莽了,君子对于自己不懂得的东西最好保持沉默,你不懂怎么能乱说呢。这子路是孔子门人之中非常好勇的一个比较粗鲁的人,听说子路刚来孔子这里的时候,头上插了两根公鸡的羽毛,身上佩着野猪的牙齿,一看就是个很野蛮的人。他为人豪爽,性子直,一听老师要去干正名这种事,觉得老师也太落伍了,都什么年代了呀,还正名。那孔子为什么要正名呢,他就是要规定各个等级他们可以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让天下人都各守本分。君按君的标准去行事,臣按臣的标准行事,父亲按照父亲的标准来做,做子女按子女的标准来做事。用他的话来讲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我们来看课本第8页的论语12.1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要使天下秩序进然,各守其分,等级分明,首先要使人能做到“仁”。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这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在孔子之前没有人把“仁”提高到一个哲学的范畴。他认为仁是礼的根据,也是做人的根本道理,是人们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什么是仁?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回答。下一课我们将着重讲这个“仁”。在这一课中,孔子的最为得意的弟子颜回问 老师,什么是仁这个问题。我们来读一读课文7页的论语12.1颜渊问仁……孔子回答他: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这样就是仁了。但是孔子又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仁是人的一种自身的内在要求,而不是别人强迫你去做,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四句话。你看这样四句话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是否合适呢。我想这几句把人的创造性给压制住了,我们现在不是讲创新吗,如果完全遵照这里的规定去做,还会有创新精神吗?其实孔子要求人民这样做,是为了统治者更好地统治。这里讲的是仁,仁的基础是什么?根本是什么呢?孝悌。对父母孝,对兄长尊敬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了。我们来读课文的第9页,论语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就是有若,字子有,鲁国人,他比孔子小33岁,传说长得像孔子,孔子死后有若曾受到同学的推崇,孔子去世后,一些学生继承老师的遗志,也当起了老师,有若就是其中之中。可能这就是有若讲给他的弟子听的,所有在此尊称他为“有子”。有一天子夏也来问孝:子夏在孔子的弟子中比较热衷做具体的工作,有什么体力活他会一卷袖子说:我年轻我来。有什么好吃的,他会说,你辈分高,您老先尝。可是孔子却这样回答他,请看课本的第9页的论语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孝要从内心出发,是内在的真情实感,而不是形式,不是表面的功夫。在父母生前要始终和颜悦色地对他们,那么在父母死后呢,还要为他们守丧三年。其中有一个学生就对孔子说了,老师这三年不也太长了一点吗?一年不也够了吗?我们来读这则论语,课本第9页论语17.21宰我问:……我们联系现在的丧葬来谈谈这则论语吧,我看宰我的观点是有道理了,死则死矣,不必为他们浪费太多的时间,对吧,与其在死后服丧不好在生前做得更加孝顺呢。以上我们讲了仁,讲了仁的根本基础。仁是礼的内涵,没有仁的礼称不上礼。最后我们来读一读课第10页的论语17.113.3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看来孔子反对把礼乐仅仅当作一种形式的做法。礼乐需要有一个灵魂,它们的灵魂便是仁,是人的内心中的真诚的感情。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