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资料简介

克己复礼一、基础知识下列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周监于二代B.盖十世希不失矣C.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D.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解析:选D。A.“监”通“鉴”,借鉴。B.“希”通“稀”,少。C.“错”通“措”,放置。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克(克服)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回归)仁焉B.郁郁乎文(完美)哉盖阙如(空缺,不作处理)也C.而好犯上者,鲜(稀奇)矣有酒食,先生馔(吃喝)D.食旨(美食)不甘钻燧改火,期(期限)可已矣解析:选B。A.克:约束;归:赞许。C.鲜:少。D.期:一年。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郁郁乎文哉B.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解析:选D。D项都是连词,如果。A.表反问,吗/助词,然,什么的样子;B.动词,就是,称为/动词,实践;C.连词,虽然/连词,即使。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请问其目B.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C.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D.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解析:选C。C项与句末“与”配合表示揣测语气,大概,恐怕;其余为第三人称,代人或物。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9 A.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B.食旨不甘C.举善而教不能,则劝D.三年之丧,期已久矣解析:选D。A项中两个“君”、“臣”、“父”、“子”中的第二个均属于名词用作动词;B项中“甘”形容词用作动词;C项中“善”形容词用作名词。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盖十世希不失矣  盖:____________(2)陪臣执国命执:____________(3)信如君不君信:____________(4)而好犯上者,鲜矣鲜:____________答案:(1)表示推测,大概,大约 (2)掌握,操纵 (3)诚然,这里有表示假设的意思 (4)少,很少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句式特点。(1)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译文:                                                                        (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译文:                                                                        答案:(1)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固定结构,得……乎)(2)不喜好冒犯官长,却喜欢造反作乱,这种人从未有过。(宾语前置句)孔子为什么把“君、臣、父、子”间的关系视为“为政道”?答:                                                                        9 答案:孔子在君、臣、父、子的关系上,强调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都应该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这样,社会关系才会融洽和谐,社会大同的政治理想才能实现。(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①;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鲁复善待。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②,爵之大夫,起累绁③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④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注】 ①料量平:账目清楚,收支平衡。②羖:公羊。③累绁:用绳索捆绑。④粥:通“鬻”,卖。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B.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C.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D.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解析:选B。可据文段中动词的意义进行断句。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B.“季氏史”即委吏,掌管委藏工作,即后之司仓氏、司庚氏,掌保管、出纳。C.“大司寇”先秦官职,西周时期的司寇。周天子是最高裁判者。中央设大司寇,负责实践法律法令,辅佐周王行使司法权,大司寇下设小司寇,辅佐大司寇审理具体案件。9 D.《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解析:选D。《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简称。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是圣人的后代,他年少时就好礼,得到了鲁国大夫孟釐子的赞誉,孟釐子要求自己的儿子拜孔子为师,向他学习。B.孔子一生中做过管理仓库、管理牧场等的小官,后来他由大司寇代理国相职务,他喜形于色,这说明孔子从内心来讲是很想做官的,只是生不逢时,没有尽早地得到重用。C.孔子曾离开鲁国出游齐国,但受到了排斥;到了宋国、卫国,却被驱逐;在陈国、蔡国又遭受围困;政治主张受挫,无奈又回到鲁国,却没有受到善待。D.孔子有辩才,他的施政策略深得齐景公的赏识;他对音乐的喜爱,对《韶》乐学习的热情和痴迷也得到齐国人的赞赏。解析:选C。原文中孔子得到了善待。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孔丘,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译文:                                                                        (2)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译文:                                                                        解析:在这两句话的翻译中,重点是文言句式和实词。“孔丘,圣人之后”是判断句,“虽”,第(1)句中是“虽然”,第(2)句中应为“即使”;“达”,显达;“王”,称王;“霸”,称霸。答案:(1)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2)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即使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子十七岁那年,鲁国大夫孟釐子病危,临终前告诫儿子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做国君执政,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如今孔子年少而好礼,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如果我死了,你一定要以他为师。”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账目,清楚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鲁君又善待孔子。9 鲁昭公二十年,这时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带着晏婴来到鲁国,景公问孔子说:“从前秦穆公国家小而又处于偏僻的地方,他能够称霸,这是什么原因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志向却很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秦穆公亲自提拔用五张黑公羊皮赎来的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拘禁中解救出来,就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执政大权交给他了。用这种精神来治理国家,即使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他当个霸主还算是小的呢。”景公听了很高兴。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发生了变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高昭子的关系接近景公。孔子和齐国的太师谈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就学习起来,有三个月的时间竟尝不出肉的味道,齐国人都称赞他。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景公对孔子说:“我已年老了,不能任用你了。”孔子于是就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代理国相事务,脸上露出喜悦神色。他的弟子说:“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到来也不喜形于色。”孔子说:“有这句话。但不是还有一句‘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的话吗?”于是就把扰乱国政的大夫少正卯杀了。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在路上出行的男人和女人各走一边;掉在路上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各地的旅客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好像回到了家中一样。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的己丑日。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心里却向往着它。三、语言表达假如你碰上一名外国游客,请用60字左右向他介绍一位中国古代文化名人,要介绍他们的主要成就。介绍对象必须在下列人物中选取。孔子、庄子、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罗贯中、曹雪芹。答:                                                                        答案:(示例)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整理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修了鲁史《春秋》,其弟子所辑《论语》记录了孔子的基本思想,几千年来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冬日里,阳光总显得那么可爱。它温情柔媚,不热烈不浮躁,轻轻地抚慰着每颗寒冷的心。答:                                    9                                     答案:(示例)旅途中,友情总显得那么珍贵。它淳朴真挚,不张扬不虚伪,默默地陪伴着每段前进的路。危机时,理智总显得那么重要。它清醒冷静,不盲目不冲动,稳稳地保护着每个遇险的人。四、高考突破(一)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15~16题。①子由问孝。子曰:“今之孝,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②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③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注]。”(《孟子》)【注】 币,礼物;将,送;币之未将者也:礼物送上去之前就该具有的。从①②两则材料中概括孔子“孝”道的核心内容。答:                                                                        答案:敬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儒家的礼仪观。答:                                                                        答案:礼的内核是仁(爱与敬),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和目的。没有仁爱只有物质的“礼”是虚假的,与动物牲畜没有差别,与人交往,我们提倡发自内心的爱与敬,反对徒具形式的礼物交往。(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7~18题。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篇下》)相较后世“三纲五常”的思想,孔子和孟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答:                                                                        答案:孔孟都主张对君臣双方都应有要求,强调君臣各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对于君臣关系,孟子的主张比起孔子来有什么发展?9 答:                                                                        答案:孔子只是笼统地提出君臣都应各守礼仪;而孟子则谈得相当具体,他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对君主的要求更加严明,其爱憎情感更加鲜明,其主张更有人民性。(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0题。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玉帛”和“钟鼓”指代的分别是什么?答:                                                                        答案:礼物和乐器。从上述文字看,“礼乐”和“仁”是什么关系?试作简析。答:                                                                        答案:两者是形式和内核的关系。“礼乐”是外在的形式,要建立在“仁”的基础上,“仁”决定和支配着“礼乐”。如果没有“仁”这个内核,“礼乐”的存在将缺乏意义,成为无本之木。(四)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至 圣文庙,是古时的学府。文庙大成殿,是文庙精神的中心。中华各地的文庙大成殿中,当面傲立的,便是中华儒学之始者——孔子。可以说,任何一个中国人都知道孔子,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崇敬孔子。孔子生前并非皇族,但在其以后的时光中封号却一再提高,从“大成至圣先师”,直到“大成至圣文宣王”,孔门盛极一时,孔子万古流芳。儒士注重个人的修养,孔子作为儒士之首,自然是修养极高的人。孔子一生行迹依“礼”,非礼勿行。颜回去世,孔子赞曰:“圣哉,回也。”内心极推崇他,但依礼反对厚葬。他对诸侯公卿公然欣赏天子乐舞而感到愤怒;他对列国不纳其言感到委屈,9 但又绝对平静。身处乱世,他默对现实,独善其身。既有伯夷叔齐般高义,又有微子、箕子、比干之胆识。“见贤思齐”是他的理论,论语中他直抒胸臆:“殷有三贤人。”儒家求出仕,孔子亦是。在做鲁相的日子中,大展其才,但因国君不明,只得周游列国。或而谓之游,可绝非游说之路——诸侯无一纳其言。但其在天下纷争中,为天下奔走,为他人奔走。在所有人都觉得“礼”已不会富国强兵之时,其却矢志不渝:东方诸国遍布了他的足迹,中华大地撒满了他的喟叹。圣人居于天地间,绝非呼天抢地地狂号,只是留下一片静默,一片永恒。“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静默中蕴涵了无穷的力量。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传至今日,是因为其在教育上的贡献。孔子七十二门生为贤人,另有三个人感其教化。孔子身体力行于教学,是无愧于先师的称号的。他的学生有的富甲天下,有的潜心学问,有的通灵于天地,有的傲立于庙堂。孔子注重文化的传承,其修《春秋》《诗》虽是为儒家而修,对《诗》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曲解,但无疑将中华的文化传了下来。否则哪有“关关雎鸠”的千古绝唱?孔子是个文化人。他回望历史,低首是现今,远望是将来。汉代的独尊儒术使其学术的传承初见成效。传至宋代,程朱理学的高峰,也是孔子精神的续扬。一门能傲立千年的学术以其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以及能代代相传不断创新,证明了它在华夏的生命力,无人可挡的生命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的精神,他的学说也随川前行,奔流不止。孔子为圣,圣者之圣。纷争之春,多事之秋,乱世间,圣人傲立。其对自身的感怀,对社会的关注,对教育的投入,对文化的贡献,仅有一项便可傲立于天地,何况全才乎!步入文庙,孔子静默。一身宽服的他目视远方,目视将来。“圣人不拘于时”,他自能望见将来,不知儒士能否长存,但儒学必定扎根于每个国人的心中。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至圣。[赏评] 文章以“至圣”为题,由文庙引入孔子,指出孔子的历史地位——“大成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接着从三个方面评述孔子的文化影响,也就是孔子之所以会被尊为“至圣”的原因:一是孔子身处乱世却能独善其身,一生行迹“非礼勿行”,指出孔子是修养极高的圣人;二是孔子一生为天下奔波,学说不被接受却矢志不渝;三是孔子在教育上的巨大贡献及其思想的影响。文章最后对孔子作出总体评价:个体之圣人,社会之圣人,教育之圣人,文化之圣人。最后一段仅两个字“至圣”,不仅回扣文题,而且具有强调的作用,是对全文有力的收结。整篇文章中心突出,结构严谨,选材得当,语言老道,论说有理有据,可以看出作者是颇有文字功力的。9 9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