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简介
冀教版美术《蝴蝶飞呀飞》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教材(冀教版)第1册第14课设计思路:艺术来自生活,生活来自大自然。美丽的蝴蝶是大自然的产物,蝴蝶有很多特点足以吸引孩子们的关注,它有着神奇的蜕变生长过程、它有着令人赞叹的外表、它有着传统纹样中的左右对称造型。我在制作课件时,把这几点内容很自然地融汇进去,让学生在关注蝴蝶的同时能很轻松地就理解和掌握。同时,通过丰富精美的图片使学生初步感知蝴蝶的美感;通过教师引导,深入探究蝴蝶的美感,而后激发学生的兴趣,表现蝴蝶的美感,最后联系生活拓展蝴蝶的美感。教学目标:1.认识目标:欣赏蝴蝶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蝴蝶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和对生活的感知能力。3.情感目标: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大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情感。教学重点:了解蝴蝶的形状及色彩美感。教学难点:运用多种美术方法来表现蝴蝶形象。教法设计: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学内容,通过猜谜语的形式导入,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情感、美感、生动形象的特定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2、在探究中进行美术创作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增强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设自主、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巧妙的“引”,学生主动的“学”,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在和谐的教育气氛中得到发展。让学生处于—种放松状态,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教师以学习者的身分参与学生的质疑、讨论和辩论,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使学生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学习热情去寻找合适的答案。3、整合生活经验进行美术教学当学生对美术创作有了探索的欲望和探究的能力时,仅靠课内是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的。此时,应当引导学生把探究的领域扩展到课外生活中。在本课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蝴蝶图案运用到生活当中,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了升华,知识技能更加深刻。4、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美术教学:本节课需要大量的蝴蝶图片和范画,我制作出了许多精美的幻灯片,让学生在开阔眼界的同时,激发其美术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美术的乐趣,有效地激发其创作热情。5、给予积极的鼓励性评价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时,要顺应儿童的思维,尊重儿童的想法。评价作品时以表扬为主,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以肯定和鼓励,使学生获得喜悦和满足。教学准备:l.教具准备:CAI课件、蝴蝶纸模型、带有蝴蝶图案的装饰物品。2.学具准备:画笔、颜料、剪刀、彩纸,彩泥等综合材料,有关蝴蝶的各种资料。教学过程:一:猜谜语导入:
小小毛虫叶上堆,长大以后花丛飞,百花见它齐喝彩,聪明孩子猜猜它是谁?导入:一起来学习第十四课《蝴蝶飞呀飞》。二、讲授新课:1、蝴蝶的四个生长周期。提问:蝴蝶的小时侯什么样子啊?多数学生不太清楚蝴蝶的生长周期,出示蝴蝶生长周期的课件图片,边看边讲解其成长过程(由卵变成幼虫再变成蛹,最后成为成虫。)2、蝴蝶的外貌特征。(1)蝴蝶的图片欣赏展示:(单个蝴蝶课件的欣赏)欣赏各种真实蝴蝶的图片,并且在欣赏图片过程中,提问:“蝴蝶的样子谁能给大家描述一下呀?”“蝴蝶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蝴蝶是由头、身体、翅膀和触角组成的)教师总结。(2)引导学生了解蝴蝶对称的知识:拿出一只玩具蝴蝶,这个蝴蝶可以扇动,也可以折叠,引导学生观察蝴蝶的样子,捏住它的翅膀并在一起,请学生分析,这个时候的蝴蝶怎么看起来好象少一对翅膀?引导学生主动地分析蝴蝶左右两边对称的知识点,老师只是在学生思考之后做了个总结。(3)比较蝴蝶间的不同:师生共同欣赏课件:引导学生分析蝴蝶与蝴蝶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同。比如翅膀形状的不同、颜色的不同、图案的不同。(4)欣赏小朋友的画:那么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小朋友们是怎么样来表现蝴蝶的,好吗?(5)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引导问:人们怎么样将蝴蝶应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师生共同欣赏生活中关于蝴蝶结的图片,看完图片后,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些出现在生活中的蝴蝶么?”“那你们能不能把它带进自己的生活中呢?”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可以画”,“可以剪”,“可以用泥捏”“可以用线编”。三、动手创作:师:看来小朋友们都想好了,现在我们就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始动手创作吧!可以小组同学合作完成。(放《化蝶》音乐作为学生创作背景,教师到学生中间巡回辅导,了解情况和学生一起创作。)提醒同学们在做的时候要注意剪刀的安全使用。(学生继续创作,教师巡回辅导。遇到共性的问题,共同解决;个别的问题,个别辅导。时间大约20分钟。)四、欣赏评价学生的作业:大约有4-5个同学展示并介绍作品,同学互评,教师随机点评,适时引导。(鼓励创作慢的同学将未完成的作品也展示出来,并对他们的创作过程进行表扬。)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取长补短。
查看更多