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资料详情(天天资源网)

天天资源网 / 初中语文 / 中考模拟 /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

还剩 5 页未读,点击继续阅读

继续阅读

点击预览全文

点击下载高清阅读全文,WORD格式文档可编辑

收藏
立即下载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天天官方客服QQ:403074932

资料简介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20分)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答案一律填写在答题卡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引言:中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涵养社会主义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本次考试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展开,试题包括三个板块。一、积累·传文化基因(共32分)(一)学修身之方以为基《礼记·大学》曰:“……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学说中,修身思想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先贤们致力于“修身”,从经典中学习坚守“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_____,坚定“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的_____和坚持“日三省吾身”的_____。1.下面词语依序填在文段中的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A.初心决心恒心B.决心初心决心C.恒心初心决心D.决心恒心初心(二)修齐家之略以为本《礼记·乐记》说:“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中国自古以来重视家风,有“______,_____”“克勤克俭”等的优良家风家训流传至今,也有诸如“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警示世人。《曾国藩家书》在平淡的家常事中yùn()含真知良言,《傅雷家书》字里行间是对儿子呕()心沥血的教诲。传统文化中提倡的长幼有序、仁爱和善、礼义廉耻等已经成为嵌入骨髓的民族基因。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1)yùn()(2)呕()3.材料(一)(二)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4.“家风”是给世代家族成员树立的价值准则。民间有许多关于家风的对联,请你从下列句子中,选择其中的两句,按上下联顺序,填写在材料(二)的横线上。①宗传后稷家声远②忠厚传家远③互谅互帮邻里温馨④德勤孝义传家宝⑤学绍濂溪道脉长⑥诗书继世长(三)养浩然之气以为根16 心持家国情怀,肩担时代重任,善养“浩然之气”,是我们青年人应该具备的品质。何为浩然正气?是①“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理想;是②“____,___”(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老而弥坚、刚直不阿的胆气;是③“富贵不能淫,____,____”(《三章》)自我坚守的人格品质;是④“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济世为民之情;是⑤“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的舍生取义之志。正是这种凝聚而成的一腔热忱,形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根与魂。5.根据内容理解,在材料(三)的横线上,准确默写出相应的句子。6.下面从以上三则材料中选出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A.在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学说中,修身思想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B.有“克勤克俭”优良家风家训流传至今,也有诸如“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警示世人。C.传统文化中提倡的长幼有序、仁爱和善、礼义廉耻等已经成为嵌入骨髓的民族基因。D.心持家国情怀,肩担时代重任,善养“浩然之气”,是我们青年人应该具备的品质。【答案】1.A2.①.蕴②.ǒu3.克勤克俭呕心沥血三省吾身4.②忠厚传家远⑥诗书继世长5.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③贫贱不能移;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⑤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6.B【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初心:最初的心愿。“坚守”与“初心”搭配。决心:指坚定不移的意志。“坚定”与“决心”。恒心:长久不变的意志。“坚持”与“恒心”。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1)蕴含,读音yùnhán,意思是包含在内。蕴:藏蓄。(2)呕心沥血:读音ǒuxīnlìxuè,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多用来形容工作、事业、文艺创作等方面用心的艰苦。呕:吐。【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积累成语的能力。(1)克勤克俭:既能勤劳,又能节俭。克:能够。16 (2)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多用来形容工作、事业、文艺创作等方面用心的艰苦。呕:吐。(3)三省吾身: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选用对联的能力。“德勤孝义传家宝,互谅互帮邻里温馨”前句是写家风,后句写的是邻里关系,错。“宗传后稷家声远,学绍濂溪道脉长”是写家风的对联,但是没有写出家风的具体内容。“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是写家风的对联,上联要求有“忠厚”的家风,下联有“读书”的家风。所以应选择②作上联,⑥作下联。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忧”“弊”“衰”“残”“厦”“庇”“俱”“颜”“汗”。【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成分残缺,“也有诸如‘上梁不正下梁歪’的警示世人”错。应改为“也有诸如‘上梁不正下梁歪’的家风警示世人”。故选B。(四)明得失之道以为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饱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既是对民族历史和未来前途反思的自我革新,也是不断适应中国与世界关系变化的真实产物。艺术家根据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创作出的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之际,学校举行“读名著,学党史”活动。7.在《红星照耀中国》的读书活动中,学习委员找来上面的两幅画,要求大家选择其中的一幅作为底本,为该书的阅读分享会创作宣传海报。你也来参与,并填好推荐表。推荐表16 图片事件理由8.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你从中获得哪些启迪?【答案】7.图一:飞夺泸定桥;图二:红军过草地。图一事件:1935年5月29日傍晚,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为突击队长的22名勇士,在火力掩护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经2小时激战,红4团占领了泸定县城,控制了泸定桥保证红军主力迅速渡过了大渡河。图一理由:这次战役是红军长征中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之一。这次胜利体现了红军无限忠于人民革命事业的大无畏精神。图二事件:1935年8月21日,红军开始过草地。理由: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红军官兵怀着共同的革命理想,保持着严明的优良纪律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发扬了令人感动的阶级友爱,没有垮掉,没有散掉,同甘共苦,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终于在死神的威胁下夺路而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仰。8.示例: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解析】【分析】【7题详解】考查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掌握。首先通过图片了解历史事件,理由结合事件的历史意义和体现的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作答。图片一是红军长征中飞夺泸定桥战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红军强度大渡河以后,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终于在5月29日凌晨6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第2连连长和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踩着铁链夺下桥头,并与东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桥。理由:飞夺泸定桥,粉碎了蒋介石南追北堵欲把借助大渡河天险将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体现了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图片二是1935年8月21日,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故事。理由:图片二了红军战士间同甘共苦,阶级友爱,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战胜了自然界的困难,体现了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令人敬佩。【8题详解】16 考查名著阅读的启悟能力。结合名著内容谈启迪。此题开放,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首先可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其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可贵勇气;再次要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并联系当今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如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可贵勇气。再如,斯诺在书中写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正如斯诺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斯诺通过采访红军将领、深入红军生活、对话农民、拍摄照片等方式,搜集掌握了许多关于红色中国的真实材料,融入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客观地撰写了《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纪实作品。他深入一线搜集资料的方式和客观的写作态度值得我们借鉴。9.(五)强创新之心以为任2021年5月20日上午,CCTV6@中国电影报道发帖,批某卫视推出的“520特别版星辰大海”MV抄袭其于一年前推出的宣传片《星辰大海》,指出两则视频从创意、形式、布景乃至分镜都惊人一致,缺乏创新意识。也有时评认为:抄袭、复制,如此错误的价值导向,如何带领青年人去看“星辰大海”?请结合此次事件,针对“文化与创新”的关系,写一段小议论。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清楚。字数在80字以内。【答案】示例:继承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做到开拓创新。某卫视的抄袭、复制既说明他们缺乏创新意识,也误导青年人对创新的认识理解。想带青年人看星辰大海,自己就要先做到进取创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首先点明观点,结合材料,针对“文化与创新”的关系,观点应为:在继承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做到开拓创新。其次以“某卫视推出的‘520特别版星辰大海’MV抄袭其于一年前推出的宣传片《星辰大海》”一事作为反面论据,论证此观点。最后指出其危害。语言要简明、连贯,观点要鲜明。二、精读·品文化精髓(共38分)(一)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0.下面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作者登亭远眺,感慨历史兴衰,大处落笔,时空交融,慨叹“千古兴亡”悠远难追。16 B.褒扬在京口开创伟业的孙权,气魂宏大雄壮,在小令中含如此大题材的,并不多见。C.融典故入词,曹操的话被巧妙地安排在下阙,毫无斧凿痕迹,融经诗史,驱遣自如。D.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自相呼应,层层推进,创前所未有的意境,情感豪边奔放。11.叠词能够突出意象的情态,如《诗经》里“蒹葭苍苍”“关关雎鸠”“青青子衿”等。请结合词作,从韵律、内容上谈谈你对“悠悠”或“滚滚”的理解。【答案】10.C11.示例:我选“悠悠”。在音韵上,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又于下文“滚滚”相和;内容上,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解析】【分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从“不尽长江滚滚流”可知,化用了杜甫的诗句,有诗;从“生子当如孙仲谋”可知,引用了曹操的话,有史;但找不到“经”。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叠词的理解。叠词,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本题要求从韵律、内容上谈理解。音律上,从叠词的作用回答即可,内容上,要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内涵。“悠悠”,上句“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此处是对上句的回答,因而,又时间漫长久远之意;再从开篇之句来看,作者登上北固楼,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而,这里含包括了此人的无限感慨在其中。下文的“滚滚”,也同样隐含着这层意思,所以,如选“滚滚”,据此作答即可。(二)醉翁亭记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6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资料链接】以下两则材料,与古邕州的两篇亭记有关。材料一:台石使君属邕守,捐赢金买其地,为辟荒径,植卉竹,结亭其间,……其在衢巷之亭岿然,爽垲名之曰心远,盖取陶渊明人境结庐心远地偏之语,岁甲子竣工,属余为记。(节选自《南宁府部艺文·心远亭记》)材料二:有遗予孤鹤者,养成驯扰,从人遂以名亭,良辰胜日,著屐曳杖,逍遥亭中。惟见孤鹤飞鸣舞啄,若解人意,抚而乐之,至忘昕夕,故虽吏事旁,午胸臆无奇然。草亭阒寂,素影蹁跹,月夜则积水,空明鹤声朗呖,无异山林间清致,岂非达人澄怀观道之一助乎。(节选自《南宁府部艺文·孤鹤亭记》)12.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本文及“资料链接”中的文言疑难字词。方法词语示例加点字意义字源法行者休于树甲骨文→金文篆隶(1)________迁移法故虽吏事旁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________查字典属余为记(1)shǔ:①类别。②隶属。③。(2)zhǔ:①连缀;连续②(意念)集中在一点。③同“嘱”,嘱咐(3)________13.下面对本文理解分析有有误的一项是()A.选文惜墨如金,首句“环滁皆山也”就写尽了滁州环山的特点,举重若轻,今人叹服。B.选文用对偶句写景,用散句收束,做到了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C.在太守看来,滁人的自在出游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更多了一些自信和得意。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核心句,表明“乐”是表像,“醉”是根本。16 14.把本文和“材料二”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议语。(1)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2)惟见孤鹤飞鸣舞啄,若解人意。15.结合“北固亭”“醉翁亭”“心远亭”“孤鹤亭”的命名,说说古代亭子有哪些命名方式。16.古人在写作上时常互有借鉴,借句取意或反意,比如,“徙倚欲何依”就借用了曹操《短歌行》里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上面所链接的两则材料中也有此类用法,请找出一处,并写出它借用了哪首(篇)诗文的什么句子,【答案】12.①.休息②.即使③.同“嘱”,嘱咐13.D14.(1)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2)只见一只仙鹤飞舞鸣叫,好像能明白人的意思。15.用所在地的地名、当地太守的号、来源于诗句、生活中的事物等。16.示例:“盖取陶渊明人境结庐心远地偏之语”借用它陶渊明《饮酒》中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解析】【分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1)运用所提示的方法,字源法,这个字最初是人倚在树旁,故翻译成休息;(2)运用迁移法,“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句意为: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虽,即使;(3)句意为:嘱托我写一篇记。属,通假字,同“嘱”,嘱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核心句,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1)名,名词作动词,命名,取名;谓,命名;(2)惟,只;若,好像;解,明白。【15题详解】16 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了解。“北固亭”因为建在北固山上而得名;“醉翁亭”是欧阳修在滁州做太守时,用自己的号命名的;“心远亭”的命名“盖取陶渊明人境结庐心远地偏之语”,来源于古人的诗句;“孤鹤亭”得名于主人养的一只孤鹤。据此分析作答即可。【16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古人在写作上时常互有借鉴,借句取意或反意,分析两则材料,找出类似的用法即可。示例:材料二中“月夜则积水,空明鹤声朗呖”则是借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亭下如积水空明”。【点睛】参考译文:醉翁亭记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方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秀美。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酒味清醇;野味野菜,杂七杂八地摆在面前的,这是太守在举行宴会。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太守下山回家,宾客也跟着走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材料一:台石使君镇守邕州,捐助钱财买了这里的土地,开辟了一条小路,种植花卉竹子,在这里建了一座亭子……在街巷的亭子高大独立,地势高而干燥,命名为"心远",取陶渊明在人境结庐心远地自偏的话,甲子岁完工,嘱托我写一篇记。16 材料二:有人赠我了一只仙鹤,养得驯服柔顺,总是跟随人,于是用它做了亭名。美好的日子,穿着木头做鞋底的鞋,拖着手杖,自由自在地在亭中。只见一只仙鹤飞舞鸣叫,好像能明白人的意思。抚摸着它非常高兴以至于忘了朝暮,所以即使有公事在旁边,我也按照心里面的想法去做,顺其自然。草亭寂静,月影轻快的跳舞,如同积满清水一样澄澈透明,鹤的叫声清脆悦耳,和山林清雅的风度没有什么不同。难道不是达观的人让自己的情怀、意念变得非常清澄,没有一丝一毫的杂念的帮助吗?(三)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王盛①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它造型丰富,玲珑多姿,富有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②许慎的《说文》中讲:“亭,亭也,人所停集也。凡驿亭、邮亭、园亭,并取此义为名。”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但是亭字的出现,却相对较晚,大致始于春秋战国前后。甲骨文,金文中均未见有亭字,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亭字,是先秦时期的古陶文和古玺文。因此,在秦以前,亭的基本形制或许并不是十分成熟,但是到秦汉时,亭已经十分普遍了,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实用性很强的建筑。③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伺候望敌之所”。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日知录》中记载:“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例如著名的会稽山阴兰亭,最初是一座带有邮驿性质的路亭。为了能够更好的观赏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滨,后又被起筑在山巅,以便极高尽眺。这样兰亭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⑤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按《大业杂记》中记载,隋炀帝榆林行宫的上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纵广均二丈有余。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建筑。《长安志》中记载:“禁苑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五,可谓历史上大量以亭入园之始。唐代官吏、士大夫于宅邸、别业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人。例如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中的“临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和“中岛亭”等等。⑥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宋史?地理志》中可以知道,宋徽宗在艮岳中说“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岗以植杏林”16 。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置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结合。由此可见此间筑亭,已经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的因借自然山水形胜,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把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到建亭的构思之中,开始寻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观的组织了。⑦亭发展到明清时期,造型、性质和使用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比以前大为发展,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会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在重视亭的造型的同时,对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的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所以,可以这样说,明清时期的筑亭,在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两个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而又臻于完善的境地,进入了中国古典亭榭发展的鼎盛时期。(节选自《浅谈中国亭建筑》,有删改)17.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A.亭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的建筑,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驿亭,邮亭,园亭等。B.在春秋战国时期,亭发挥了很大作用,既可以伺候望敌,又可以维持地方治安。C.亭在唐代一些宫苑中成为重要的景观,而且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建筑。D.晋唐时期,人们筑亭还是纯粹借助自然山水,没有将亭和其它人工景观结合起来。18.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开篇就对亭的总体特征进行说明,并强调了亭在中国建筑中的重要地位。B.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大致”是对“亭”字出现的时间表示估计,用语准确。C.第④段举兰亭的例子,说明亭子性质随着社会的变革由观赏性转向实用性。D.按时间顺序,先总后分,说明亭在造型、性质、功能和用途等方面的发展历程。19.“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请从本文中找出并归纳中国古亭是如何讲究意匠的。知识提示: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答案】17.B18.C19.(1)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也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2)重视造型、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求意境的创造;(3)把主观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解析】【分析】17题详解】16 B.有误。与第③段“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伺候望敌之所’。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不相符。故选B。【18题详解】C.有误。第④段举兰亭的例子,说明亭子性质随着社会的变革由实用性转向观赏性。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根据提示理解“艺匠”,即“加工手段”。根据第⑦段“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会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概括得出: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也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根据第⑦段“在重视亭的造型的同时,对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的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得出:重视造型、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注意亭与其它建筑之间的关系,可以追求意境的创造。根据第⑦段“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得出: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四)路亭柯灵①行路难,昔人常指边鄙僻远之区,而不知现代的通都大邑,行路更难。除非你是有车阶级,出门只靠步行,那么不但行人如鲫,会增加紧张和疲劳,如果走得乏力,双腿酸痛,寸步难移,你绝对找不到一个立锥之地,让你歇一歇腿,缓一口气。大都市中公共交通之拥挤,令人望而却步。满眼摩天大楼,马路宽广整洁。但你休想找个“民亦劳止,汔可小休”的机会。你不惜破费悭囊,走进咖啡馆去,买个片刻安闲,那却又是另一回事了。②我不幸拙行于路,又和冯谖同病,却无由弹锬而歌。碰到这种时候,就经常不由得想起乡间的路亭。③在故乡,村庄市镇之间,只要相隔三五里,中途大概有一两个路亭,专供行人憩坐。路亭建筑简陋,地位常据着往来的通路,大小才如斗室。也许是四根石柱,四角顶,四面通风,犹如在中国画里常见的茅亭,雅有古意,不过顶上盖的是灰色的瓦片。也许和农家近似,长方形,但三面砌墙,一面临空,当路的两壁开着无门的门框,设备却大体一样,靠壁架石作凳:不嫌简慢,请君稍息。别看它破陋寒伧,貌不惊人,在长途跋涉的劳人心里,这却是沙漠中的一掬清泉,人生道上的一个站驿。16 ④赶市的村夫农妇,或者担着辛苦经营的菜豆瓜果、鱼米柴草到街上求售;或者提篮挑筐,到街上去买办日用杂物、农事工具;或者因为借贷无门,挟些不值钱的衣物破烂上当铺去质钱……天天清早,朝阳初窥田野,便沐晨风,带晓雾,从村里出发,哼哼唧唧,形成行列,快步赶上镇去,直要到事毕功成,事倍功半,或者事败功亏,才循原路赶回村里。⑤奔波忙碌了半天,人是倦了;而“不如意事常八九”,乘兴而去,常常败兴而归。心情懊丧,双脚沉重,生理和心理的倦怠形成双倍的压力。幸而半路有个路亭。排闼迎人,容他们且住为佳,使身心暂时有个着落。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不巧遇上意外的天气变幻,更可以在路亭里求得荫庇,聊避风雨。试想这对疲倦的旅人,是何等温煦的抚慰!⑥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更可以接待天涯沦落的流浪人,无处投宿时借此歇夜;对田头劳作的农民,这又是天然的耕余休息之地,日中时刻,可以静坐进餐,冬避朔风,夏避炎阳。有的高踞岭背,峰回路转、两村交界之处,翼然一亭,挺秀如画。山行较平地费力,行人跑到岭上,大都气息咻咻,汗流浃背,在路亭的石条凳上坐憩片刻,听山风苏苏。从树梢掠过,投下一身清凉。有的筑在河滨。面临盈盈的流水,傍着霭霭的绿荫,便利行人随意歇脚,等待摆渡或过往的船只。……⑦离我老家不远,有两个路亭,是我幼年踪迹最频之处,年龄渐长,得闲还常去盘桓。大江沿有个过渡亭,好像建筑得特别讲究,地位大,墙壁石凳,整齐可观,临河还有宽广的双面“埠道”;一到夏季,晚霞掩映中,那时差不多成了公共浴场。亭前石柱上,刻着对联:山色湖光,四时佳兴。早南晚北,廿里官塘。⑧对联虽然并不高明,但山色湖光,并非虚语,普通路亭,虽也有对联点缀,却无非是“稍安勿躁”、“小坐何妨”之类。这样“风雅”的对联是例外。⑨“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乡间是标准的善举。出钱的也许未必全出于体贴行人的苦辛;但对倦乏的旅人,这可真算得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功德。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但我却深望世界建筑史上,将为它特辟一章,用最美的笔墨,描述它特殊的风貌和品质。(选自《柯灵散文选》,有删改)20.下面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对“路亭”的描述,主要围绕着外形特征、实用价值,风貌品质等方面展开。B.善于写人摹景状物,寥寥数语,勾画白描,形象生动,画面感强,有视觉冲击力。C.语言有浅显易懂、明白晓畅的特点,如“破费悭囊”“拙于行路”“聊避风雨”等。D.对路亭的喜爱和赞美,透露出作者关注民生、与普通民众苦乐系于一体的情怀。21.按要求赏析。(1)吹一阵凉风,扯一阵闲话;再闲闲地抽16 一筒旱烟,让生命获得片时的苏息,好再鼓起勇气,继续上路。(赏析加点词)(2)有的点缀田畴广野中间,“前不把村,后不着店”,亭亭玉立,不但使无垠的平原减少单调之感,还便于旅途修长的过客及时小驻。(赏析修辞手法)22.文章写于1935年,文末作者写道“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可能迟早要入历史博物馆”,基于此说,你认为路亭是否应该被淘汰?为什么?【答案】20.C21.(1)两个动词,极富口语化,形象地写出身心疲惫的路人在路亭歇息的情景,体现了路亭给人们带来的温煦的抚慰。(2)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亭亭玉立”形象地写出路亭在作者眼中的美好婀娜,突出路亭不但富于实用价值,更富于美感。表达了作者对路亭的喜爱之情。22.我认为应该淘汰。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路亭位于村庄市镇之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在乡村的人越来越少,路亭的作用自然不如以前。因此,路亭会被淘汰。【解析】【分析】【20题详解】C.本文语言特点为整齐雅致,运用成语及四字词语,如“破费悭囊”“拙于行路”“聊避风雨”等。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词句。(1)“扯”意思是不拘形式不拘内容地谈;“抽”口语,这里是“吸”的意思,两个动词,描摹了身心疲惫的路人在路亭内歇息的情景,谈闲话,吸着烟,缓解内心的沮丧和倦怠。表现了路亭给失意人或旅人带来的温煦的抚慰。(2)限定赏析角度为修辞。亭亭玉立,形容女子身材细长。这里用来形容路亭,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路亭点缀在田畴广野中美好的样子。结合前文“路亭所处的位置,不但富于实用价值,又多似高明的画师布局,引人入胜”可知,突出了路亭不但富于实用价值,更富于美感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路亭的喜爱之情。【22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根据作者文末的观点“路亭可能早晚要进历史博物馆”,原因是“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日新月异”。这篇文章写于1935年,在那个交通工具还未普及的年代,对于靠步行的人们来说,路亭的作用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是在物质文明突飞猛进的今天,城镇化不断推进,路亭的作用自然不如以前,它将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三、写作·叙文化故事(50分)16 23.作文。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生活,如贴对联、穿旗袍;文化是技艺,如打油茶、烧泥陶;文化是建筑,如骑楼、哈亭;文化是器具,如会鼓、天琴;文化是首诗,如《乡愁》《秋词》;文化是个人,如杜甫、苏轼;文化还是道德素养,民风家教,祖父传之,子孙握之。文化在身边,文化在心里,文化无处不在。请围绕“我与传统文化”这一话题,自拟题目、以物见人、缘人记事、因事生情,写一篇记叙文。要求:(1)拟好标题井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2)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答案】范文:我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五千年历史长河沉淀的最耀眼的明珠。它们久经打磨而更加韵味悠长。行走在过去和现在,我从地上拾起一颗美丽的珍宝——诗词。很小很小的时候,我便在妈妈的影响下接触了唐诗。它们比儿歌更加朗朗上口,比音乐更加婉转动听。手捧一本《唐诗三百首》,我喜欢指尖划过书页上带有淡淡墨香的诗句,喜欢从唇间轻轻吟出两句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与诗词的缘分,大概就是那时结下的。现在,我仍然喜欢诗词,那份最初的,纯粹的爱。学业压力渐渐增大,我读诗、写诗的时间少了,我便愈加珍惜地品味我与它一起的时光。独坐床边,拿起一本诗词翻阅。比起诗,我更喜欢词,因为律诗虽然工整,但总给我一种束缚感,而且相似的句式与词相比,略显乏味。特别喜欢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词,婉转柔美,淡淡的,淡淡的,引起千丝万缕的愁绪。“凄凄惨惨戚戚”几个叠字就倾尽心头所有的愁,“载不动,许多愁”,愁重舟轻,舴艋舟都载不动的愁,这痛苦该多大,哀愁该多深啊!李清照的词多是伤感的,这与她的经历密切相关。她国破家亡的悲伤,通过哀婉凄苦的诗句直抵人心。多数时候,我读诗并不完全懂其中之意,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它的喜爱。像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不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对于唐诗,我最喜欢的一是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虽然后来得知作者的人品与诗句不符不免失望,但对诗本身仍十分喜爱。二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些诗句引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感动与震撼,又难以言表。或许我与诗词就是这样,一切尽在不言中,心灵的感触胜过了千言万语。诗词,是无比美丽动人的,它是一种情感的美丽载体。把它传承下去,不仅仅是这样一种形式的学习,而是学会如何用最美的方式表述内心的情感。我有时有了灵感,便常常写些诗保留下来。往后再看时,回味无穷。我们都应传承这种美好的文化,让它们永久在历史长河中闪耀。【解析】16 【详解】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目要求根据个人生活见闻,围绕“传统文化”来写作。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我们在写作之前,先要了解本地有哪些“传统文化”,自己先罗列几个,比如,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传统工艺:剪纸、风筝……民族艺术:戏剧、杂技、绘画、书法、风筝……传统美食:各地风味小吃……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传统服饰:各民族各地区独特的服装;其他:茶文化,酒文化等;然后再比较分析,看自己对哪种“传统文化”比较熟悉了解,比较感兴趣。只有自己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内容才能写得精彩。接下来思考,这种“传统文化”的来历,蕴含的意义,主要有哪些活动,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习俗”有什么变化,或者是带来了怎样的思考等。“我与”,提示我们要以第一人称来写,写自己认识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经历,一定要融入对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出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赞美。教材上我们学过的鲁迅的《社戏》,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都是表现传统文化的优秀文章,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借鉴的范文。16 查看更多

Copyright 2004-2019 ttzy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8023965号-4

天天资源网声明:本站点发布的文章作品均来自用户投稿或网络整理,部分作品未联系到知识产权人或未发现有相关的知识产权登记

全屏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