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作者xxxx------------------------------------------日期xxxx《克己复礼》导学案完美版
【精品文档】《克己复礼》导学案制作:郸城二高高二语文组窦慧杰时间:.26教学目标:1.理解“礼”和“仁”的含义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3.背诵重点章节(12.1,3.1,16.2,13.3)教学重点:掌握重点实词虚词以及谓语前置的作用,了解孔子仁礼的阐述。教学难点:通过赏析孔子的问答,理解“礼”与“仁”的关系,思考“礼”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预习必读一、孔子要恢复的是周礼周礼是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其特征是将以祭神(祖先)为核心的原始礼仪,加以改造制作,予以系统化、扩展化,成为一整套习惯统治法规(“仪制”)。作为原始礼仪,它们的原型本有其极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政治作用。远古氏族正是通过这种原始礼仪活动,将其群体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按着一定的社会秩序和规范来进行生产和生活,以维系整个社会的生存和活动。因之这套“礼仪”对每个氏族成员便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它相当于后世的法律。到了殷、周,这套作为习惯法的“礼仪”就逐渐变为替氏族统治服务的专利品了。政统与血统的密切结合的等级制度,是周代统治制度的突出特点。【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礼,是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孔子最为推崇的是周礼,因为孔子认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为周代的礼借鉴了夏商两个朝代,又对此有了增减,所以变得完美丰富了。概括地讲,周礼包括三个层面——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穿衣、吃饭、摆设几乎无所不包。礼俗就是周人的社会风俗和道德习惯,他比礼节更细,更繁琐。礼的目的是为了区别人与人之间的贵贱和长幼。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礼记檀弓上》中说道有一个叫伯高的人死了,孔子却到了他的学生子贡的家里里去哭。这让大家很纳闷吧,为什么他不到伯高的家里去,却到子贡的家里哭呢?在失去亲人时的哭也是很有讲究的。孔子说如果死去的这个人与我是兄弟关系,那我就得到祖庙里去哭;如果死去的那个人是我父亲的朋友,我就得在祖庙外面哭;如果那人是我的老师,我就在他的正寝就是主卧室里哭;如果那过世的人是我的朋友,我呢就在正寝的外面哭;那人如果跟我是泛泛之交,我就得在郊外哭。可是孔子想伯高和我是什么关系呢?似乎比泛泛之交要深一点,但还没有达到朋友的程度,他想那我得去哪儿哭呢。我和伯高的关系该去哪儿哭,周礼中没有规定。既然周礼没有规定,我就创造礼。伯高是子贡介绍我认识的,我就到伯高的家里去哭吧。再说哭吧,孝子之丧亲也,哭而不偯。在父母去世的时候不能拉长声音地哭,而是要真情流露,丝毫不做作。而在堂兄弟党姐妹这类人去世时的哭法就得是三曲而偯,就是那种音调有高低有起伏的哭法。这就是礼当中的一个很小的细节,礼的内容还很多很多,我们以后慢慢来认识。孔子推崇周礼,所以孔子最为崇拜的一个人就是周公。【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二、“克己复礼”是春秋时代的一句格言。原意似乎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这种解释表面看来没有问题,甚至有些一老生常谈的味道。仔细分辨,我们要问:一、欲望一定不好,以致必须克制吗?二、欲望若是随人性而有,则人性岂非具有恶的成分?三、礼是外加在人性之上的规范吗?人的欲望是恶的,只有合于礼的才是善的吗?这些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像颜渊这样的第一流学生,在请教孔子什么是“仁”时,孔子的回答居然是“克己复礼为仁”。他接着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我特别感到兴趣的是“为仁由己”四字。前面才说“克己”,接着就说“由己”;前面的“己”是不好的欲望,后面的“己”却又成为善行的主体,这中间如何转换?如果按照旧解,“克己复礼为仁”一语,不但无法回答前面所设定的三个问题,而且产生新的困难:以礼为仁之判准。这一点无法呼应孔子的立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在此,仁是礼乐的根源。当然,仁与礼可以相应,但是当不至于肯定“以礼为仁之判准”。那么,有无他解?透过“为仁由己”,我们知道人的主动性与负责性是“为仁”之关键。依此思考“克己复礼”,则“克己”是“自为主宰或能够自己做主”,“复礼”是“实践礼的要求”。合而观之,一个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就是“仁”,也就是“人生正途”。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此一来,不必担心“欲望是善是恶”的问题,却把焦点转向人的主动及负责态度,其中要点在于人的主体自觉。若以“克”为“克制”,难免觉得自己处处都是毛病;若以“克”为“能够做主”,则自我显示向善动力,可以主动负责安排人生。何者比较符合孔子原意?我想是后者。因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礼的要求”,其中已经包含了“克制欲望”在内。【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知识积累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⑴周监于二代⑷女安,则为之⑵五世希不失矣⑸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⑶则民无所错手足⑹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⑴请事斯语矣⑷必也正名乎⑵觚不觚⑸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⑶子将奚先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⑺衣夫锦,于女安乎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⑴有事,弟子服其劳⑵曾是以为孝乎⑶有酒食,先生馔⑷非礼勿视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句子类型句子类型⑴奚其正?⑺甚矣吾衰也⑵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⑻曾是以为孝乎⑶八佾舞于庭⑼然后免于父母之怀⑷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⑽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⑸未之有也⑾野哉,由也!⑹有是哉,子之迂也!⑿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五、重点字词(加点字解释)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请问其目:()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4、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5、是可忍,孰不可忍也:()6、孔子谓季氏:()7、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8、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9、而好犯上者,鲜矣:()10、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11、期已久矣:()12、期可已矣:()13、然后免于父母之怀()14、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
六、重要虚词所在句子用法和意义1、而2、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为克己复礼为仁:()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卫君待子而为政:()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3、已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人而不仁,如礼何:()4、于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舞于庭:()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齐景公问政于孔子:()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课文探索探究一:宋代儒学说克己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是子纲”,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探究二: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探究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见周公”都是主谓倒装句。这种倒装句方式表达了孔子怎样的心情?《论语》里类似的倒装句还有不少,比较一下现实生活中书面语言和口语中倒装句使用频度的区别,说说这种现象反映了《论语》怎样的语体特点。探究四:“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中哪些词活用作动词?其意义与“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和“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中活用动词的相应词语有什么不同?课后练习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郁郁乎文哉B.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克(克服)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回归)【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B.郁郁乎文(完美)哉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空缺,不作处理)也C.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稀奇)矣有酒食,先生馔(吃喝)D.食旨(美食)不甘钻燧改火,期(期限)可已矣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②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③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④予之不仁也!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有是哉,子之迂也②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③予之不仁也④夫君子之居丧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5.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请问其目B.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C.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D.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6.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A.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B.齐景公问政于孔子C.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D.周监于二代7.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子曰:“必也正名乎!”【那一定得有正当的名义吧!】B.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C.三年之丧,期已久矣。【服丧三年,我已经期待很长了。】【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D.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呀乐呀,难道钟鼓能开口说话吗?】二、阅读理解:朗读第10章,回答问题。1.这两则文字,孔子提出了为孝的两个主张:2、.对于守丧三年,孔子和宰我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辩,结合这则文字,你认为宰我是怎样一个人?对于守丧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拓展知识文言句式(二)三、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例6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分析 这里“惑”“欺”的动作分别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
例7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分析 “受制于人”,即被人牵制或制服。“受……于……”成了被动句式。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
例8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 这里的“见欺”表示被动,引出了施动者——“秦城恐不可得”的对象。
例9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
分析 这里的被动句采用了“见……于……” 的形式,用“于”介绍出被动句的宾语。
例10 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分析 此句用“见”表示被动,使用同例9,“于”的后面介绍出被动句的宾语。
4.“见”还有一种特殊用法与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
例11 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
分析 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
5.用“为”“为……所……”表被动
例12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分析 此句采用“为……所……”的格式,“为”读wèi, 介词,“被”的意思,与“所”合成,表示被动。
6.用“被”表被动
例13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分析 此被动句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意思一样,直接采用介词“被”表示被动。
7.无标志的被动句
例14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分析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四、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1.主语省略
主语的省略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例26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捕蛇者说》)
分析 此句中“殚其地之出……” 之后的几个分句之前都省略了主语“乡邻” ,这是因为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故主语承前省。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例27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分析 这里省略的内容为“(村人)见渔人,乃大惊,(村人)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人)便要还家,(村人)设酒杀鸡作食”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2.谓语省略
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例28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六则)
分析 “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省略了谓语“择” ,这是因为两者对举,其意思明确,谓语可以承前省去。
3.宾语省略
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例29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分析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其间“拜”的动词后面省略了“之”代词。
例30 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
分析 “竖子不足与谋!”此句 “与” 介词后面省略了“之”代词。
4.介词省略
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例31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
分析 “果地震陇西”中“陇西”应该与“于”合成介宾 短语做“地震”的状语。这是省略介词“于”的形式。
资料链接:孔子传说奎星下凡【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系当时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尼山乡)大夫,先娶施氏为妻,生有九女,但无男继嗣。后又娶妾,生一男名孟皮。但孟皮有足疾,按那时的习俗,有残疾之人不能祭祖。因此,已60岁的叔梁纥自悲无嗣,便又向有三个女儿尚无出闺的颜襄家求婚。颜襄博学多问。他认为,叔梁纥虽然年龄大,性情严,但其先世系商汤后裔、宋国贵族,且身材高大,武力绝伦,是很好的一门亲事。于是,颜父便征求三个女儿的意见,看谁愿嫁着,但大女、二女均不出言,而唯有不到20岁的三女儿颜征在表示愿听父命,因此,颜父便以三女征在许配于叔梁纥。婚后,夫妇俩便经常去离住地不远的尼丘山(今尼山)上祈祷天神保佑怀孕生子。颜氏果然有孕后,叔梁纥仍多次带妻子去尼丘山烧香祈祷,以求山神保佑添个好儿男。这天,叔梁纥夫妇又带着香火供品,来到尼山山神庙。当他们刚刚摆好供果,燃着香火,跪下祈祷时,忽然庙外狂风大作,乌云翻滚,雷声震得整个庙宇好象马上就要倾倒下似的。叔梁纥夫妇正在惊愕之际,就听得不远处传来“扑嗵”一声,定睛看时,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站立在身旁,并十分和善地对他们夫妇说道:“圣父,圣母请起”。叔梁纥夫妇抬头一看,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那老人躬身笑道:“小可乃尼丘山山神啊!今闻天神来告:‘贵圣即降’。”说完,那山神便没了踪影。叔梁纥夫妇感到异常奇怪,二人在山神庙内呆楞了一会,才动身准备回家去。出了山神庙向前行走不远,就听得天空一阵鼓乐齐鸣。鼓乐声中,眼前隐隐现出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不多时,就见从空中飞来一只玉麒麟。口衔玉帛,玉帛上写道:“天遣奎星下凡,以振兴于周。”稍倾,玉麒麟腾云而去。【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尼山脚下,即刻大雾迷蒙,凝露为雨,瞬时为止。其露过后,异香袭人,侵入人魄。这时颜征在就觉得一阵腹痛难忍,叔梁纥只得把她扶入殿堂。见殿堂内雕花床,床的顶棚上盘绕着两条金龙,床前侍立着两个使女。叔梁纥见状,一时惊得瘫坐在地上。两使女将颜征在扶上床,落下蚊帐。不多时,空中现出一相貌怪异的仙翁,脚踩祥云,一声高喊:“天感生圣人,降以和乐!”顿时高空响起和乐之声,如丝竹拨动,似金玉撞击,分外悦耳动听。此时此刻,颜征在腹痛难忍,继之“哇”的一声婴儿坠地了,颜征在从昏迷中醒来,向四周一看,既不见殿堂楼阁,也没了雕花床,却躺在一片荒山野岭的山洞里。夫妻俩在看那用绫包裹的孩子,果然是一个男孩,夫妻俩欣喜若狂!龙生虎养鹰打扇惊喜过后,夫妻俩仔细打量了一下,刚生下的娇子却有些反常:这孩子头顶如反盂,中低而四旁高;且眼露筋,鼻露孔,耳露轮,嘴露齿,颜征在以为是个怪物,禁不住哀叹道:“好可怜的孩子,就这般模样,可怎麽养活成人啊!”叔梁纥看着眼前相貌奇丑的婴孩,想起这孩子降生前的那番景致,认定这孩子定是怪物并非吉祥,决计把他扔掉。颜征在一听要扔掉孩子,不禁一惊:孩子再丑,也是自己身上掉下的肉,有些于心不忍。但碍于夫君说了,又不得违抗。她抱着孩子泪流满面地呆站了许久,在叔梁纥的再三催促下才狠了狠心,将孩子扔在一片柏树林中,丈夫架着征在一步三回头地回家了。颜征在扔掉孩子的时候,正是八月天的中午,天气正炎热。孩子躺在地上,一声不哭,热得哈嗒哈嗒直喘。这情景,被天空飞翔的一只老鹰发现了,便赶忙落站在一棵小柏树杈上,展开翅膀呼扇呼扇地不停用翅膀给孩子打起扇来。临近黄昏时候,从山上走下一只斑斓猛虎,把这孩子不声不响的衔进了山洞。从此,那只母虎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日夜守候在孩子的身旁为他哺乳。那山洞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尼山夫子洞,又名坤灵洞,至今仍在,洞门旁立一石碑,上刻“夫子洞”三字。【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一天早上,有位长者到那山洞前打柴,见那只喂养孩子的老虎,正要想跑,而老虎猛上前咬住了长者的衣角,往山洞里拖,长者着实吓了一跳,继而一打量,见那老虎丝毫没有伤害他的意思。长者于是壮着胆子拱揖道:“虎啊虎,从未得罪于你,你……难道要吃掉我吗?”老虎好像听懂了老人的话,连连一阵摇头,长者又问:“虎啊虎,那你想要我做甚麽呢?”老虎将脖子在长者腿上擦了擦,然后,咬住长者的衣角就往洞里拖。长者打了个冷战,说道:“要吃,你就在这里吃了我吧,不要再往山洞里拖了。”老虎抖了抖肩,又摇了摇头,还是继续往里拉,直把长者拖到了山洞的深处。长者正惊恐不安,猛然发现面前躺着一个白胖的男孩。这时男孩正用四肢爬动。长者这才恍然大悟,于是连忙抱起了孩子。老虎一跳跃,显出很高兴的样子,还连连向长者点头表示谢意呢。于是,老人抱着孩子出洞后往回家走,而那只老虎却一直把他送出很远,才各自离去。孩子再丑,也是娘身上的连心肉呀!颜母自从扔了孩子,别提心里有多难过啦。她整天在尼丘山下哭泣。一天,她正哭着走来走去,正好遇见老人抱着孩子。老人问颜母:“请问您有甚麽伤心的事啊,竟然哭哭啼啼。”颜母回答:“我找孩子”,便把扔孩子的事细说了。那老人闻听找孩子,惊喜地说:“我抱的这个孩子就是刚才拾来的,不知是否是您扔的那个?!”颜母一看,正是自己的孩子,单已吃的又白又胖。征在马上给老人磕头,说:“这孩子正是俺的,谢谢您老人家给俺找到了孩子。孩子都扔了一个月了月了,俺认为不是饿死,也早被野兽吃了。”说着,便又激动地给老人磕头。老人把找到孩子的经过细说了一遍,并说:“这全是老天造化,想必这孩子不同凡人,必有大福大贵。”老人把孩子交给颜母便不见了。【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这事一传十,十传百,于是,这一带便有了“龙生虎养鹰打扇”这一传说。天天学语文,语文天天学。克己复礼导学案答案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⑴周监于二代监鉴⑷女安,则为之女汝⑵五世希不失矣希稀⑸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女汝⑶则民无所错手足错措⑹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悌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⑴请事斯语矣名作动⑷必也正名乎形作使动⑵觚不觚名作动⑸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名作动⑶子将奚先名作动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作动⑺衣夫锦,于女安乎名作动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⑴有事,弟子服其劳子弟,年轻人门人徒弟⑵曾是以为孝乎把…当作认为⑶有酒食,先生馔年长者①老师②称知识分子③尊称男人⑷非礼勿视不合礼节调戏(妇女)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句子类型句子类型⑴奚其正?疑问句宾语前置⑺甚矣吾衰也(谓语前置)主语后置⑵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谓语前置)主语后置⑻曾是以为孝乎宾语前置⑶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⑼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状语后置⑷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疑问句宾语前置⑽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判断句⑸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⑾野哉,由也!(谓语前置)主语后置⑹有是哉,子之迂也!(谓语前置)主语后置⑿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状语后置五、重点字词(加点字解释)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赞许2、请问其目:条目,大项中分出的小项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聪明4、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完美5、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代词,这6、孔子谓季氏:评论7、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什么【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8、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空缺,指留着不表示意见或不作处理9、而好犯上者,鲜矣:少10、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致力,从事11、期已久矣:“qī”时间12、期可已矣:“jī”时间周而复始,一周年13、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离开14、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美味,滋味甘美的食物
六、重要虚词所在句子用法和意义1、而2、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连词,表转折为克己复礼为仁:相当于“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连词,表目的卫君待子而为政:治理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连词,表承接3、已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连词,表承接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太,甚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连词,表承接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停止
人而不仁,如礼何:连词,表假设4、于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对于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从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向八佾舞于庭:在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对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向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从探究一:……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是确实强调了臣下和子女的义务,强调了臣下对君主的忠诚,子女对父母的孝敬。但是孔子同样也强调了君主、父母的义务:君要行君道,父要有父道。但是后世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片面强调了君权和父权,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推向了极致。详解: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而汉代统治者则发展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而宋以后,又将维护统治者的意志强化为“天理”,特别是明代后,更绝对否定了个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实行封建专制统治。主要是宋代开始的。文后有一则“相关链接”,从妇女守节的一个角度进行了深刻探索。请看全文。探究二: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目的与外在表现(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探究三:甚矣吾衰也。――吾衰也甚矣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陈述句中的主谓倒装,主要是突出感情,强调谓语表达的内容。这两个例句,强调了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了孔子对礼制失落的悲凉心情及自己为理想努力难以实现的感慨,体现了孔子对西周礼制的无限思慕,对周礼理想境界的向往。这种倒装句的使用,说明《论语》作为古代散文起始阶段的语录体带有口语化、生活化的特点。探究四:【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但语法意义不同。前面的例子是在名词前直接加否定副词,而副词只能修饰谓语,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前,所以,副词后的名词,一般是活用作动词。后面的例子是两个名词相连,那么一般来说,前一名词活用作动词谓语。也有的书上将以上的例子作为“名词意动”,因为谓语动词没有设计具体动作行为,仅是主观意图上的行为。课后练习一、1.D【A表反问,吗/助词,然,什么的样子;B动词,就是,称为/动词,实践;C连词,虽然/连词,即使;D连词,如果】2.B【A克:约束,归:称许;C鲜:少;D期:一年】3.B【①句末反问语气助词,②句中表停顿语气助词;③助词,表判断,④句末语气助词助词,表感叹】4.A【①②结构助词,的,③④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C【与句末“与”配合表示测度语气,大概,恐怕;其余为第三人称,代人或物】6.C【“于”在C与例句中均为介词,对,对于;A从,B向,D从】7.B【A那一定是纠正各种名分吧!C三年的守丧期,期限也太长了吧。D乐呀乐呀,难道指的仅仅是钟鼓之类的乐器吗?】二、1.这两则文字,孔子提出了为孝的两个主张:(1)色,有事时子女为父母效劳,有酒食时让父母吃食,这并不是真正的孝,真正的孝是能在父母面前始终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2)守丧三年。2.对于守丧三年,孔子和宰我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辩,结合这则文字,你认为宰我是怎样一个人?对于守丧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宰我:不注重表面形式;他敢于对师长提出自己的建议,思维活跃,好学深思,是一个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人。【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守丧三年:不赞成。因为真正的怀念应该永载人的内心,有时候流于形式的东西常常表示人将要遗忘;再说尽孝道更应该在人活着的时候。赞成。父母抚养子女辛勤付出何止三年,从怀胎十月,到哺育周年,再到上学求知,父母的付出可谓多矣,我们守丧三年完全应该;虽然人死无魂,但是我们只求安心。【精品文档】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